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遠的大師 —

1937年八月,在莫札特生前演奏的薩爾茲堡主教大廳,隆重舉辦全世界所重視的重視的莫札特自用鋼琴演奏會,並向全世界實況轉播,邀請來自世界各國一百八十多位大音樂家。蕭滋被選為唯一的演奏者,這是他深耕的成果。當時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有一段樂評:「羅伯特·蕭滋真是一位才能出眾,意志堅強,必無旁騖,完全獻身的音樂人物。」對年輕的蕭滋是十分貼切的評語。

 

1924年秋天,他為他們兄弟致力於雙鋼琴而寫了第一首嘗試作,Prelude-Chorale Fuguetts Toccata的組曲,發表後引起了聽眾和樂界的注意,並受到鋼琴老師Petyrek的讚賞和鼓勵,由於這首組曲作品和鋼琴的成功演奏,當時樂界評定這位二十二歲的青年,是一位才華優異、前途輝煌的自修音樂家。

當時雙鋼琴與管弦樂的曲目非常少,蕭滋秉持他原有的創作理念,為了雙鋼琴音樂,以及他們兄弟演出的曲目,在1932年寫了東方組曲,有五個樂章,後改為大型管弦樂組曲;1928年又完成了最大型雙鋼琴協奏曲。1929年在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院首演,由該院院長Paumgartner指揮,他們兄弟雙鋼琴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1930-1931年也分別在維也納、端士演出,獲得樂界一致的讚譽。

 

在理論作曲方面,蕭滋都是自己摸索苦修,他常以未有師承而引以為憾,他曾告訴我:“I am suffered for I never had a teacher,’,是的,他沒有老師的指導,沒有學術上的後盾,心靈上的支持。他曾在1928-1937年的暑假,維也納交響樂團在薩爾茲堡音樂季演出時,他們兄弟擔任鋼琴部分,蕭滋有了機會觀摩指揮家們的練習和演出,自己則研究總譜,潛修學習作曲家們的配器和技法,他時時刻刻深入研究,刻苦潛修·他告訴我說:「我的作曲,只是為了砥礪自己演奏、指揮和教學。」事實上蕭滋在理論作曲上的工夫是可從他的手稿中見到真跡,對自己太苛刻了,千山獨行,對於時代變遷中的創作,他另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堅決反對納粹,毅然決然離開了祖國奧地利薩爾茲堡,結束了與他胞兄Heinz雙鋼琴演奏生涯,也離開了已享有聲譽的歐洲樂壇,以及演奏教學的職位。他定居美國紐約後,再一次從頭開始新的音樂生涯,在Mannes College of Music音樂學院擔任鋼琴教授,又在Henrystreet Settlerment Music School和小提琴家Galamian、Persinger、鋼琴家Mdme Vengerova致力於免費培育清寒而有音樂天賦的青少年。1938年代美國的音樂環境,使他感到非常寂寞,對祖國的鄉愁和對音樂的狂熱與嚮往,而希望將歐洲音樂傳統與風格轉移到紐約的理想獲得校長Spoffort贊同,隨即在校內組織樂團。生性內向而羞怯的蕭滋從未想到過會從事指揮,這時蕭滋即去大指揮家George Szell請教,上了十次有關音樂和指揮技巧的課程,並向大指揮家Bruno Walter請益參加他樂團的練習和演出,自己再夜以繼日的研究進修。並訓練學生樂團進步神速,在紐約市中心Townhall舉行定期演奏。1953年再成立職業性的“American ChamberOrchestra"定期在紐約市中心及美國和加拿大各地巡迴演出,且致力於室內樂的發揚,深獲好評並灌製出版唱片。有很多學生畢業後都應聘擔任各樂團首席(按:此校由慈善機構設立,使有音樂天賦而家庭清寒的青少年有一流師責的教導,學費全免,但不授與學位)。蕭滋同時在校組織百人合唱團與樂團定期在天主教大教堂演出巴哈、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偉大宗教音樂的代表作品。1950年演出Anton Bruckner交響曲和Te Deum合唱曲的優異成績,榮獲布魯克納紀念獎章,以酬庸蕭滋在音樂教育上的貢獻。

