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話石說  
<<
>>
碑碣與旌功頌德 殉難紀念碑 碑碣與政經建設 碑碣與開疆拓土 碑碣與社會檔案 碑碣與宗教民俗 碑碣與文教薪傳 碑碣與社會組織 碑碣與戰事遺跡 辟邪碑碣 展現意象的現代碑 特殊狀況的碑碣

八通關古道之碑
  清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發生,清廷命沈葆楨來臺處理各項防務與善後事宜。沈葆楨來臺後推行「開山撫番」政策,其目的在使西部的前山與東部的後山連成一體,一面教化原住民,一面促進移民開發。山路的開鑿分北、中、南三路打通中央山脈,前廣東南澳總兵吳光亮率兵開拓中路,自今南投縣竹山經八通關橫貫中央山脈而抵達花蓮玉里,後世多以「八通關古道」稱此越嶺道路。
 
「萬年亨衢」
「萬年亨衢」   吳光亮於闢建中路時,經鳳凰山(今鹿谷鄉鳳凰村),乃就山壁刻銘「萬年亨衢」四大字,喻意此路得以永久通暢順行,以為艱辛闢路工程的紀念。
「開闢鴻荒」
「開闢鴻荒」  本石刻位於集集鎮集竹大橋北端濁水溪畔,昔為吳光亮駐紮營地。清光緒十三年(1887)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有感於吳光亮受命籌畫中路開山事宜,終能克服困難而闢成橫貫道路,開荒於前,造福於後,故題「開闢洪荒」於溪畔巨石,以垂範千古。
「化及蠻貊」
「化及蠻貊」  本石刻在集集鎮廣明里角洞巷的田園中,係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所題,象徵中部開發後的文明漸啟,可圈可點,值得表揚。
「山通大海」
「山通大海」  吳光亮率兵開拓中路,闢建後山道途,途中曾題刻「萬年亨衢」、「山通大海」、「過化存神」三件摩崖石刻,僅有「萬年亨衢」尚存,「山通大海」與「過化存神」毀於山洪,無從尋覓。民國七十七年(1988)南投縣政府重行鐫刻「山通大海」於陳有蘭溪橋橋旁巨石,以供觀賞,並緬懷前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
「萬興關」
「萬興關」  清光緒十二年(1886)陳世烈以雲林撫墾局委員執行中路山地撫墾工作,並行教化。次年在南仔腳萬社(今南投縣信義鄉望美村)設立番學堂,開啟山地教育。現學堂已毀,僅存此門額,具有教化萬興、地勢關塞的創見宏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