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專四年級的時候,來了一位外國教授,他就是我們藝專師生最敬愛的蕭滋博士。學校特別請他擔任作曲組的「管絃樂法」課程;當時三、四年級(約七、八人)合併上課,但上課的地點不在學校而是在和平東路二段師大學人宿舍蕭滋老師的住所。同學們從來沒上過外國教授的課,尤其對這一群英語聽講均有問題的我們;雖然充滿了期待,但懼怕而緊張的心情,可想像而知。
就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同學們陸續找到了蕭滋教授的住處。一進門,寬闊的客廳中置放一張橢圓型的大桌子,家俱簡樸,令人感覺到格外地寧靜且雅緻。課是在下午兩點開始,可是同學們不敢遲到,一點四十分左右即陸續圍繞就座;有的默不作聲,有的交耳細語,心目中的大師終於在兩點整準時出現。看上去約莫是五、六十歲的年紀,壯碩的體型,細條金邊的眼鏡;感覺雖很威嚴,但那慈祥可親的笑容,慢慢地溶解了同學們的緊張心情。可是,最有問題的問題還是發生,因為蕭滋老師道地的奧國英語腔調,就算是熟諳英語會話的人都不容易聽懂,更何況是這一群對於英語聽講均不靈光的同學,你說能怎麼樣?兩個鐘頭的課要怎麼捱過去呢?幸在,當時有一位聽說也是蕭滋老師的學生,也是臨時助理的廖年賦先生,替我們做了些翻譯,「管絃樂法」這個課就這樣似懂非懂的開始,回想起來,真是有趣啊!
蕭滋老師講課語調和緩而親切,更不時地露出溫馨的笑容;他首先說明了「管絃樂法」的基本原理,絃樂器的性能與不同音域特性,以及管絃色彩的運用……等等,接著先要我們寫四部和聲,並要求同學改編為絃樂四重奏,蕭滋老師很仔細地挑出每一位同學所寫的優劣點在鋼琴上試奏;從很多可能性當中,舉出最佳的例子,同時也舉了很多經典作品如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絃樂四重奏的片段作品,對於他們不同作品與風格,加以比較與分析。他一邊彈一邊要同學留意每一聲部的旋律動向;雖是用鋼琴彈奏,但其音質柔美、聲部清晰流暢,不只感受到四重奏的特有音響效果,同學聽了無不個個佩服。蕭滋老師要我們從莫札特或貝多芬鋼琴奏嗚曲中選出緩板第二樂章試改編為絃樂四重奏,並強調需事前注意些甚麼,主旋律聲部在甚麼時候應使用同度重覆或高八度加強……等等。短短兩個鐘頭的課,卻彷若像是上了一學期的內容,從來都沒有上過這樣精彩的課。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早己經忘了一開始的語言不通的困難與緊張。反而覺得時間怎麼過得那麼快。下課前,蕭滋老師交待了下星期的作業,印象深刻緊張而精彩的第一堂課,就這樣告一段落。
「管絃樂法」是一學期的課程,每星期依照蕭滋老師的進度,從莫札特與貝多芬早期的鋼琴奏鳴曲中,不同樂章改編為絃樂四重奏,反覆的練習;爾後加入了木管以及銅管,其中特別一再強調的「沈音」應用,如何使和聲更加飽滿,以及管絃樂彩度豐富的變化。當時就深刻感覺到,「管絃樂法」事實上如同繪書中的色彩學,變化有太多的可能性,這就端看每個人對於聲音、色彩敏感度而有巧妙各異了。
藝專畢業後教了幾年書,於1972年獲德國雷根斯堡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出國深造。在德國那段學習的過程中,前兩年很快的通過許多必修的理論課程,包括了和聲、對位、賦格、曲式、管絃樂法、樂曲分析等;當然,「管絃樂法」除了成績好之外,修起來極踏實,又特別有心得,這都是當年在蕭滋老師嚴格教導下的良好基礎。四十年前的藝專學習生涯,記憶猶新。對敬愛的蕭滋老師,他的諄諄教導內心永懷與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