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臺灣地區碑碣的保存狀況可謂愛護有之,忽略有之。常見的保存方法有設置碑林,如臺南大南門碑林、臺北二二八紀念公園碑亭、鳳山曹公祠碑林;有集中館藏,如臺南市歷史文物館保存多件碑碣,並作妥善陳列及說明;有興建碑亭,如鹿港新祖宮「重脩天后宮記」、嘉義市「八獎溪義渡碑記」、潭子石碑公園「嚴禁北路理番弊端碑記」;呈現愛護碑碣文物的一面。
臺灣光復後,由於歷史與民族情感的因素,日據時期的石碑屢遭破壞毀損,或將原碑的文字磨掉,另行題刻碑文,如車城「西鄉都督遺跡紀念碑」、旗山「精忠護國銘記」、頭城「坪林礁溪道路闢建記」。
在寺廟祠堂或田園林地的碑碣是國家的文化資產,也是私人的物品,因此碑碣常介於是公非公的不明狀態。純樸的農夫拿碑當作磨刀石,如二崙「重修五福橋碑記」、礁溪「石頭橋重修捐題碑記」;虔誠的徒則崇奉為「石神」崇拜有加,如屏東「慈鳳宮橋碑」、麻豆「修造水堀頭枋橋功德碑記」、臺南市鹽埕天后宮
「重脩瀨北場碑記」等。
或因保護過當,反令文物失色,如宜蘭「嚴禁胥吏苛索船戶陋規碑記」、五結「萬善祠祀業碑記」,彰化「古月亭碑記」,我們的文化資產就在風化剝蝕與人們不經意的破壞而逐漸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