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民間傳說書目-圖書

回檢索結果
點閱次數:289

彰化縣王功地區居民維生方式變遷與聚落發展之研究A Study on the Change of the Inhabitants Living Styles and the Settlement Development in Wang-kung , Chang-hua

3.17.128.129
中文題名
彰化縣王功地區居民維生方式變遷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其他題名
A Study on the Change of the Inhabitants Living Styles and the Settlement Development in Wang-kung , Chang-hua
類型
圖書
主題
學位論文
史事傳說
描述
本研究透過王功地區人文態變遷過程的重建,以資描述並解釋從清代漢人入墾以來,歷經日治殖民,到民國五十、七十、八十年代因環境轉變,人地互動過程及其所展現的區域特色。 清領時期,林姓家族渡海來台,落腳王功,從事討海、插蚵、牽罟、墾荒維生,展開此地聚落發展,因嘉慶至道光年間鹿港港口淤塞,由王功接駁船隻北上為其外港,而造就「王功港街」的短暫繁華,並有今天最大庄廟及著名觀光景點福海宮的興建。日治時期,異族威權統治之下,進入具體管理性的發展,初嚐現代生活。加強沿海漁業及養殖技術改良,如動力漁船的使用及插篊式牡蠣養殖的普及,並有王功漁業組合的成立,農業方面則大力推動甘蔗種植,至今仍殘存的警察機關派出所見證了當時的威權。 民國五十年代,因王功海埔地的開發及王功漁港的興建,讓王功聚落再起發展高峰,而有彰化八景之一「王功漁火」的美稱。除近海的漁撈,同時亦有高經濟價值的蘆筍種植,芳苑鄉的產值即佔彰化縣的四成,因而改善王功居民的生計,建築形式由早期的竹管厝、土埆厝,改建為鋼筋水泥的樓房,俗稱「蘆筍厝」。此外並帶動人口成長,此時人口高峰接近一萬人,最高人口成長率達33‰。 民國七十年代永興海埔地的開闢,阻斷居民出海的航道,加上養殖漁業的興起,居民多轉向陸地上的養殖活動。淺海牡蠣養殖的變遷,由插篊式演進到平掛式及垂下式,增加其產量。王功、漢寶、永興養殖專業區設立,養殖內容由最初的鰻魚演變到草蝦、斑節蝦,現今以文蛤為大宗。此外由南部傳入蛋雞飼養技術,形成一股風潮,全台每七至八顆雞蛋中,就有一顆來自王功,此時期是農漁牧兼備的維生技術,方法上也有所改進,聚落組織圍繞在傳統農漁村以宗教寺廟的信仰為主體,總人口數由五十年代的接近一萬人降至八千多人,但芳苑鄉五區中仍以王功地區的人口密度最高,比起鄉治所在的芳苑要熱鬧許多。 民國八十年代以後因國民所得提高、休閒時間增加,觀光休閒漁業的興起,王功地區在既有產業上發展觀光,漁業的經營手段也轉向後現代化的觀光體驗漁業。政府公部門積極推動許多觀光發展計畫,包括硬體設施及舉辦各項活動,九十年度的重點更是落在「王功漁港區漁火碼頭景觀改造工程」。居民則延續淺海養殖、內陸養殖的維生方式,結合產業發展、港區環境景觀、自然生態及宗教文化發展觀光,特別是芳漢路上美食小吃街的興起,短短七、八百公尺的街道上,就有將近三十家的蚵仔炸店,比重佔所有店家的20﹪,此外賣蘆筍、花生土產的攤販更是隨處可見。 民國85年全國文藝季「王功甦醒」活動,打響王功知名度,這十年來王功這貧困落後的小漁村形象改變了,但在未來觀光發展上仍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未來的發展方向應將養殖區轉型成自然生態娛樂區,結合王功聚落、漁港,連成一個觀 光體系,規劃民宿、改善停車場,配合地方特殊的風土民情,回復農漁村生命力,帶動觀光產業的長遠發展,真正改善居民生計。
出版
彰化市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班
日期
2004
數量
160
語言
中文
原件典藏單位(者)
國家圖書館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