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今日鄉土記事

 

今日鄉土記事:0901

2019 環保集點品項納入微笑標章產品,擴大可集兌點產品範圍。
2019 協助環保犯罪案件及執行環境調查等各種環境污染檢測工作,共完成254件/3,046項次環境樣品之檢測。
2019 自108年9月1日起至108年12月31日止實施「擴大秋冬國民旅遊獎勵計畫」活動。
2018 2018雅加達亞運滑輪溜冰男、女子20公里公路賽,我國選手趙祖政在男子組以33分51秒418、李孟竹在女子組以44分50秒929雙雙飆下金牌。
2018 補助「臺中市政府梧棲大排水質改善工程」完工啟用。
2018 至芬蘭及瑞典訪問交流歐盟於化學品管理規範(包 括 REACH、CLP 及 CIP 制度),拜會歐盟化學署 (ECHA)、芬蘭安全及化學管理局(TUKES)、瑞典化學局(KEMI)及芬蘭化學品工業協會。
2018 辦理「107年無動力飛行運動訪視計畫」,於1及2日至屏東縣訪視業者及縣府推動無動力飛行運動現況及問題。
2017 教育部修正發布《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處理不適任教師經費作業要點》。
2017 教育部修正發布《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撫卹離職資遣儲金管理委員會組織及管理辦法》第5條、第6條、第10條。
2017 臺灣教育大學系統配合教育部新南向政策,赴馬來西亞招生。
2017 完成「都會區通勤空氣污染物暴露量監測」,以數據方式釐清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通勤空污(以細懸 浮微粒 PM2.5為監測目標)暴露量實際狀況。
2016 教育部今年調整青年職涯體驗的社區工讀計畫,青年署表示,率先調薪至22,650元,希望起帶頭作用,讓更多企業跟進,調高青年薪資。
2016 「2016年第9屆亞洲武術錦標賽」,葉劉副組長慧娟、賴專門委員靜婷分別出席開幕、頒獎儀式。
2016 「APEC青年運動選手教育及職涯規劃高階政策對話」會議。
2015 成立「104年登革熱孳生源清除指揮中心」。
2015 臺南市立太子國民中學為推展射擊運動,培育射擊運動選手,辦理設置室內空氣槍靶場及庫房,依「射擊運動槍枝彈藥管理辦法」規定會勘通過。
2015 發布「因應大氣中空氣品質惡化勞工危害預防指引」,雇主應依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 5 條規定,在合理可行範圍內,採取必 要之預防設備或措施,使勞工在大氣中空氣品質惡化時,適時調整戶外工作作息時間、必要防護及更換作業型態,以減少勞工暴露。
2014 與美國及菲律賓三方環保署於菲律賓馬尼拉共同舉辦「2014 亞太地區環境資訊工作組」。
2014 檢警環聯合查緝高雄市、屏東縣、雲林縣等處, 查獲非法業者收取上游回收業者回收油、皮革廠廢棄皮脂油、禽畜屠宰場下腳料等,進行非法加工,售予下游食用油、食品大盤商不法使用,違反空氣污染防制法及廢棄物清理法等規定,由屏東地檢署持續偵辦。
2014 魏國彥署長率團出訪英國、德國、歐盟,會晤重要部會高層官員及氣候變遷智庫主管。
2014 為迎接首屆國民體育日,並宣傳「運動99健康久久」的活動理念,提升國民運動習慣,舉辦「歡慶國民體育日打卡贈大獎」活動,一問歡慶首屆國民體育日。
2013 組團赴美國南加州考察觀摩空氣品質管理實務,與加州南岸空氣品質管理局人員進行交流。
2012 美國華裔劇作家林偉克擔任製片,陳發中導演的電影(百日奇蹟)在北竿芹壁村開拍。
2012 於臺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中華電視公司、民間全民電視公司及原住民電視台等 5 家電視公司公益時段播出「不法利得宣導短片」,加強宣傳違反環保案件裁處不法利得,維護環境正義之政策。
2011 臺北市政府資訊處辦理臺北市政府公開資料平臺上線。
2010 台灣電力公司及鎂合金協會簽署SF6排放減量合作備忘錄,由沈署長世宏見證簽署。
2010 試辦於役男抽籤通知書送達時,遇無人應門者,除於現場留置留言單外,並以加發「手機簡訊」方式通知役男領取。
2009 財政部關稅總局開放東引島燈塔與東莒島燈塔參觀。
2009 法務部推動「社會勞動制度」正式實行, 獲判刑6個月以下被告,若繳不出罰金,得以勞動服務取代入監或罰金。
2008 臺北市城鄉會館正式遷移至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使用。
2007 仁愛國小校長劉碧雲榮獲(講義)雜誌社舉辦「第一屆搶救國語文創意教學設計獎」優等獎,在臺北市圓山大飯店接受表揚。
2007 士林臺北海洋館不堪虧損,結束營業。
2007 員林鐵路高架化工程動工。
2004 開始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新課程。
2004 我國與南韓簽署臺韓雙邊航空協定,2005年3月1日, 正式復航
2002 立委曹原彰在北竿老人活動中心舉辦北竿機場何去何從公聽會。
2002 大坵生態之旅賞鷗活動圓滿落幕,二十梯次一千二百人參加。
2002 中華民國第32屆世界兒童畫展比賽,古寧國小李鴻飛獲高年級組 優勝獎。
2001 反毒反飆車「舞法舞天」青少年飆舞活動假巨蛋體育館舉行。
2001 試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新課程。
2001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即起日實施「網路預約申請及網路線上申請」,民眾可藉由網路線上申請戶籍謄本(含英文謄本)、戶口名簿及預約各項戶籍登記。
200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會策畫主辦的「90年度表演藝術團隊巡迴基層 演出活動-樂舞百戲傳鄉里」,下午假觀音亭畔及文化局演藝廳 進行兩場演出。
2000 宜蘭高中首度招收女學生:創校59年的國立宜蘭高中,首度招收 39名美術資優班及管弦樂專長的女學生。(《宜蘭文獻雜誌》49 :174)
2000 金門地區最長壽人瑞,享年一百一十歲的吳坑村鄭清爽老先生辭 世。
2000 根據「健康」雜誌所做的「全省健康城市休閒設施」評比,基隆 市敬陪末座。市長李進勇表示,這個調查完全反映了事實,是受 到都市計畫的限制,他會繼續推動公共空間,提供市民休閒去處 。
2000 基隆市首開全國風氣,在民國七十六年間即設校園警衛,全由市 府出資,突變學生造福老師,十多年來普受好評。
2000 基隆第一所實施開放式教育的深美國小校長辛政信帶領下,展開 第一天的小學生活。
2000 卓溪鄉古風村水源區的一棵樹齡約有百年的老茄冬樹,上午遭人鋸倒運出。
1999 實施「寵物登記制度」,以法律強制辦理犬隻登記,為全球先例。
1999 大武崙棄土場發照過程涉嫌官商勾結案,經基隆地檢署偵結位貪 瀆罪嫌將前基隆市府工務局長蔡崑昌等六名官員,以及棄土場負 責人黎廓桐、經理岳源南提起公訴。
1999 行政院農委員動植物檢疫總局副組長張弘毅及國立臺灣大學昆蟲 系主任吳文哲教授,來澎了解蝗蟲對地區農業的影響。
1999 李登輝總統、連戰副總統蒞臨岡山主持空軍官校七十週年校慶活動, 並校閱二代戰機。
1999 岡山鎮戶政事務所即日起辦理門牌整編。
1999 建設局設立馬祖城鄉工作室,專職縣城鄉規劃及聚落保存業務。
1999 北竿鄉老人活動中心夜間開放,擴大服務鄉親。
1999 國軍高雄總醫院醫師在北高醫院駐診,每次三個月。
1999 國防部及內政部公告解除龜山島軍事管制及禁建。
1999 福星國民小學首度招生。
1998 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委員會人員來縣視執行行政院頒施的「道路秩序與交通 安全改進方案」,認為縣民守法精神仍待加強,呼籲民眾愛惜生命,遵守交 通規則。