 

蕭滋在他主要古典音樂作品的收藏和詮釋上也是他重要的研修和貢獻,自1939年後二十多年間的蒐集和他一生精心的研究銓釋。當時他參予大指揮家Bruno Walter, George Szell, Arturo Toskanini的指揮排練和演出,並和好友名提琴家Ivan Galamian研討小提琴課程及合辦鋼琴、小提琴夏令營,研討小提琴的奧秘與方法;和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音樂家討論各種樂器的特性,詳盡的知識獲致更深入的瞭解。蕭滋說:「在每部份做詮釋、註解能最快和團員溝通,傳達指揮對音樂上的需求,節省排練時問」。他說:「經由總譜、分譜作詮釋註解得到對音樂更深入的知識,更深入的體驗使指揮更完整,當我在詮釋分譜時,我會聆聽整曲交響樂,我也在背總譜,背得很完整,至今我仍還記得。這些詮釋代表了維也納傳統風格和維也納作曲家、指揮家的精神並存」。(林麗貞老師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問因為無法自歐洲購買樂譜,蕭滋在美國走遍樂譜店和私人收藏但所獲不多。1947年後蒐集到相當完整的曲目,並在每一套總譜、分譜上精確的批註樂句、分句、弓法、呼吸及表情等詮釋,並著重於風格與速度,這是他數十年潛修苦練,也可說是他的全部財產。1963年由美國國務院聘請來台時,那年他六十一歲,他把樂譜藏書都帶來了,約有一千多公斤,當時即贈送一部份給師大圖書館,二十多年來這些樂譜提供給學校、樂團及朋友們使用,最後我們把他畢生精神所凝聚的心血結晶全部贈送國家圖書館,以供愛樂大眾參考使用,這也是蕭滋的心意。

 

蕭滋愛他的朋友、學生,朋友、同學也愛他,他真是以快樂感激的心和大家相聚相融,他教的鋼琴學生有資賦優異的兄童,有資深且有經歷的老師,都是從基礎技巧及觸鍵開始,有系統有方法的到精細的詮釋和風格上的要求,也加上四手聯彈為室內樂的學習。蕭滋常為學生探尋方法,當他為學生上第一課時,心中已經為這學生訂下了學習過程和發展方向;他教學時不但把技巧知識,同時把靈感熱情和推動力一併灌注到他們心頭;指導學生樂團,開始是從一人、二人的練習,分部練習到高水準的演出。

 

蕭滋與他早年的學生M. Canin教授書信中懇談有關教學與超越,他說:「我自己本身並沒有老師,所以深知如何找尋方向,尤其正確方向是困難所在,這不只是音樂的,生活中亦是如此。以一個來自Steyr的小男孩,成為一位世界公民,發展的過程如此漫長與艱辛,而我,似乎仍在成長中。」這裡見到蕭滋對自己的要求,對自己的認識。他又說:「也許當時的你太年輕,沒有注意到我非常小心,試著引導你脫離出你與我一樣狹隘的環境,據我所知每一個重要的人,都要充份發展自己,必須跳脫出他們童年的限制,而且也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完全的有效的奉獻我們自己被賦予的責任,我們必需要有能力,忠實的去實現完成。」(譯者林麗貞老師)。

 

