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前言 統治篇 服裝篇 人物篇
世紀容顏首頁
武裝勇士與狩獵篇 建築與交通篇 參考資料 網站地圖
農耕
原住民傳統的生產活動,主要是農耕與狩獵。農耕的方式採取粗放輪耕、燒墾,作物有粟、陸稻、蕃薯、芋頭、及玉米。 粟,又稱小米,在各種作物中,原住民種植小米的歷史最悠久,除平常食用外,亦拿來釀酒,由於小米被認為是傳統而神聖的作物,從整地、種植,一直到收割、入倉,各族都有一些禁忌與儀式,如阿美族、達悟族、鄒族、布農族、泰雅族等均有與小米有關的播種祭、收割祭之類的祭祀儀式。

搗米
原住民將稻穗收割後,經過曝曬,便收藏在穀倉中。每天清晨要煮食時,再取出所需的稻穗,舂杵去殼。所以,台灣各地原住民均有杵、臼等舂米工具。 這些舂米器具多為木製,各族的器形不大一樣,如泰雅族的木臼,口淺、腰細,與其他各族較為不同,鄒族、邵族的木臼外形幾呈直筒狀。舂米的杵多為木製,長度約八十公分,杵的中段較為細小,方便手執,杵的器形,各族亦有不同。

製陶與汲水
原住民聚落常選擇在臨溪的山坡地,但不會離溪水太近,以免遭遇水災;每天生活所需的水,靠人到溪邊汲取、搬運。汲水使用的器具有陶壺、竹筒、葫蘆、椰殼等。

飲食
原住民的主食以小米、稻米為主,另有芋頭、蕃薯等。 他們通常很早起床,起床後即升火,準備炊食。十七世紀末的文獻《裨海紀遊》記載原住民用餐的情形:「地產五穀,番人惟食稻、黍與稷,都不食麥。其饔飧不宿舂,曉起待炊而舂;既熟,聚家人手摶食之。」

傳達情意的音樂演奏
原住民的樂器主要有口簧琴、弓琴、口笛及鼻笛等。 口簧琴是將長條形竹片削薄、穿孔,鑲入黃銅製或竹製簧片,簧片的一端固定在琴身,另一端懸空。琴身繫上細繩,演奏時,拉扯細繩,觸動簧片,發出乒乒的聲響。

飲酒與舞蹈
根據二十世紀初期日本人的調查,當時台灣的原住民喜好飲酒與吸煙。酒與煙草都是原住民自釀、自種。 原住民的酒是使用小米或稻米釀造,他們先用杵臼將浸泡過水的小米捣碎,傳統的製酒法是用口去嚼米糊,再吐到竹筒或大甕中,將其餘米糊置入,封蓋,大約經過一星期左右,就發酵成小米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