1998 市長李進勇頒發聘書基隆市各區原住民生活教育協進會正、副離 席並勉勵他們為原住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1998 謝姓宗親會於市立文化中心舉辦「中元祭看桌米雕謝姓藝術家聯 展」。
1998 推動垃圾不落地,即日起展開夜間收垃圾工作。
1998 新成立的「文光國中」正式開學,第1年僅收一年級新生6班,核 定12名教師、1名職員及1名工友。
1998 馬公市本日起開始實施「垃圾不落地」環保政策。
1997 澎湖縣警局「腳踏車小區域巡邏」計畫,正式上路,由馬公市啟 明及光明派出所各規劃2名警力,以騎單車的方式深入市區僻時汽 機車無法到達的狹窄港道,執行治安維護工作。
1997 配合中元祭典委員會頭城鎮舉辦中元祭典搶孤民俗系列活動,計十一 隊參加搶孤競技,吸引數萬人參觀。
1997 澎湖縣議會第13屆第17次臨時大會,會期3天。
1997 文化中心出版第一套記錄本地歌仔的有聲資料:第一套完整記錄 本地歌仔的有聲資料-山伯英台10片CD,並於4日完成該專書印製 。(《宜蘭文獻雜誌》31:149)
1997 頭份鎮都市計畫委員的主愛徐耀昌率領十位委員和公所建設課四位技 士,到日本東京都住宅都市整備公團所轄兩個新市鎮-多摩市和港北 新城觀摩,做為頭份鎮都市計畫設計借鏡。
1997 國軍八二一醫院開辦全民健保。
1996 北竿塘岐國小附設幼稚園首度招生。
1996 和平島等十二個地區,二千多名的九族原住民,在市立綜合體育 場,舉行豐年祭暨成年禮,場面熱烈。
1996 潮州國小附設民眾補習班。
1996 塘岐國小附設幼稚園首度招生。
1996 延和示範托兒所正式開始收托。
1995 陳文宗接任三灣國民中學校長。
1995 中山國小中央餐廚與正式營運。
1995 「臺北縣三峽同濟會」成立。
1995 第三屆立法委員臺北縣選舉委員會成立。
1995 林朝飛等三名大陸偷渡客在后澳附近登陸,軍方逮捕送檢調偵訊 。
1994 國立臺東師範學院院長方榮爵拜會陳建年縣長,就升格大學及遷校土地問題 ,交換具體可行辦法。
1994 基隆市府民政局山胞行政課長潘榮桂,在辦理八尺門山胞國宅持 有,與民間有土地糾紛,經潘課長自行撰寫狀紙及出庭辯論,為 市府節省不少公帑,經報請上級獎勵,經核定記兩大功,成為市 府設立以來,首位獲兩次大功的課長。
1994 基隆市建德國小及東信國小學生陳威群、陳迪二人,參加八十三 年度全國秋季青少年網球排名賽,表現優異,在男十二歲組單打 贏得金牌及銀牌。
1994 葛拉絲颱風來襲,夾帶強風豪雨,市區招牌,玻璃掉落滿地,基 隆河水漲,全市雨量達一百五十公釐,最大陣風出現十一級風。
1994 本市遭葛拉斯颱風侵襲,造成農田災害流失,埋沒面積遠二一.四八公頃, 多處交通中斷。
1994 中度颱風「葛拉絲」在蘇澳登陸:造成7死4重傷,房屋倒75戶、 半倒460戶,農牧損失達3億多元,位於三星鄉的5座高壓電塔嚴重 受損,全縣陷入停電狀態。(《宜蘭文獻雜誌》13:125)
1993 縣府開辦日托老,家中行動不便及無人照顧老人,可申請安置。
1993 斥資新臺幣貳仟陸佰萬元的官澳海堤改善工程,昨日完成發包。
1993 陽宅新社區國宅,計有一百零三戶完戶承購登記。
1993 馬山播音站前路段,在陳縣長親勘後,初步決定闢設三處迴車灣 道應急。
1993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自即日起實施。
1993 魚池國中完成「變產置產」計畫遷校上課,原本之校地改建為菜市場,魚池 國小和魚池國中分搬至現址。
1993 (農曆七月十五日)雞籠中元祭主軸普渡祭儀分在慶安宮、中正公 園主普壇前網球場、東岸停車場三處舉行、僧道演化施食後撤棚 ,隨即由主普郭姓宗親會在慶安宮舉行焚大士、跳鍾馗、十時舉 行手爐移交明年主普張廖簡姓宗親會結束儀式。
1993 來基參觀雞籠中元祭之美國柔似密姊妹市訪問團;由市場布魯斯 率領,上午十時由基隆市成功國中校長王仁君陪同,參觀長興及 信義國民小學、成功國民中學、省立基隆女子高中的教學設施。
1993 「臺北縣宗教藝術節」中元普度祭典,由土城大墓公廟承辦主普。
1992 民進黨「現階段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政策」草案定稿,主張兩岸關係定位為臺灣主權獨立,反對預設統一立場。
1992 國稅與地方稅分立,財政部於臺灣省成立北、中、南三個國稅局辦理國稅業務,「臺北縣稅捐稽徵處」將國稅業務及人員移撥「北區國稅局」。
1992 貢寮國民中學成立吉他社。
1992 坂里村民王詩如當選馬祖地區敬軍模範。
1992 基隆市警察局新卸任局長交接典禮,上午十時在該局禮堂舉行, 省警務處長陳璧主持佈達,市長林水木,議長許財利、中國國民 黨市黨部主任委員黃昭元,國大代表陳亦文、楊思勤、立法委員 張堅華應邀觀禮,新任陳秉三、原任警政署公關室主任,卸任陳 祥發應聘為警署顧問,市政府派主計室主任歐陽穎監交。
1992 財政部臺灣省北區國稅局在宜市成立宜蘭分局:曹文魁任分局長 ,並在羅東成立羅東稽徵所。(《中國時報》-81-09-02)
1992 基隆市長林水木,上午十時在市政府禮堂頒發首創山胞子女考取 高中職以上學校獎學金。
1992 基隆市環保局慶祝成立四週年,上午九時在該局禮堂舉行,市長 林水木;主任秘書王九思、省立基隆醫院院長簡聰堯等人到場致 賀,並表揚資深人員。
1991 三灣、內灣、小銅鑼圈裝設天然瓦斯工程竣工通氣使用。
1991 臺東市區各鋹要道路,今天起實施汽機車分道行駛。
1991 海軍第三軍區司令部,為慶祝軍人節,開放海軍基地營區及停泊 軍用碼頭之陽字號驅逐艦、山字號巡防艦供民眾登上參觀。
1991 民進黨基隆市黨部辦理全國黨員代表選舉,張錦煌、林漢亭、林 振東、鍾孟仁四人當選。
1991 郵局開始收取欠資費手續費、垃圾處理費隨水費徵收、廢保麗龍容器強制回收。
1991 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臺北縣選舉委員會成立。
1991 海軍總部為慶祝建國80年,開放澎湖海軍基地及靠泊飛彈驅逐艦 供民眾參觀。
1991 陳竹水為中興國民小學第九任校長。
1991 鄉農會新建農特產品直銷中心工程,發包動工。
1990 北竿臺鄉親林德治、黃英嬌兩戶在八德鄉爆炸案中死傷慘重,鄉 公所成立「愛心專戶」積極援助。
1990 苗栗農工行政單位遷於維祥里校區,學生亦集中於維祥校區上課 。
1990 基隆市正濱國民中學新任校長邵景濱到職。
1990 基隆市政府工商課決定整頓攤販地區,預計一個月完成。
1990 基隆市中山國民中學成立夜間補習學校。
1990 雞籠中元祭,下午三時冒大雨進行迎斗燈遊行。
1990 基隆市政府七十九年度第一學期徵屬子女獎學金,下午在市政府 大禮堂發放。
1990 國際獅子會三○○F區監督林直欉首次到基隆市第一專區訪問, 由專區主席葉克勤暨各分區主席及十三個獅子會會長及幹部接待 並會務報告。
1990 基隆市記者會舉行酒會慶記者節,並舉行會員大會改選理監事。
1990 基隆市教育局決定成立游泳訓練中心,由體育場長許富泉兼任主 任。
1990 桃園縣八德鄉發生爆炸事件,旅臺鄉親6人死亡7人重傷,北竿鄉公所成立「愛心專戶」展開援助。
1990 位於五期重劃區內的新市議會大樓開工。
1990 臺灣省各縣市議會正智議長聯誼會在本縣舉行,地點在知本東臺大飯店,各 縣市正副議長均出席,省民政廳主管人員到場服務。
1990 林理為中正國民小學第四任校長。
1990 五股更寮國民小學成立兒童合唱團。
1990 板橋新埔國民小學成立「舞蹈班」。
1989 本市公教福利品供應中心今起正式由市府員工消費合作社接手經營。
1989 為配合市府辦理第二期徵收公共設施保留地貸款及加強辦理輔助市民自購住 宅貸款,市銀自今起調高部分定期性存款牌告利率,為配合存款資金成本, 也調高基本放款利率為年息百分之十點五。
