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今日人物

今日人物
廖文奎

又名溫魁,雲林西螺人。父親廖承丕(1871—1939),受妻子影響,信基督教,為當地仕紳,重視子女教育。公學校畢業後,進日本同志社中學,該校為美國教會所辦。1923年到中國,就讀教會系統的金陵大學,專攻哲學。1928年赴美,就讀芝加哥大學哲學系,入芝加哥大學實用主義哲學大師George Mead, James Tufts之門,專攻哲學史,由於受到該校「科技整合」風潮的影響,也涉獵社會科學,以《現代唯心論及其批判》獲碩士學位。再以《道德對法律:社會行為動因的歷史分析》(Morality Versus Legality: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ng Factors of Social Conducts)獲得博士學位。這篇論文在1933年由英國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出版社出版,收在《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Psychology, Philoshophy and Scientific Method》叢書內,與容格、維根斯坦、羅素等大家並列。與瑞典裔美籍女子結婚。1934年赴南京擔任中央政治學校、陸軍軍官學校、金陵大學教授。1935年出版《比較公民訓練》,這段期間因同窗俞大紱的關係,與國府要人有所往來,據說曾代筆陳果夫的《唯生論》,確否待考。1936年出版《人生哲學之研究》,次年出版《孫中山之政治醫學:總理遺教綜論》。1937年日軍佔領南京,廖氏辭去教職,舉家遷居上海,專心著述。1938年回到臺灣。父親逝世前不久,《韓非子》英譯本在香港出版。1939年成立「大承興業株式會社」。戰後成立《前鋒》雜誌,主張聯省自治。「二二八事件」後被通輯,民國三十七年(1948)被上海吳淞警備司令部逮捕,百日後獲釋,前往香港與其弟廖文毅會合,組織「臺灣再解放同盟」。初期主張與中國民主黨派合作,追求聯邦中國下的臺灣自治,隨著國共內戰加劇,該年夏天確立「臺灣獨立」的主張,向聯合國請願,要求託管並實施公民投票達成獨立。1950年韓戰爆發後,九月至十月之間,以英文發表四篇文章論證臺灣尋求自決獨立的正當性,後出版為《Formosa Speak》。是臺獨運動的理論家。1952年病逝於香港旅次。(郭啟傳);1905—1952;溫魁

申請清單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