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總督建設篇
台北州廳篇
台北城牆篇
市區街町篇
教育文化篇
醫療衛生篇
交通傳播篇
教堂寺廟篇
工商產業篇
休閒娛樂篇

西門街指的是今博愛路與中華路間的衡陽路北側,右側白色建築為電話交換局,其前的街道為今之衡陽路。交換局同一側的紅色建築為臺灣日日新報社,路底端的建築為西門市場今西門紅樓。

臺北石坊街(轉角是新高堂書店) 照片地點在今衡陽路與重慶南路路口,新高堂書店為日治時期臺灣最大書店,原址現為東方出版社。以書店為中心,其右側為今重慶南路,左側為今衡陽路,當時均屬於石坊街。

臺北市街公園通 為今衡陽路與重慶南路交叉處,左邊的建築為新高堂,現為東方書局所在。在1920年及1930年的台北市地圖上,均無「公園通」之街名,故當為「榮町」的別稱。

台灣臺北公園街道今衡陽路

臺北市街榮町二丁目通 「榮町二丁目」為今重慶南路、寶慶路、博愛路及沅陵街以南間之區塊,照片中街景為博愛路與重慶南路間的衡陽路段。右方大樓為菊元百貨,其位置在今博愛路、衡陽路路口,1928年(昭和3)開始建造,1932年(昭和7)落成,為當時最高的民間建築,樓高七層,並設有電梯,當時稱為「七重天」,曾為臺灣第一高樓,第一個有電梯的建築,因而成為吸引人潮的所在。

原說明:「作為臺北的銀座,是最繁榮的街道。高樓大廈整然的街觀,即使內地(日本)的任一街道,亦無其倫者。」日本人喜將一地方上最繁榮的地段封以「銀座」的稱號,日據時期臺北的「銀座」即為今之衡陽路,當時名為「榮町」,日本人視其街觀更在日本街觀之上。當時的這種論斷也許並不誇張,因這條街道是當時得自西方的建築觀用在臺灣的建設上,且是整條街同一時期興建,因此,「整然」之街觀是必然的。

臺北市小南門外及書院街通(左側臺北日日新報社) 此為由中華路往東拍攝所得的照片,為今靠近中華路的衡陽路段。臺灣日日新報社位於西門街,標題以「小南門外」即是「西門街」的別稱。1922年(大正11)町名改正後,兩行政區部分歸屬「榮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