1989 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通車啟用。
1989 基隆市環保局新任局長呂文雄到任。
1989 原任局長蘇石騏調任市政府秘書。
1989 公共汽車管理處處長,由副處長范永盛代理。
1989 張春熙市長率領各級主管訪視信義區,並召開座談會。
1989 臺灣電力公司所成立之開發電源捐助地方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委 員許文富及執行秘書長楊照雄抵基,上午九時三十五分在協和電 廠,邀請漁會負責人、市議員、市政府有關人員舉行說明會。
1989 芎林村社區活動中心落成啟用。
1989 兵役課長黃克成屆齡退休。
1989 縣政府為貫澈「少年福利法」立法宗旨,經洽得臺東仁愛之家設置青少年短 期收容所,接受安置。
1989 臺灣銀行馬祖分行提撥公教員工薪水全部以新臺幣發放。
1989 辦理岡山鎮里鄰長健康保險。
1988 高登第七軍郵所(第57隨軍軍郵局)及西引第十五軍郵所(第65隨軍軍郵局)撤銷。
1988 同日,東引朱大姐廟舉行動土典禮,由東引指揮宮馬雲昇主持。
1988 臺汽公司本日起行駛高雄-臺東-花蓮國光號班車,提高東部民眾行的品質 。
1988 基隆市環境保護局正式成立,上午十時在該局禮堂由市長張春熙 主持佈達式,原任清潔管理所所長蘇石騏調任首任局長,原清潔 管理所撤銷。
1988 基隆市新聞記者公會,召開第三十一屆會員大會,由理事長周春 來主持,改選理監事,會後舉行酒會招待各界人士慶祝九一記者 節。
1988 基隆市議會主任秘書方則榮屆齡退休,由法制專員謝應祥代理。
1988 基隆市各界為協助環境保護工作,成立環保協會,推選市議會議 長郭民通為首屆理事長。
1988 市府人事新、舊任處長交接典禮,於上午十一時在市府大禮堂舉行,交接典 禮由市府秘書長盧光普主持,人事行政局副局長陳松柏監交,新任處長張俊 彥。即任處長解振國獲聘擔任市府顧問。
1988 臺北縣政府「兵役科」改制為「兵役局」,轄編練、徵集、勤務、管理四課。
1988 空軍1架F一○四戰機上午在飛滿要訓練時,因機件故障墜毀澎湖 縣目斗嶼北方海域,飛行員被剛軍海鷗部隊救起。
1988 證券交易所發生人為疏失,造成股市指數混亂。
1988 我與美金融諮商談判結束,我同意開放信用卡市場,並提高外商銀行授信額度。
1987 「中央選舉委員會」對選舉期間禁止行為規範,決定政見會外不得公開演講,候選人於報紙刊登廣告將予限制。
1987 縣府開放水果自由進口,首批水果由「祥興輪」運抵南竿、北竿。
1987 馬祖政委會修訂頒布「馬祖地區民眾往返各離島登記手續」,即日起搭船民眾憑身分證登記,取消向村公所申辦出港單再辦登記手續。
1987 桃竹苗四縣市美術家作品聯展,於芎林鄉芎林國小舉行。
1987 本市中華路等二十一條道路,今起調整路名,同一線道路兩名者將予統一。
1987 高雄近郊公共工程建設計舉闢邁七號道路工程開工。
1986 臺北圓山動物園動物搬遷至木柵新園。
1986 「臺南愛心聯合服務中心」業務暫停半年後,今日恢復,由私立臺南仁愛之 家社工組兼辦,繼續從事急難救助工作。
1986 公告徵收龍潭國小遷建學校用地。
1986 新竹市新聞記者公會成立。
1986 改選增額中央民意代表臺北縣選舉委員會成立。
1986 市政府所屬機關學校今日決定發動全體公教員工捐獻一千三百六十萬餘元, 鄉應韋恩颱風受災戶的救災區居民。
1985 各鄉鎮市公所擴大櫃臺作業,達到便民服務。
1985 莒光號列車凌晨駛經貢寮、雙溪間八號隧道附近時,第六,第七節車廂連結處起火,燒死三名乘客。
1985 增設文德、文華、隆、國光、新富、大德等六里,計轄五十八里。
1985 內政部訓局決定在會設置技能檢定考區,首次舉辦車床、室內配 線、工業配線三科檢定測驗。
1985 金沙民服分社第十七屆第九次理事會議在該社二樓會議廳舉行, 會議由理事長張春傳主持,會中通過五項提案及多項建議案。
1985 豐原市新建停車場啟用。
1985 內政部公告實施「陽明山國家公園計畫」。
1985 「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與「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組成「黨外選舉後援會」。
1984 臺東電信局本日起開放臺東至國際間高傳真電報業務。
1984 成立大園鄉清潔隊,隊長游象芳擔任。
1984 新任衛生局長張耀雄、高市銀行總經理黃春鐘,今交接上任。
1983 第二十二公墓公園完成,落成啟用。
1983 臺灣銀行高雄分行,今正式實施存款全科目電腦連線作業。
1983 國民住宅貸款辦法經行政院修正通過,省府函告本縣,即日起正式實施。
1983 民族路夜市攤販,今天強制拆遷。
1983 空中大學開播。
1982 連江縣農會北竿分會成立,暫借農改場北竿工作站辦公。
1982 各軍郵所均改稱隨軍軍郵局。
1982 內政部營建署署長張隆盛率相關人員來縣參加都市計畫研討會,會議由蔣聖 愛縣長主持,都市計畫委員暨業務主辦人員參加,張署長在的中指導都市規 劃要旨、計畫需要及規劃程序等,會中本縣邁議都市計畫經費、省審查定案 者,內政部應儘速核覆,以利地方需要,會後參觀卑南文化遺址挖掘現場。
1982 民政課長許同興退休,游象秋接任。
1982 廖摠傳為新生國民小學第六任校長,任期至民八十年(一九九一)八月十七日 止。
1982 謝登為香田民小學第五任校長,任期至民七十七年(一九八八)十月二十七日 止。
1982 連江縣農會北竿分會成立,暫借農改場北竿工作站辦公。
1982 聯接內湖區與臺北市交通重要孔道的臺北市民權大橋通車。
1982 「農產品市場交易法」正式實施。
1982 市府編制局部改組,原行政室撤銷,恢復秘書室,由主任秘書兼秘書室主任 ,下設副主任三人分掌總務、新聞及法制業務,並增設計畫室、主管研究發 展、管制考核及施政計劃釐訂等業務。
1982 巫綤武接任大坪國民小學校長。
1982 馬公市立圖書館建館。
1981 監察謝崑山、郭吳巧合巡察市府,建議應有形的物質建設與無形的精紳建設 齊頭並進,並提高市民素質,積極防治污染,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充實醫療 設施,以惠南部居民。
1981 市府決委託臺灣漁業技術顧問社,進行紅毛港遷村的規劃,訂約後十二個月 內完成。
1981 美國草根大使柯蕾棋、莫連保蒞縣訪問觀摩。
1981 新莊福營國民中學成立合唱團。
1981 北區區長理王甲辰調任東區區長,秘書趙伯英正式兼代北區區長。
1981 東引酒廠出品「千歲酒」、「黃龍酒」、「風濕藥酒」在臺發售。
1980 台南客運開始在市區行駛中型冷氣公車。
1980 科學園區管理局正式成立。
1980 西嶼鄉消防小隊正式成立。
1980 全縣第一所公立幼稚園「東引國中小附設幼稚園」招生。
1980 本縣新聞從業人員於中正堂舉行記者節慶祝大會。
1980 中石油公司鑽探苗栗嘉盛三號油井試氣成功,合計日產天然氣一萬七 千立方公尺。
1980 中石油公司鑽探苗栗嘉盛三號油井試氣成功,合計日產天然氣一萬七 千立方公尺。
1980 增額中央民意代表臺北縣選舉事務所成立。
1979 縣政府服務中心開幕。
1979 本縣各鄉鎮市實施平均地權土地及工業用用六十八年土地現值,公告調整實 施。
1979 本市六十八年土地公告現值,上午開始正式公告,調整幅度一至二成,土地 買賣移轉一律照新公告現值課征地價稅。
1979 省議會交通委員會抵縣考察,縣府提出十項建議,促請全面改善交通。
1979 市政府今發表三民、新興、左營、芩雅、前鎮、鹽埕、小港八個警察分局長 人事命令,除鼓山區外全部更動。
1979 臺灣省住都局正式推動「林口特定都市計畫」,是日動工。
1979 臺北市六十八年土地現值公告。
1979 深具閩南建築風味的「山后厝」,將規劃為「金門民俗村」,首 期工程近日開工。
1979 省主席林洋港在臺北召集北部七縣市長,研擬重要交通水利工程計畫。臺灣 省各縣市今年土地現值同時公告。
