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的樂器主要有口簧琴、弓琴、口笛及鼻笛等。 口簧琴是將長條形竹片削薄、穿孔,鑲入黃銅製或竹製簧片,簧片的一端固定在琴身,另一端懸空。琴身繫上細繩,演奏時,拉扯細繩,觸動簧片,發出乒乒的聲響。 弓琴亦是常見的樂器,清代文獻《台海使槎錄》記載屏東平原原住民使用弓琴的情形:「女及笄構屋獨居,番童有意者彈嘴琴逗之。琴削竹為弓,長尺餘,以絲線為絃……齩其背,爪其絃,自成一音,名曰突肉。意合,女出而招之同居,曰牽手。」弓琴演奏時,係將弦的上端頂住嘴,左手握住另一端,以手指壓住弓弦,控制聲調,再用右手指彈撥琴弦。 原住民的笛子通常為竹製,分為口吹與鼻吹兩種,也有單管與雙管之別。 口笛又可分為縱吹與橫吹,縱吹的口笛普遍見於各地原住民,阿美、卑南及鄒族另有橫吹的口笛。在泰雅族的傳統中,只有頭目或有勢力的人在與獵首有關的儀式中,才能吹口笛。 對現代人來講,用鼻孔吹笛子是很新鮮的事物,在傳統的排灣族部落,只有頭目家的男子才能吹奏鼻笛,而頭目過逝時,也會吹奏鼻笛表達哀思。 台灣中部原住民有一種很特殊的樂器,即日月潭邵族的杵棒。邵族人演奏杵樂時,使用的樂器有木杵與竹筒,每次使用的木杵大約有七、八支,另需三支長短不等的竹筒,演奏時,長短、輕重不同的木杵輪流撞擊石塊,應和著竹筒的敲擊聲。傳統的邵族祭典,只有女性才能參與擊杵。 本類圖片有十七張,圖片內容可以分為三部份,分別是弓琴、口簧琴的演奏及邵族的杵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