|
|
|
臺北縣淡水「南門」、臺北市「承恩門」、「景福門」、「麗正門」、「重熙門」、宜蘭市「兌安門」、「坎興門」門額、新竹市「迎曦門」、臺南市「東門」、「大南門」、「小西門」、高雄市左營鳳山舊城「鳳儀門」、「拱辰門」、「啟文門」、鳳山市「東便門」、屏東市「朝陽門」、屏東縣里港「南門」及「北門」、澎湖縣馬公「順承門」等殘存的清代城門及門額,見證臺灣的歷史發展與變遷。 |
|
|
|
|
臺北縣淡水「北門鎖鑰」、基隆市「海門天險」、臺南市「巽方靖鎮」,澎湖縣「西嶼東臺」、「西嶼西臺」紀錄臺灣的軍事防禦,也見證臺灣的近代史。 |
|
|
|
|
造橋築路以利交通,向來為地方人士或官方政府所重視,宜蘭縣蘇澳「羅大春開闢道路里程碑記」、臺北縣五股「五股坑道路記念碑」、九份「修築瑞九道路旌功碑記」、桃園縣大溪「創建太平濟安二橋碑記」、苗栗縣竹南「五福橋誌」、臺中縣大甲「開闢東門義路記」、澎湖縣「澎湖跨海大橋刻石碑記」,見證臺灣的交通建設。 |
|
|
|
|
清代為便利農事灌溉與維護渠道暢通,臺灣各地皆有開鑿圳道,日據時期以來興築堤防以防患水災,設水道、建水庫以供飲水及灌溉之用,高雄縣大樹「曹公圳」、臺南縣東山「修建嘉南大圳記」、苗栗縣頭屋「明德水庫修建記」、宜蘭市「宜蘭濁水溪治水工事峻工記念碑」紀錄臺灣的水利建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