1978 本鎮西嶺、鳳鳴兩里因行政區域調整更名為鳳山里、鳳鳴里。
1978 增額中央民意代表臺北縣選舉事務所成立。
1978 連江縣衛生院附屬醫院籌備完成,開始營業。
1978 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各縣市選舉事務所今正式成立。高速公路嘉義至臺 南段竣工通車。
1978 動員勘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臺灣省高雄市 選舉事務所成立。
1978 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臺東選務所正式成立。
1978 臺灣汽車客運公司苗栗站,設站址於中正路一○七○號。
1978 動員勘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臺灣省高雄市 選舉事務所成立。
1978 上午九時五十七分發生長達一分鐘的顯著地震,臺北地區震度四級,臺北市 發生幾處火警,及少數建築物破損。慶祝九三軍人節活動一日熱烈展開,今 年的國軍英雄,莒光連隊長、優秀互助小組長和敬長模範等一百七十二位抵 臺北市,乘禮車遊行市區,民眾夾道歡迎。
1978 本市辦理六十七年增額國民大會代表及立法委員選舉,本日成立選舉事務所 。
1978 市立中正圖書館南區分館正式啟用。
1978 實施平均地權重新規定地價,自九月二日起至十月一日止接受申報地價。
1977 太平橋收費站停止收費並拆除收費站。
1977 臺灣省全面實施平均地權,第一梯次二百三十二市鄉鎮公告地價。
1977 苗栗市高速公路交流道特定區計畫。
1977 實施全面平均地權,各地今起申報地價,限期一個月。
1977 第一期水稻推行綜合栽培集中推廣工作,頭份鎮績優,稻穀產量增加 十三點三%,收益增加二十七點三%,總產量四百八十四萬四百九十 五公斤,榮獲桃竹苗地區軍。
1977 中山高汐止收營一站開始收費。
1977 潮州國小設置啟智班。
1977 第八屆鄉長選舉選舉事務所成立。
1977 本縣辦理全面實施平均地權第一梯次規定地價分別在香山、寶山、竹北、新 豐、湖口、新埔、關西、竹東、北埔等鄉鎮公所及縣府地政科公告。
1976 卑南鄉大南村改名為東興村。
1976 臺中縣教師分發作業,決採公開方式舉行。
1976 豐原市危屋倒塌事件,市公所至表重視,決定研商整修計畫。
1976 市衛生局成立中華民國寄生蟲防治會台南檢驗中心。
1976 臺北市今起禁止人力三輪車通行。凡擁有人力三輪車居民於一日前,向臺 北市警察局交通科報繳,有牌照的,以新臺幣一萬元收購,無牌照者,發 給一千元補償費。臺北市政府建設局第五科、第六科及肉品市場管理處裁撤 ,另合併成立市場管理處,掌理臺北市各類市場的規劃、興建及管理作業。
1975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高雄市選舉事務所成立。
1975 中國國民黨主席經,在金門前線,用廣播、喊話、空飄、海漂、 砲射方式,發表「告大陸同胞書」,號召大陸同胞,一致團結奮 起,走向自救救國之路。
1975 金沙鎮各村里副村里長及村里幹部自即日起互調。
1975 全國各村里副村里長及村里幹部自即日起互調。
1975 大甲溪新橋正式通車,過橋費則於十月一日起征收,其收費標準中規 定鐵牛車與公務車輛一律免征。
1975 動員勘亂時期自由地區增額立法委員高雄市選舉事務所成立。
1975 阿蓮鄉都市計劃正式實施。
1975 為推行政治革新,加強便民服務,市府及所屬機關自本日起全面實施分層負 責明細表,規定擴大授權至最基層承辦人員,確可縮短公文處理時間,達到 便民效果。
1975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台南市選舉事務所成立, 假市府民政局開始辦公。
1974 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計十名調動。
1974 提高蔬菜品質,維護國際信譽,臺中縣實施品種檢查。
1974 省府主席謝東閔陪同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巡視安平工業區及新達港開發情形 。
1974 省立臺東醫院配合小康計畫,成立醫療服務組,巡迴各鄉鎮作醫療服務。
1974 廖摠傳為香田民小學第四任校長.任期至民國七十一年(一九八二)九月一日 止。
1973 西引島設第十五軍郵所(第65隨軍軍郵局)。
1973 高雄市府成立行政室,首任主任為刑大鈞。
1973 三重國民中學成立合唱團。
1973 縣議會第八屆第二次臨時大會揭幕,會期十五天。
1973 因派系互相杯葛,新社鄉公共造產費存放外鄉鎮,鄉農會請求縣府糾 正。
1973 高雄市府成立行政室首任主任為刑大鈞。
1972 「入出境管理局」成立,隸屬內政部警政署。
1972 中央民意代表增額、臺灣省第五屆省議員、臺北縣第七屆縣長選舉,本縣成立選舉事務所。
1972 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及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各縣市選務所正式成立。行政院核定:臺灣省各縣市本屆縣市議員及鄉鎮縣 轄市長等公職人員延長任期至各該公職人員,下屆就職之日為止。
1972 中央民意代表增額暨地方公職人員選舉臺南市選舉事務所成立。
1972 增額中央公職人員及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事務所成立。
1972 聯合工專招生開學。
1972 臺中縣實施秋季交通安全宣道活動。
1972 省府社區考核小組,考評臺中縣社區建設。
1972 新竹縣政府為遵照省府精簡機構,勵行政治革新,本日起將縣附屬機構裁撤 十一個單位。
1972 宜蘭縣府裁併10個附屬機構:宜蘭縣奉省令自是日起裁併的附屬 單位有社會福利基金會、違章建築處理委員會、九年國民教育推 行委員會、環境衛生委員會、家畜疾病防治所、國民就業輔導所 、文獻委員會、國語推行委員會、國民住宅興建委員會等10單位 。(《臺灣新生報》-61-08-24/宜縣裁併10單位)
1972 縣市議員及鄉鎮縣轄長延長任期:動員勘亂時期自由地區增加中 央民意代表名額選舉,及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各縣市選務所正式 成立。行政院核定:臺灣省各縣市本屆縣市議員及鄉鎮縣轄市長 等公職人員延長任期至各該公職人員,下屆就職之日為止。(《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一大事記》:531)
1972 第一班由宜蘭開往花蓮「金馬號」直達直開出:公路局為加強宜 蘭地方旅客服務,自是日起增開宜蘭開往花蓮蘇花公路金馬號直 達快開一班次。(《臺灣新生報》-61-09-02/宜花間金馬號直達 車開出)
1972 許委琳為中興國民小學第六任校長,任期至民國六十五年(一九七六)九月十 六日止。
1972 增額中央公職人員及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事務所成立。
1971 縣府向省工程局建議在臺中港特定區規劃遊樂園。
1971 全鄉反對中共加入聯合國民眾簽名運動。
1971 貢寮國民中學成立合唱社。
1971 潮州鎮增設三和里。
1971 縣政府試辦夜間辦公,本月份開始實施。
1971 合作社總清查。臺北市松江路光華橋,中山北路民生路口地下道三項工程, 聯合竣工典禮。
1970 第四屆世界兒童畫展,在臺中市揭幕,會期三天,展出作品一千一百三十件 ,計有十六個國家地區參加。
1970 配合實施九年國教,臺省47所省立中學變更校名:57學年實施九 年國民教育之後,原設有初中部之省中,即停招初中新生,逐年 結束,至59學年度開始,各省中已無初中部學生,故原有大部份 省立中學校名,必須加「高級」二字。(《臺灣新生報》-59-06 -05)
