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萌發的年代

1920-1930年代大稻埕

大稻埕又稱為稻江,範圍包括當時太平町、永樂町、港町。自北京條約(1860年)簽訂將淡水開港通商後,成為北臺灣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以茶市聞名,商業繁榮、文化薈萃,尤以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一段至三段)為主要區域。蓬勃發展的經濟,帶來了人口成長,各地菁英受到吸引,紛紛來此一展抱負,大稻埕的各種文化活動及組織因此越來越興盛,如書局、報社等,當地也逐漸發展成為臺灣現代化思潮的主要發源地。受到世界民族主義思潮、辛亥革命(1912年)、印度聖雄甘地(1869-1948)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之影響及啟發,臺灣的知識分子自1920年代開始串聯,有別於早期先民激烈的武裝抗爭,改以非武力的方式,展開現代人文啟蒙與政治運動,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壓迫與思想箝制。


大稻埕太平街

約1910年代

在1922年臺北市街改為町制之前,太平街指的是今南京西路與民生西路間的延平北路二段沿線區域,為大稻埕主要區域。

典藏/版權所有單位:國家圖書館館藏

臺北大稻埕北門外街

約1910年代

「北門外街」指的是今延平北路一段及其西側部分,同段東側部分則為「北門外後街」。至1920年代的市區改正,兩行政區均合歸屬於太平町一丁目。

典藏/版權所有單位:國家圖書館館藏

大稻埕土人市街

約1910年代

日本人稱臺灣漢人為「本島人」或「土人」。由街景來看,此處是「北門外街」(今延平北路一段)。大稻埕為臺灣漢人聚居之處,故日人稱之為「土人市街」或「本島人市街」。

典藏/版權所有單位:國家圖書館館藏

太平町一丁目

約1920年代

照片左側路標為「太平町一丁目」,為今長安西路以南的延平北路路段。

典藏/版權所有單位:國家圖書館館藏

太平町通

1931年

太平町為大稻埕主要區域,為今延平北路一段至三段沿線。(原件由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典藏/版權所有單位:國家圖書館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