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滋 教 授 留 給 我 的 最 深 刻 印 象

 

 

  今年十月十六日為蕭滋教授(Prof. Robert Scholz)百歲冥誕。蕭滋夫人吳漪曼以及蕭滋教授的門生和友人計劃編輯紀念特刊,來函向我邀約一篇短文。
  雖然蕭滋教授和我都是1963年先後抵達台灣的人,但是我們第一次見面相識卻遲至1967年在彰化靜山耶穌會的墓園內。當時我在靜山做院長,蕭滋教授則來參加他的同鄉奧地利耶穌會士凌安瀾主教(Bishop Leopoldus Brellinger,S.J.)的喪禮。此後每年他都會由台北專程南下彰化靜山憑悼凌主教的墳墓。每次我都會陪同他去墓園憑悼,在凌主教墓前做深長的追思默檮。在析禱追思時,他表情沈重,首先雙目下垂凝視墓穴良久,然後雙目緊閉好似有千言萬語要向亡友傾訴,最後向天舉目仰望,猶如看到亡友在天之靈所享有的永恆幸福生活,因而展露安祥的笑容,從容滿足地離開墓園。這是蕭滋教授生前給予我最深刻的印象。
  關於蕭滋教授的生平、對音樂的造詣、對莫札特的研究及銓釋、對世界樂壇的影響,尤其對台灣音樂教育以及交響樂團的貢獻等,在這冊紀念特刊中,定會有專業的報導及評述。在這篇短文中,我只願提及蕭滋教授的純真友誼。他對於來台灣之後才認識的同鄉凌主教既然有如此深厚的友誼,對於他終生崇拜景仰的樂聖莫札特的情誼之深,便可設想而知了。這份深厚友誼是他成為莫札特作品之世界級傑出詮釋權威的關鍵。
  蕭滋出生於莫札特故鄉附近史泰雅市(Steyr)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學習鋼琴時,便喜歡演奏莫札特的作品。稍長便入薩爾茲堡(Salzburg)世界著名的「莫札特音樂學院」。因為他自小喜愛自己同鄉莫札特的作品,自然對莫札特本人也極感興趣。他每日浸淫在莫札特的作品中,漸漸進入了莫札特的內心世界,被莫氏的音樂靈感、情緒起伏、性格氣質所同化。也可以說是莫札特陪伴蕭滋長大的,更可以說是蕭滋是莫札特第二或化身,正如拉丁文豪西塞羅(Cicero)在其名著《論友誼》(De Amicitia)中所說:真正的好朋友是「另一個我」(Alterego)。因此,便不難了解,為什麼蕭滋能夠根據莫札特的原稿編成一部《莫札特鋼琴曲集》,並成為莫札特作品詮釋的世界級權威。
  蕭滋教授待人處事誠懇、對家人朋友的真情以及教學的認真和敬業精神給人印象深刻,永留人心。這冊紀念特刊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他純真友誼的見證。

單 國 璽

( 錄自「每個音符都是愛-蕭滋教授百歲冥誕紀念文集」)
回目錄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100 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總機:(02)2361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