1970 東引防區千城部隊歷時半年協建,東引大我國中大廈落成。
1970 臺北市民政局請私立政專科學校學生,代辦改善民俗民意調查。臺北市新垃 圾場設置地點,決定設在內湖區葫蘆里山窪地。
1969 宜蘭縣「記者之家」落成啟用:宜縣「記者之家」工程57年8月6 日發包興工,位於宜蘭市渭水路市公所後面,為二層樓水沏鋼筋 建築,建地47坪,總工程費26萬餘元,其中宜蘭縣政府補助15萬 元工程費。(《臺灣新生報》-57-08-07/宜縣記者之家工程,6 日發包興工;《臺灣新生報》-58-09-01/宜縣「記者之家」工程 8月6日發包興工)
1969 三重電信局正式成立。
1969 全市營業用客貨車及自用交通車今起檢驗違者吊銷牌照。重慶南路三段高架 橋,一日開工。
1969 參謀總長高魁元蒞馬巡視,並允撥200萬元做增建電影院基金。
1969 辦理維祥農地重劃。
1969 東嶼坪新泉南號機漁船,來馬公避風,不幸在望安海面機件失火,五船員跳 海逃生,只有二人生還,三人失蹤。
1969 參謀總長高魁元巡視北竿,慰勉官兵。
1968 九年國民義務國民教育實施,五十七學度第一學期起國民中學首度開學,均 免試升學。(九日正式上課,並擧行聯合開學禮。)臺北市訂定國民中學生費 用徵用收標準。
1968 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1968 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新埔初中改為新埔國中,高中分班解散。
1968 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各縣市立中學一律改稱國民中學;國民學校改稱國 民小學,省立中學及職業學校,停招初中(職)部,改稱高級中學及高級職業 學校。
1968 全省九年國民教育開始實施所有國小畢業學童均免試進入國民中學。
1968 新埔初中改為新埔國中,高中分班解散。
1968 全省九年國民教育準備就緒,開始實施。各國民中學開始註冊,所有國小畢 業學童均免試入學。
1967 自玉清里析出清華里。
1967 行政院院會核定「臺灣省議會議員選舉罷免規程修正案」。
1967 卓蘭鎮上麻里詹俊烈、俊杰、俊、俊森兄弟,捐款二十四萬元, 舖設卓蘭街頭至第二公路柏油路面,全長一千五百公尺。
1967 各鄉鎮會商延長國民義務教育問題,分別在苗栗鎮銅鑼鄉公所舉 行,由林為恭縣長主持。
1967 紀念本縣籍黃花崗烈士陳清疇,馬祖國校易名清疇國校。
1966 金門縣長王玉白他調,新任縣長屠氏江蘇武進人,曾任政工幹校 戰地政務班主任及戰地政務總隊總隊長。
1966 板橋自動電話正式開放,併入大臺北地區自動電話系統。
1966 大嘉國小大榮分校成立。
1966 本縣縣府實施56年度營業事業登記聯合總校正,維護商人權益。
1965 交通安全宣傳月展開宣傳。
1965 頭份警察分局正式成立。
1965 臺灣省氣象所,改為氣象局。
1965 宜市凱旋國校獨立:宜市育才國校凱旋分校自54學年度起,獨立 設校並改名為「凱旋國校」,縣政府派宜市中山國教導主任沈坤 德代理校長職務。(《臺灣新生報》-54-08-13/宜市育才校凱旋 分校自54學年度第一學期改為凱旋國校)
1964 臺大教授趙麗蓮,由教育廳劉宜思陪同,來縣瞭解改進英語教學問題。
1964 臺北市及市郊,自一日起,增裝公用電話一百五十部。
1964 中華民國各界紀念 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恭請 總統任名譽 會長。
1963 後紅分校獨為後紅國民學校。
1963 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慶祝第二十屆記者節及第十四屆會員大會。臺北市 消防隊,為提高市民警覺,公布四十八年一月至五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發 生火警情形。
1963 花蓮港正式開放為國際港,省主席黃杰主持典禮,行政院副院長王雲五蒞臨 剪綵。新任花蓮港務局局長段其燧就職。
1963 葛樂禮颱風來襲,帶來破紀錄的雨量,當時大漢溪流域一天內就 下了一千零四十四公釐的雨,造成三重市及整個臺北盆地的嚴重 水患,工商企業及一般民戶損失慘重。
1962 孫搏九接任大坪國民學校校長。
1962 臺中市新聞界集會慶祝記者節。並選舉徐堅等十二人為理監事。
1962 ①建國日報位於民生路上的新建大廈落成。②臺灣發現副霍亂,本縣立即由 軍政雙方醫護人員聯合採取港口嚴密檢查措施,普遍為民眾注射疫苗,故無 副霍亂病例發生。
1962 臺灣省政府加速開發邊際土地,整理濫墾公地,列為本年度重要工作之一。 新任省府警務處處長張國疆履新。今年上半年省產水泥總產量共達八十七萬 八十二百七十八公噸,創光復以來最高紀錄。
1962 六龜國小龍興分班成立。
1962 六龜街道舖設柏油路面。
1962 安定國民學校福田分校獨立為文興國民學校。
1962 舉辦全縣戶政工作考核競賽。
1961 建國日報新址位於民生路軍中廣播電臺前石側,佔地九十五坪。
1961 里港中學高樹分班奉准獨立設校名為屏東縣立高樹初級中學。
1961 瑞芳粗坑口「豐美煤礦」瓦斯爆炸,礦工九人死亡,二十六名營救人員中毒。
1961 漳和分校奉准獨立為「漳和國民學校」。
1961 新開分班改為新開分校。
1961 南竿梅石村介壽堂電影院因委由民間經營績效欠佳,馬祖政委會收回自營。
1961 同日,實踐學社副主任張柏亭中將及「白團」總教官等7人蒞馬視察並講學。
1961 華龍國民學校創立,創校經費係由僑胞因「八七」水災重建捐獻下撥 支,該校由省府主席周至柔命名。蔡清泉任校長。
1961 神岡國民學校圳堵分校獨立為圳堵國民學校。
1961 羅德全接長東勢鎮中山國民學校。
1961 陳坤練接長僑仁國民學校。
1961 趙君永接長峰谷國民學校。
1960 大湖國校成立。
1960 大貝湖(高雄工業給水廠)工程竣工,省政府主席周至柔親臨主持典禮,謂 省府正計畫擴充水源,強調改進工業用水有助工業發展。
1960 僑建國民學校成立。
1960 東犬鄉、西犬鄉合併,改設白犬鄉。
1960 西犬鄉、東犬鄉合併為白犬鄉。
1959 農林廳檢驗局花蓮分局改為臺灣省檢驗局花蓮檢驗所。
1959 大雅國民學校秀山分班獨立為陽明國民學校。
1959 總統視「八七水災」臺中、彰化各災區,並親至大肚溪橋巡視兵工搶 修情形,勗勉各界人士努力協助重建工作。
1959 內埔國民學校七星分班獨立為七星國民學校。
1959 總統視察臺中、彰化災區,並親至大肚溪橋巡視兵工搶修情形 ,勗勉各界人士努力協助重建工作。
1959 農林廳檢驗局及工業試驗所合併改為「臺灣省檢驗局」,臺中檢 驗分局改為「臺中檢驗所」。
1959 設在臺中市之「臺灣省婦幼衛生研究所」成立。
1959 總統視察「八七水災」臺中、彰化各災區。
1959 潮東國小增設新開分班。
1959 臺灣省議會一致決議,擁護 總統緊急處分命令。
1959 興建國校教室19間興工。
1959 「臺北縣淡水建築信用合作社三芝分社」開業,同時為臺灣省合作金庫三芝通匯處。
1959 內埔國校七星分班獨立為七星國民學校。
1958 連結臺北市萬華區至三重的中興橋通車。
1958 烏日警察皆局遷霧峰,成立霧峰警察分局。
1958 旅縣河南省同鄉會成立豐原鎮。
1958 設立岡山國校大遼分校。
1958 調查煤商存煤,限期售完,不得再貨續售。
1958 大園國校成立圳頭分班及內海分班。
1958 行政院命令,本省五省轄市及五縣轄市內申請建築,須嚴加管理。
1958 前縣長李茂松,因建縣中房舍工程瀆職案,二月經高等法院判處一年六個月 徒刑,八月底逮捕歸案,翌日移送法院。
1958 金門各界組織成立滅共保鄉支援委員會,發表宣言,支援作戰。 捐獻勞軍款物,計臺幣二十餘萬元。
1958 臺中市北屯區軍功國民學校設軍功分班。
