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碑碣拓片

回檢索結果

下淡水鹽洲義渡樂助碑(甲)

點閱次數:569
不開放授權
216.73.216.23
中文題名
下淡水鹽洲義渡樂助碑(甲)
類型
拓片
主題
碑碣拓片
廟宇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描述
碑碣原文:昔者嘗渡之水□□夫□□□□□□憫民之病涉也。然此可以一日而□□□□□人人而濬之乎。□□□□人人□□□□橋梁則舟楫須舟楫之費,非□□□□□□眾人之力以□□□而□□□□□□古人所以有集腋成裘之說也。 今我□□□□林鹽洲渡是□人□來必由之□,彼不□渡以霑行人,彼渡夫私造竹筏則□□□□貨其勒索□□□□□□□□□□□□□□福德嘗祀典,共銀伍拾元,以為□□□,□而無□□□□□□□□□□□□□□□□公置義渡業產出息何等咸宜□□□講□□□□□□□□□□□□□□□□□而□合數百,遂為置產出息,以□渡夫工□。 凡我粵人或□□□□□□□□□□之利賴也。將見煙波淼淼,一葉雁揚□□□□□活□□□之□□□□□□□□□□□□□□,亦免褰裳之苦,編行以□鹽洲□□□筏以□□□□□□□□□□□□□□或阻□□而往□流,豈在□□。 詩曰□□□矣□□□□□□□□□□□□□□□公之德豈不□欹□□□□□□□□□□□□…………………。
萬巒鄉昔稱萬巒庄,位居東港溪南岸。清嘉慶十六年(西元一八一一年)該地士紳勸捐建設義渡,以利萬巒與內埔二地交通往來。渡河地點有萬巒埤、羅康圈(筏子頭),每年僱工,雨季以槳筏渡行人過河,冬季則以竹架橋通行。依據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地輿所載,港東里有民渡曰「排仔路頭渡」,竹筏亦稱竹排仔,即此渡也。本件碑記即係創設義渡紀事,述其始末,記其捐題、購置田業,以誌不忘。惜以銘刻石材不佳,碑面風化甚鉅,碑文漫漶,泰半不可辨讀;尤以後半捐題、購產的記錄,幾致全無,僅能依稀尋獲一、二。 又,民國三十九年六月,當地士紳募款興建的萬巒大橋竣工,羅康圈(筏子頭)再也看不到竹筏渡人與行人過竹橋的風光。民國七十三年三月,政府新建萬巒大橋竣工,交通順暢,唯留本碑立於福德祠外壁,迎向來往車輛行人,見證交通的變遷。
砂岩
額刻碑題
出版地點:台北市
出版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輯稿/撰寫:何培夫
攝影者:晏錦文
出版時間:1999
廟左外壁
日期
清嘉慶
嘉慶十六年十月
1811
原件與否
複製品
立體資料-拓片
色彩
黑白
數量
1
尺寸
縱:149公分
87公分
涵蓋範圍-地理
亞洲
屏東縣萬巒鄉
萬巒鄉萬巒村褒忠路211號 福德祠
語言
中文
來源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拓片底片
本批碑碣拓片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原件典藏單位(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著作權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申請清單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