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 恩 師

 

 

  就在一個慵懶的星期天午后,正想將搬家時尚未拆封的琴譜重新整理一下,拿出最後一疊厚重的樂譜時,赫然發現了一本國中時彈奏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集》;翻開琴譜,一張張泛黃的琴譜,映入眼簾的盡是恩師蕭滋教授的手跡,二十年前的回憶如同畫面般地浮現在腦海……那是一個晴朗無雲的上午,母親帶著十二歲的我轉進了和平東路的巷子內,停在一棟有著紅色大木門的公寓前,按了門鈴,吳漪曼老師開了門並親切地招呼我們,隨即帶領母親和我到了蕭滋老師二樓的琴房。房裡頭的擺設簡單大方,牆上掛著蕭滋老師和吳老師當年的黑白結婚照。就在母親和吳老師閒聊時,蕭滋老師忽然從另一個房間走了出來和我們會面。看到他那慈祥和藹的容貌及溫暖的笑容,頓時讓緊張無比的我寬心不少。蕭滋老師當下握住了我的雙手細心地端詳及檢查,同時便點了點頭並請吳老師用中文告知我到房間角落的鋼琴前坐下,我隨即彈奏了準備好了的李斯特〈悲嘆〉,從此便幸運地成為蕭滋老師的學生。
  每個星期蕭滋老師都會坐在那張鋼琴旁的大皮椅上,仔細聆聽我的彈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老師對音樂細節的熟悉度。我永遠都會記得蕭滋老師坐在他那張靠牆的桌子前扶著額頭用心地將所有表情記號、指法及踏瓣等一一用鉛筆寫在樂譜上的那幕情景。而每一堂課上,老師也必會仔細彈奏示範。雖然那時十二歲的我對英文一竅不通,但老師總會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教導我。就是他的這份細膩與執著使我在技巧及音樂性上突飛猛進,更是讓當時小小年紀的我領悟到了指法及踏瓣多層變化的重要性。
  蕭滋老師的另一項堅持就是對作品詮釋完成度的超高要求;相對地他深信年紀小的學生應當彈奏小巧優美的曲目,而非為了比賽盲目追求彈奏大型作品。這理念讓蕭滋老師的學生紮下了穩健的根基,也養成了學生在詮釋作品時,對每一個要素都會嚴謹地做到近乎完美的境地。回想起二十年前和蕭滋老師習琴的點點滴滴,不禁更加感謝老師當年對我的關懷與付出,希望我也能謹記住老師在教學上的這些理念,讓蕭滋老師對台灣音樂界的這份愛心能夠日漸地滋長茁壯!

鄭 怡 君

( 錄自「每個音符都是愛-蕭滋教授百歲冥誕紀念文集」)
回目錄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100 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總機:(02)2361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