1958 西屯區西安國民學校設立水湳分班。
1958 因社區更名,日月潭國民學校水社分校而改為「日月潭國民學校德化分校」 。
1957 空軍子弟學校大遼分班改名為「岡山空小分班」。
1957 西嶺國民學校立文山分校。
1957 瑞穗國小三村分校成立(現合作國小)。
1957 記者節。全體新聞記者一致敬謹接受 總統對新聞界關於新聞報導之兩大指 示;並通過新聞記者信條十二條。
1957 礁溪初級中學由頭城中學礁溪分部獨立設校首任校長吳顯琪。
1957 大雅國民學校三和分校獨立為三和國民學校。
1957 張崑山接長光隆國民學校。
1957 高樹國民學校為大陳義胞居住地區就學方便于虎盤新村增設分班 。
1957 射寮分校奉准獨立名為射寮國民學校。
1957 魚池國民小學新城分校奉准設立。
1956 下淡水溪架設竹橋,9月1日完成,經日即被水沖;9月30日至10月 2日另行架設。
1956 省水利局第六工程處成立。
1956 水利局臺中工程處改稱「臺灣省水利局第三工程處」。
1956 臺中市北屯區四民國校設立「松竹分班」。
1956 農林廳召開農會改選工作研討會,省政府主席嚴家淦致詞;謂農會改進後成 效頗著,會員人數增多,虧損逐漸減少。
1956 國防部戰地政務工作第一大隊長王緒兼任連江縣長,就職視事。
1956 完成之陽明山計劃,交付土地於國防機關。
1956 縣府業務檢查室暫行設立,畢慶林兼代主任。
1956 潮南國民學校設潮東分校。
1956 鹽洲國民學校增設中學分校(係便利大陳來臺住新園鄉義胞子弟就 學)。
1956 本縣籍運動選手楊傳廣在國軍運動會中,跳高成績2.02公尺,破全國及遠東 地區紀綠。
1955 臨時省議會通過統一發票辦法。
1955 舊寮國民學校增設新豐分校。
1955 同安分班改為同安分校。
1955 臺中市忠孝國校設立「忠信分班」。
1955 西安國校設立「泰安分班」。
1955 北屯國校設立「舊社分班」。
1955 省府派委員劉振聲抵縣,慰問艾瑞絲颱風受災地區災民,縣府積極辦理災害 救濟工作。
1955 全國各界勞軍團36人由立委劉文島率領,搭乘軍艦前往馬祖勞軍5天。
1954 新園分校奉准獨立為新園國民學校。
1954 老埤國民學校增設老埤分校。
1954 戴英信接任龍津國民學校校長。
1954 墾丁國民學校鵝鑾分班奉令改為鵝鑾分校。
1954 顧全聲接長光隆國民學校。
1954 墾丁國民學校設立南灣分班。
1954 車城國民學校設立保力分校。
1954 車城國民學校設立射寮分校。
1954 新星國小創校。
1954 竹蓮國校成立。
1954 臺北至彰化間鐵路線柴油飛快車,正式行駛。臺北市記者一千餘人,歡慶 記者節。
1954 山地工作隊出發,省政府主席嚴家淦授旗,並囑喚起山胞效忠黨國。興建石 門水庫,決聘美兩專家來臺協助工作,設計工作計於明年底完成。
1953 省政府主席俞鴻鈞巡視桃園、新竹兩縣,謂建築石門水庫,省政府極為重視 。
1953 竹圍國民學校成立菓林分校。
1953 長濱鄉平地山胞創辦合作農場。
1953 第四屆村長就職。
1953 新園分班奉准設立分校。
1953 佳佐民學校增設新置分校。
1953 佳冬國民學校設立塭豐分校。
1953 屏東地方法院檢察處遷至屏東市北平路九號辦公。
1953 縣立沙鹿工業職業學校奉准試辦。楊丁任校長。
1953 陳仁鏡繼劉朝棟任安定國民學校校長。
1953 「臺北縣新聞記者公會」正式成立。
1952 臺中市衛生院長林錫金調省衛生處服務,遺缺由胡惠德繼任。
1952 總統主祭國殤,慰勉烈士遺族。
1952 埔心國民學校成立五權分校假五福宮開學。
1952 溪海分校新校舍落成。
1952 鹽埔國民學校增設新園分班。
1952 泰山國民學校增設廣興分校。
1952 龍泉國民學校增設大光分班。
1952 墾丁國民學校增設鵝鑾分班。
1952 趙中昌接長西歧國民學校。
1952 郵政局蘭嶼代辦所成立。
1952 九月一日,經濟部漁管處之「漁遼號」機漁船,在吉貝北島燈塔觸礁沈沒, 船員獲救。
1952 成立「二林分局」。
1952 臺中區儲蓄合會公司南投分公司成立。
1951 臺中市北屯區軍功國民學校設立「北坑分班」。
1951 潮州國校潮南分校奉准獨立,改為潮南國民學校。
1951 潮南分校奉准獨立為潮南國民學校。
1951 林邊國民學校設立崎峰分班。
1951 神岡鄉舉行首屆鄉運動會,岸裡國民學校獲國民學校組冠軍。
1951 黃演谺代黃富任大甲國民學校校長。
1951 蔡秋仁任龍津國民學校校長。
1951 后里鄉民眾服務站成立。
1951 本省與韓國經由東京花旗銀行居中結帳,辦理直接通匯業務。
1950 臺中郵局改為「臺中一等乙級郵局」。
1950 本日下午三時假臺南市府大禮堂,舉行嘉南大圳三十年紀念典禮 ,吳主席特別駕機抵南參加。
1950 今日記者節,戰地司令官招待本島新聞記者。
1950 成立大園國民學校溪海分班,假三界壇張火成宅開學。
1950 東港鎮衛生所成立。所長由薛老色充任。
1950 泗洲分校奉准獨立改名為大明國民學校。
1950 彰化區警察所易名彰化分局。
1950 花蓮市義勇消防隊改稱花蓮縣警察局花蓮市分局消防警察隊。
1950 東興國民學校福興分部獨立稱大林國民學校;中和分部改隸大林國民 學校。
1950 施香濤接長豐洲國民學校。
1950 張捷三接長東寶國民學校。
1949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彭孟緝)成立。
1949 省主席陳誠於記者節發表談話:認減租已獲相當效果,地方自治現在積極進 行中。又云本省已做到「平」及「夠」之程度,一切安定。
1949 潮州國民小學設立潮南分校。
1949 烏龍國民學校設立港西分班。
1949 花蓮電信工務出張所歸併電信局。
1949 北濱天主教堂成立。
1949 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成立,隸屬臺灣警備司令部。馬祖防務由國軍二○七師六二○團接手,偕同海軍巡防處共同戍守各島,海軍巡防處長關鋪上校兼任第一任指揮宮,步兵上校周中峰兼任副指揮官。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司令王調勳率部駐守白大島(今西莒島),並兵分一支由李峙福(連江琯頭人),林守基(連江曉澳人)駐防高登。
1949 賴圯郎接任東寶國民學校校長。
1949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成立,省政府主席兼司令,彭孟緝任副司令。
1949 張錫顯任過溪國民學校校長,至四十一年八月。
1949 設立寶隆國民學校。
1949 設立寶隆國民學校。
1949 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成立,隸屬臺灣警備司令部。馬祖防務由國軍 二○七師六二○團接手,偕同海軍巡防處共同戍守各島,海軍巡 防處長關鏞上校兼任第一任指揮官,步兵上校周中鋒兼任副指揮 官。
1949 臺灣保安司令部,正式成立。
1949 各縣市商會理事長開聯席會議。
1948 潮州國校增設潮南分校。
1948 潮州國民學校增設潮南分校。
1948 監院閩臺行署成立。
1948 過溪國嚴學校設流藤坪分班。
1948 花蓮縣理髮業同業公會成立。
1948 監察院閩臺區監察委員行署成立,閩臺監察委員陳嵐峰、陳志明、陳達元發 表敬告閩臺父老書,中有:「為挽回頹風,決厲行糾舉彈劾,樹東南規模, 盼地方父老隨時提示高見」等語。
1947 大園鄉始設衛生機構,隸屬鄉公所文化股。
1947 新竹市記者公會假第一信用合作社禮堂成立。
1947 新竹市記者公會假第一信用合作社禮堂成立。
1947 省失業救濟會擬定失業救濟宣傳要點,準備自本月八日起舉行失業救濟宣傳 週。
1947 省政府響應總動員令,倡導筵席節約守時,曾訂頒辦法,於是日起實行。
1947 臺灣銀行宣布改臺幣對法幣匯率,由一比六十五元提高為一比七十二元。
1947 縣府舉辦全縣國校教員檢定試驗。
1947 國民大會代表候選人開毀辦理登記,本日有縣參議會議長蔡先於提出 申請登記。