蕭滋一生追求真理,他啟示鼓勵學生,融入他們的心靈。

從1975年起,蕭滋的健康已經不允許他繼續指揮,他就安靜下來開始寫作,寫作是他最辛苦、最緊張也是他最後生命的開始。雖然他一直在生病中,也經過危險期,但只要恢復過來,他就日夜不停地寫,靈感湧現的時候,他會說希望有多幾隻手,幫忙來記錄。醫生勸他要安靜休息,他總說:「不是我要寫,靈感來的時侯,我不能不寫下去」。有時他會停住在某一點上,無法突破,他就會夜以繼日無休止的去思索,當他找到了答案,即使在深夜他也會很高興打電話告訴他的朋友;但同時另一個思想,另一種靈感又從心中昇起,他又立即寫下,就這樣日日夜夜勞累著,一直到他的生命終了。他告訴我說再給我多一點時間,我要寫····。他是充滿許多還沒有記錄下來的靈感,尚未透露的靈光而離開了我們。春蠶到死絲方盡,而他真是春蠶到死絲未盡;他帶著他的智慧和靈感進入了永恆····。在蕭滋的著述裡,包涵了宇宙間多種知識,如數學、幾何學、物理學、語言學、哲學、心理學、神學等等,對許多已作的定論提出再思考,是原創性的,充滿著靈感的深思,是他一生中自我追求,終身的思考。蕭滋生前一直希望能舉辦一次學術研討會,把他的思想觀念作基點來探討各種學問的根本,學術研討會沒有舉辦而他已離開了我們,只能期待有心人士來實現他的願望了。
 

蕭滋一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生活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中,他在歐、美、亞樂壇從事演奏、教學、創作及寫作,為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而付出,一生中自我要求,發展理念,而經歷淨煉留下學術論點。他給我們的是啟示,是思想。

蕭滋在台灣二十三年,以園丁的情懷和大家一起開拓我們的樂壇。二十三年他和我們一起走過來,他欣慰的見到優秀的種子成長、開花,見到我們新音樂的主人翁、樂壇楝樑的貢獻。感謝每位對蕭滋的懷念,從紀念文集中讀到了每一位的付出和成就,都是對老師的愛、對音樂的愛。蕭滋將他自己給了我們,但大家也把自己獻給了音樂和台灣的樂壇和樂教,相信蕭滋在天之靈,一如生前,他一直都會再感應和啟示我們繼續前進的。

感謝師長和朋友為這本紀念文集提字、寫序與撰文,以及對蕭滋老師的懷念與讚揚。

感謝陳主委郁秀教授及文建會為完成此書給予的完全的支持與補助,並作序鼓勵。

 

本紀念文集由陳玉芸老師為總編輯,游欣慈小姐為助理編輯,以及同學們的校對,感謝編輯的睿智和大家的辛勞。感謝賴美鈴老師為文稿修正及打字所付出的心力;感謝呂惠菁老師、林麗貞老師、沈大為先生、吳鎮台先生、李卿雲老師、李慰慈女士。

感謝師大音樂系錢善華主任、文化大學彭聖錦主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周同芳主任和我們音樂界的大家長申學庸教授大力支持等。

感謝明道聯合法律事務所王寶輝教授、潘慶仙老師、吳嘉榮律師、蔡茂德先生、宋淑美小姐、黃秋蘭小姐熱心的支持。

感謝國家圖書館館長莊芳榮、副館長宋建成、主任俞小明、繆永承先生、宋美珍女士、柯淑惠女士為收藏蕭滋老師手稿的策劃並製作光碟以供長久性的保存及研讀資料,十分感佩。

感謝溫秋菊老師自去年秋季十分辛苦的點點滴滴著手為蕭滋老師手稿文件等研究整理、撰文並製作目錄,謝謝李婧慧老師的整理、協助,謝謝吳佩蓉老師寶貴的意見和幫助,謝謝柯芳隆老師為手稿上部分內容作鑑定,謝謝陳正一先生熱心協助,感謝陳澄雄教授,感謝台灣省音樂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贊助,謝謝蔡秀道老師、謝文昌教授、蔡輝宏老師、林尚珍女士的贊助·謝謝陳慧娟老師熱情洋溢的訪問篇。

謝謝黃瑩老師為本紀念文集題名“每個音符都是愛”及策畫和指導並撰寫內頁序文。

這本書是各位對老師的深情,對音樂的愛,對教育的愛,它是台灣樂教的真實記錄,也是我國現代音樂史料不可或缺的篇章。

(錄自「每個音符都是愛」)
回上頁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100 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總機:(02)2361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