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三年歲月的人世生涯,羅伯‧蕭滋教授除了投身於多重的音樂工作外,他也曾毫不間斷地思考一些關於音樂理論,以及數學、語言等各類的問題,並涉獵至生命的諸般現象,而這些思考的對象與過程,都經他本人親筆忠實地記錄了下來。

  這些數量龐大,而至今尚未發表過的手稿,現在已被編纂成九大冊的專輯。其中有一部分是完整的文稿,一部份是因題材的互關性而被整理、安排在一共同名目下的雜記,另有一部份則是分散的個人思考記錄。

  我們在無法徵求蕭滋教授同意的情形下,將他的文稿編纂成集,目的是希望讓一些對蕭滋教授終生的思考與工作發生共鳴並有心深入探討的人士,能有機會一睹他之作為一個音樂藝術與文化工作的獻身者以外,其個人對整個「生命與自我的追求上」所付出的心血與所達到的境界。

  在目前已被整理出來的蕭滋文稿中,有一部份的內容是來自他本人長期之音樂工作與經驗而獲得的知識與心得。在這一部份直接或間接與音樂有關的文稿,我們將之分為三類,其中第一類的著作是以他對古典樂壇三大巨將──巴哈、貝多芬、莫札特等之研究為主;這一類的著作,可以「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the Fugue)為代表。第二類的文稿,是經由他長期跟樂團的工作經驗與他本人對音樂作品之深入的探討而引申出來之有關數學上的思考,譬如有關音之發生的問題等(見The Vibrating String)。第三類的文稿,則是由他 對音樂形式結構上相關問題之探索而得到與「數字象徵學」有關的見解(見Zahlensymbolin)。

  如果我們想到蕭滋教授一生所從事的工作,是與樂器及聲樂上的詮釋或表達緊密相關的話,那我們對於他後來,把注意力擴展到與人類語言學之有關「文字之歷史」與「文字之意義、源由」這個事實,也就不必過分驚訝。這一類的題材遍佈蕭滋教授的文稿,在此,編者將相關題材予以系統性地分類或組合,期能讓讀者較輕易地進入思考者的天地(見Die Alphabet等)。

  蕭滋教授另一類代表性的著作,即是被編列在「思想的衝擊」這一冊裡的文稿。這一部份著作的內容與靈感的來源可追溯至:1、從事音樂工作之經驗或與之緊密相關的問題,2、生活中突然出現的矛盾或對立,3、針對一些已被遺忘或忽略的知識之重新發掘-特別是與音樂詮釋有關的材料等(見Denkanstose)。

  就今日一般專業學者的論著來說,蕭滋教授的這些文稿,由於他沒有利用諸如圖書參考,和其他現代資訊與技術所能提供的幫助,或顯得有所不足;但這同時也是「原創性」與「學術性」的著作兩者之間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之處。

  蕭滋──譬如他在一生中不同的階段,分別在歐、美、亞洲的樂壇從事創作、演奏、教學與文化傳播等多元化的音樂工作,以及他親身經歷之政治上的動盪與世界的變遷等。
然而這些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經驗或知識,還只是他寫作的外在基礎,那更具根本性的出發點,即是他一生不間斷且嚴謹探索的「內在思維」。

  蕭滋教授的這些著作,代表著一個藝術家終生的研究心得與創作靈感,它並不以學術研究的標準為絕對或必要的價值指標;有時候──特別是當寫作的題目愈是遠離音樂研究與經驗的範疇時,其所涉及之專門術語也有愈為接近個人神秘主義的傾向。然這一點對於著作內容之價值卻絲毫無損,因為作者的用意並不只囿於文字上實用性的內容,它之最終目標乃是作者終生追求「真理與人性」之忠實記錄。

歐博遠 教授
(本文由 張瑟瑟教授譯述)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100 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總機:(02)2361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