1947 經濟部規定臺北市為對日貿易臺灣區之指定市。
1947 昌隆國民學校設立玉光分校。
1946 「太平鄉」因與當時的宜蘭縣太平鄉同名,而改名卓溪鄉。
1946 士林鄉改稱秀林鄉、太平鄉改稱卓溪鄉。
1946 玉里第一國民學校良分教場改為長良國民學校。
1946 縣水產公司成立。
1946 關於本省前選舉參政員,發生廖文毅、楊肇嘉兩票錯寫姓名,是否有效問題 。
1946 省署奉中央電令通知省參議會,該兩票應予作廢。
1946 召開高雄縣屏東區里港鄉民代表會第1屆第1次大會。主席丁銀謀 。列席:區長吳海水,縣參議員藍高祥。代表名單:丁銀謀、陳 明、溫玉春、林雙福、蘇萬來、洪水治、陳稠順、吳天來、蘇定 、蘇萬邦、陳文章、莊肚、黃春南、莊魯、蔡棟、鍾順財、楊通 宜等。
1946 東埔蚋民國學校改稱延平國民學校。
1946 屏東市都市計劃委員會成立。
1946 好茶教育所光復始奉令復校。
1946 臺灣光復泰武番童教育所,改為泰武國民學校。
1946 「臺灣土地銀行」正式成立開業。
1946 改組新設之「臺灣銀行」接收「臺灣貯蓄銀行」,改設為「臺灣銀行儲蓄部」。
1946 「臺灣勸業無盡株式會社」、「臺灣南部無盡株式會社」「東臺灣無盡株式會社」、「臺灣住宅無盡株式會社」等四個會社合併改組為「臺灣無盡業股份有限公司」。
1946 勸業銀行臺中支店接管後改為「臺灣土地銀行臺中分行」。
1946 臺中火藥庫爆炸。
1946 勸業銀行臺北分行改稱臺灣土地銀行,並正式營業。
1946 臺中火藥庫爆作成災。
1946 水底寮國民學校抽籐坑分班設立。
194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在重慶成立辦事處, 積極籌備一切。
1945 黑金國民學校被盟機炸毀,遷入榮國民學校,繼續上課,光復後 改為屏東市第一國民學校。
1945 國民政府臺灣省行長官公組織大綱,並任命陳儀為臺灣行政長官。
1945 我政府公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並任命陳儀為臺灣長官。
1945 我政府公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並任命陳儀為臺灣長官。
1945 國民政府公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并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 政長官。
1945 國民政府公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十條,主要原 文錄下:㊀臺灣省行政長官隸屬行政院,依據法令綜理臺灣全省 政務。㊁行長曾於其職權範圍內,得發署令,並得制定臺灣單行 條例及規程。㊂行政長官得受中央受託,辦理中央行政,對於在 臺灣之中央機關,有指揮監督之權。㊃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設左 列各處:一、秘書處,二、民政處,三、教育處,四、財政處, 五、農林處,六、工礦處,七、交通處,八、警務處,九、會計 處(下略)並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
1944 實施臺民懲兵制度。
1944 本島人實施徵兵制。
1944 日政府正式實施「臺民徵兵制度」。
1944 實施臺人徵兵制。
1944 日政府正式實施臺民徵兵制度。
1944 日政府正式實施臺民徵兵制度。
1944 政府正式實施臺民徵兵制度。
1943 宜蘭市舉行苧麻增產強調週:市役所全體職員在公園廣場種植苧 麻,每人3株、負責栽培、育成、管理、收穫之任。《臺灣日日新 報》-昭和-18-09-10/宜蘭市之苧麻增產強調週)
1943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完成合併、繼承臺東製糖株式會社。
1943 改國民徵用令施行規則,經此改正,各公司董事長亦在徵用之列。
1943 臺北、臺南、高雄三州,設專任兵事防科長。
1943 改訂「國民征用令施行規則」,臺灣各公司董事長亦在征用之列。
1943 改訂「國民徵用令施行規則」,經此改正,各公司董事長亦在徵用之例。
1943 國民徵用令施行規則改訂實施,臺灣各公司董長亦在徵用之列。
1943 改訂「國民征用令」,臺灣各公司董事長亦在征用之列。
1943 高雄州新置專任兵事防空科長。
1942 太平民學校車籠埔分離教室升格定名為車籠埔國民學校。
1942 臺灣銀行開第八十六次大會,並決定在南洋各地分設辦事處。
1941 中原時間12時42分,全日蝕。
1940 新竹警於新竹公會堂加開奢侈品座談會。
1940 高雄商工會議所,設立南方貿易振興會。
1940 新竹警署於新竹公會堂召開奢侈品座談會。
1939 臺、日同步實施全國第1次興亞奉公日。
1939 日軍改偽金後地方治安維持會為偽金門行政公署,歸廈門市管轄 。以王廷植為偽署長,蔡文篇、王天和為副署長,日人片山岩男 為警務科長,洪清淇為總務科長,陳水池為財務科長,黃宏源為 公賣科長,吳鴻逵為教育科長,王天和兼建設科長,日人佐佐木 為顧問。
1938 花費總工程費三萬二千圓建築一百六十一坪之社會館落成,內附建 集會所、事務室、研究室兼客廳、修練場、托兒所等。
1936 海軍大將小林躋造代中川健藏,任臺灣總督。
1935 在里壠支廳,設立「(大轆轆)」教育所。
1935 正式開辦客貨空運。
1933 新任縣長郭昌文蒞金履新。
1933 總督府頒給臺東廳警部補小林正樹和寺澤芳一郎,警察功榮記章。
1933 專賣局增設臺北分局。
1932 日本陸軍中將阿部信行任臺灣軍司令官。
1932 里壠支廳選擇「(武陵)」平原,作為內山「(加拿水 )」社22戶及內本鹿社一部40戶557名的移住地。昭和五年度,以14,557圓 經費,開鑿1,369間(約2,489公尺)圳路;六年度,以5,595圓經費,開墾 水田預定地62甲,並新築改良蕃屋。本年種植第一期水稻,成績極為良好; 然而瘧疾猖獗,積極謀求對策中。
1929 嘉義市東南兩市場,行米達法。
1929 臺北市中央批發市場開始營業。
1929 臺北市中央魚菜批發市場開始營業(現址已改建十六層商業國宅)。
1929 臺灣首座中央批發市場(壽町[今西寧南路])開始營業。
1928 臺北州立臺北盲啞學校准許設立。
1928 宜蘭街消防組舉行創立6週年紀念及防火宣導。(《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03-09-02/宜蘭消防組防火宣導)
1927 大武地方「(噶媽)」社,於「(八里芒)」山東 南方,即大竹高溪中游左岸「」山西南山麓平坦地(標高15 2公尺),形成一社。是時,戶口46戶234人。該社創社男女各一名,原 居日治屬潮州郡管轄之「(糞箕)」社,約於1681年移居舊「 (噶媽)」社,由於舊社耕地不足,前往現住地耕作;但因兩 地相隔近兩公里,路途遙遠且險竣,加上官方勸諭,乃移居現社。
1927 全臺警察會議在總督府召開。
1926 苗栗郡。臺中州葉添壽、臺南州劉明哲、臺北州李阿榮、新竹州 邱雲興四氏為圖蠶業振興,在苗栗宜人館協議籌設養蠶組合。現 擬定籌設工場數全部加人。
1926 臺東廳以告示第76號,公布里壠、新開園、鹿野村、都鑾、新港、加走灣、 大武、太麻里、火燒島南寮、山地內本鹿壽等地配置公醫。
1925 新竹市場增設南門分場(後改為南門消費市場)。
1925 在臺東街寶町創設東捷利商店(合資會社),資本額二萬圓,社員代表林治 。
1925 里壠支廳開鑿內本鹿越嶺道路。自桃林駐在所至高雄州界,全長七里(約2 7,488公里),平均路寬五尺(約1.52公尺)。自本日開工,而於大正十五 年一月二十一日竣工,工程費56,500圓。沿途新設橘、壽、常盤、朝日和出 雲等五個駐在所。
1924 日政府任伊澤多喜男為臺灣總督。
1924 伊澤多喜男就任臺灣第十任總督。
1924 日本伊澤多喜男任臺灣總督。
1924 伊澤多喜男代內田,任臺灣總督;三十日伊澤與後藤新總務長官到任。
1924 第十任總督伊澤多喜男上任。
1924 是年,竹山鎮開始有電力供應,有電燈照明。
1924 伊藤多喜男就任第十任台灣總督。
1924 東臺灣新改為日報。
1924 伊澤多喜男任臺灣總督。
1924 日政府當局為使國語夜學會廣收臺籍盛年民眾及失學學齡兒童,將國語夜學 會為國語(日語)普及會。
1924 伊澤多喜男繼內田嘉吉為臺灣總督。
1922 新港支廳新港區新港,創設新港運輸組(合資會社);資本額一萬五千圓, 社圓代表松井金二郎。
1921 苗栗郡。私立苗栗中學業學會,本日於苗栗布教所舉行發會式。
1921 豐原自來水廠竣工,工程費計十四萬五千圓。
1920 實行地方改正制度,,本市隸屬臺中州南投郡。
1920 廢鳳林支廳及內太魯閣支廳,置花蓮支廳,新城支廳改稱研海支廳。
1920 江口良三郎繼任花蓮港廳第五任廳長。
1920 新竹、桃園、苗栗三廳合併改為新竹州,共轄新竹、竹東、竹南、苗栗、大 湖、中壢、桃園、大溪等八郡,置新竹州廳於新竹街。任服部仁藏為初貸新 竹州知事。
1920 任命武藤針五郎為首任市尹。
1920 地方新政制除市街庄外,自本日起實施,各州開始辦公。
1920 廢廳改設高雄州。轄舊臺南、阿猴二廳之一部份,及澎湖。州下 設高雄、鳳山等九郡。郡下設街。
1920 臺東廳以訓令第18號,公布警察定員644名。
1920 富島元治任高雄州知事。
1920 臺灣總督府公布州、廳巡查定員七千五百餘名,其中臺東廳定員434名。並 自即日起廢除巡查補名目,所有在職巡查補皆升格為巡查。
1920 巴塱衛支廳長妹尾半助退任,任命警視下山又喜繼任大武支廳長。
1920 以府令第92號發布「區之名稱、管轄區域及區役場之位置」,在臺東廳下設 臺東街、卑南區、鹿野區、里壠區、新開園區、火燒島區、成廣澳區、都歷 區、都鑾區、加走灣區、太麻里區、大武區等一街十一區。
1920 以臺東廳令第四號,發布制定「支廳名稱、位置、管轄區域」,並廢止大正 八年一月臺東廳令第一號。臺東廳設置臺東、新港和大武等三支廳。
1920 以總督府訓令第202號,制定公布「警手規程」。並廢除大正五年八月訓令 第77號「警手隘勇規程」。
1920 地方制度大改革,十月一日實施州、市、街庄制,全島改為五州、三市、二廳、四十七郡,兩百六十街庄。
1920 成廣澳支廳改稱新港支廳,巴塱衛支廳改稱大武支廳,並新設臺東支廳,任 命警部志波太郎為首任臺東支廳長。廢里壠支廳,其管轄區域併入臺東支廳 ,並且廢「鄉」作為區域單位。
1920 臺東廳長市來半次郎退任,任命能勢靖一再任臺東廳長。
1920 以府令第92號,制定公布臺東廳管內「區名、管轄區域及區役場位置」如 下:(略)
1920 臺灣總督府地方制度改變,新行政區域數如下:(略)
1920 臺東廳長市來半次郎退任,任命能勢靖一再任臺東廳長。
1920 地方制度改正,廢宜廳,置宜蘭、羅東、蘇澳三郡:7月27日,臺 灣總督府發布地方制兖改正,全島劃分為5州、2廳,下轄3市、47 郡;宜蘭廳改隸於臺北州,分為宜蘭、羅東、蘇澳三郡,宜蘭市 隸屬於宜蘭郡。8月28日宜蘭廳舉行廢廳式。(《臺灣日日新報》 -大正-09-09-03/宜蘭短訊-廳員園遊會;09-09-02/廢廳式之彙 誌;吳密察:126;《宜蘭縣志》卷首中:34)
1920 新竹、桃園、苗栗三廳改為新竹州,竹東為新竹州八下郡之一; 同時全臺地名大部改稱。
1920 甲仙庄翁朝先生任庄長。
1920 潮州郡屬高雄州,轄管潮州、萬巒、內埔、港西、新埤、枋寮、 枋山等庄及山地五十七社。
1920 總督府將地方行政區域做徹底改革,廢廳為州,全臺分設臺北、 新竹、臺中、臺南、高越五州及臺東、花蓮二廳。
1920 臺灣總督府頒府令92號:自10月1日起,將「八芝蘭」改為「士林」。士林時屬臺北州七星郡八芝蘭庄役場。雙溪庄亦併入士林庄。
1920 第八任總督田健治郎為加強統治臺灣又將行政區域徹底改革,鳳山支 廳改設為鳳山郡,鳳山市稱鳳山街役場,隸屬高雄州。
1920 新竹、桃園、苗栗三廳合併改為新竹州,共轄新竹、竹東、竹南、苗栗、大 湖、夠壢、桃園、大溪等八郡,置新竹州廳於新竹街。任服部仁藏為初代新 竹州知事。
1920 地方新政制除市街莊外,自本日起實,各州開始辦公。
1920 富島元治任高雄州知事。
1920 葫蘆墩支廳廢,設置豐原郡役所。
1920 本日起各州開始辦公。
1920 台灣總督府頒府令92號:自10月1日起,將「八芝蘭」改為「士林」。士林時屬台北州七星郡八芝蘭庄役場。雙溪庄亦併入士林庄。
1920 行政區域調整,原四圍堡,改稱礁溪庄原頭圍堡管轄石腳庄改轄觀音 鄉。
1918 以臺東廳令第3號發布,在南鄉太麻里社設置太麻里支廳管轄南鄉:太麻里 社、羅打結社、文里格社、猴子蘭社、鴨仔蘭社、虷仔崙社、太武窟社、打 腊打蘭社、察腊密社等九社。臺東廳除直轄外,共設置里壠、成廣澳、巴塱 衛和太麻里等四支廳,並任命警部杉山大作為太麻里支廳長。
1917 林圮埔街實施瘧疾防治,採血化驗。帶菌者強制其服藥,並清除 蚊蟲寄生地。
1917 苗栗支廳。報載本地管內晚稻播種,始於夏至前後,初秋稻田發 育不佳,本月進行移植,之後秧苗勃興。
1916 東臺灣新聞創刊。
1912 苗栗支廳。新竹廳苗栗至銅鑼灣,近日暴風雨損害臺北以南鐵道 ,中部地區苗栗至銅鑼灣之間水害,輿論建議應築堤二尺五寸防 災。
1912 苗栗支廳。苗栗街醫師徐炳古氏,自赤十字社病院辭職,歸苗開 業,苗栗地方紳商連署贈匾,以為誌慶。
1911 璞石閣尋常高等小學校開學。
1910 苗栗廳。報載苗栗製糖會社下,設置三百五十噸分蜜糖工場,近 期協議與臺南永興製糖會社合併案。
1910 自卑南至公埔38.2哩(61.48公里)輕便軌道(手押臺車)開始營業。
1910 自花蓮港至水尾40.9哩(65.82公里)輕便軌道(手押臺車)開始營業。
1909 深坑公學校石碇分校及坪林尾分校各自與本校分離,獨立為一校。
1909 置鐵道部花蓮巷出張所建築臺東線鐵道。
1909 坪林尾分校自深坑公學校獨立,成為坪林尾公學校。
1908 臺北幼稚園開課。
1907 大南社、太麻里、虷仔崙、大竹高、姑仔崙、浸水營、卓溪、網綢等警察官 吏派出所,改稱「蕃務官吏駐在所」。
1907 創設鹿場公學校即今之六家國校。
1906 頭份郵便局成立,管轄三灣和頭份,辦理郵政電信業務。
1906 苗栗廳。報載本地七月中戶口調查簿交付各廳警務課概況。戶口 調查簿計交付數二一四件。
1905 苗栗廳。報載自4月1日至現,本地藝妓、酌婦、娼妓從業者,以 及旅人宿、料理屋等調查:藝妓八人,酌婦十二人,娼妓十四人 。旅人宿:內地人十七,本島人三十二。料理屋:內地人九,本 島人○。飲食店:內地人四,本島人三十九。貸座敷:內地人三 ,本島人○。
1905 頭份人林煥文考取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就讀。
1904 苗栗廳。民政長官後藤,至出礦坑視察。
1902 神岡公學校創立,暫借神敬媽祖廟順濟寄廟內東廂正式授課,日人度 部鉞二為首任校長,首屆學生林全福、陳文達等九人。
1899 萬丹公學校創立。
1897 日政府為改革臺灣幣制,預定於日歷十二月三十日施行貸幣法。
1897 是日公告民間通用之一元銀幣,須兌換新券或加蓋號戳,方得與金幣乙元並 用。
1897 臺東郵便電信局升為一等局。
1897 東港郵局創立,設在中正路。
1897 內埔鄉明、清時代,並無所謂官衙之設,日據期間初設警察官吏 派出所,不久廢止,明治三十年更設辦務署。
1897 決定將於十月一日起實施貨幣法。內定臺灣民間以一圓銀弊換新 幣者,政府對此加截極印以別之,即有印者可與金幣一圓並用, 無印者按銀弊拆算禁止通用,為實施金本位制。
1896 規定出入「番」地者須經所轄撫墾署長認可。
1807 朱濆率眾盤擾滬尾,千總袁恩、監生黃振坤、鄉民胡辰煒集眾為守,乃轉泊 大鷄籠澳。
申請清單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