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臺灣鄉土文獻影像

>

臺北市市定古蹟李國鼎故居調查研究

點閱次數:2326

臺北市市定古蹟李國鼎故居調查研究
館藏查詢 管理頁面 字體大小:

3.236.209.138
題名
臺北市市定古蹟李國鼎故居調查研究
Writer

計畫主持:張崑振。

關鍵詞
臺北市古蹟
目次
 第一章 前言
1-2
 第二章 歷史研究
3-74
  第一節 周圍環境變遷
3-25
   2-1-1 清代的三板橋庄
3-7
   2-1-2 幸町日式宿舍群的出現
7-14
   2-1-3 光復後:忠孝東路、濟南路、金山南路、新生南路的開通
15-20
   2-1-4 光復後幸町日式宿舍的消失
20-25
  第二節 李國鼎的一生與住居建築
26-45
   2-2-1 李國鼎與宋競雄伉儷
26-36
   2-2-2 李國鼎一生的住居空間
36-45
  第三節 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46-55
   2-3-1 日治時代的遞信部
46-48
   2-3-2 遞信部高等官官舍的變遷
48-52
   2-3-3 遞信職員共濟組合與財團法人臺灣遞信協會的歷史
52-54
   2-3-4 光復以後的臺灣郵電發展
54-55
  第四節 李國鼎故居建築的住戶變遷
55-74
   2-4-1 日治時代官舍的居住者
55-64
   2-4-2 光復後的居住者:省府財政廳長陳漢平
64-66
   2-4-3 李國鼎故居建築的鄰居:名人故居區
67-72
   2-4-4 孫運璿舊居簡史
72-74
 第三章 建築研究
75-138
  第一節 建築興修沿革
75-91
   3-1-1 幸町官舍創建的源由與基地產權的移轉
75-79
   3-1-2 遞信部幸町官舍的創建
79-83
   3-1-3 工程費用
83-84
   3-1-4 光復後的整修
84-85
   3-1-5 1973年的整建
85-87
   3-1-6 建築師鄭巽棠
87-89
   3-1-7 2003年李國鼎故居古蹟的指定
90-91
  第二節 空間使用變遷
92-97
  第三節 建築形式與特色
98-123
   3-3-1 遞信部幸町官舍所屬高二種官舍的建築特色
98-99
   3-3-2 建築式樣概說
100-113
   3-3-3 幸町官舍番付表 (編號表) 的建構
114-116
   3-3-4 繼手及補強金物 (榫接及金屬構件)
116-120
   3-3-5 建材與商標
121-123
  第四節 李國鼎故居的建築原形考證
124-137
   3-4-1 建築現況測繪圖的分析
126-128
   3-4-2 現有建築形式分析
128-129
   3-4-3 遞信部高等官舍的建築史料
129-131
   3-4-4 現況圖與舊建築圖說的對照
131-133
   3-4-5 出家寄棟小屋 (臥房、儲衣間上部,已拆除) 的原型推論
133-137
 第四章 李國鼎故居建築結構與構造
139-196
  第一節 結構與構造現況調查
139-159
   4-1-1 基礎
139-143
   4-1-2 木結構
143-149
   4-1-3 牆面
149-152
   4-1-4 屋根
152-154
   4-1-5 室內裝修
154-158
   4-1-6 門窗
158-159
  第二節 木構造調查評估
160-195
   4-2-1 木構件之非破壞檢測
160-164
   4-2-2 木構件的損壞
165-170
   4-2-3 評估方法
171
   4-2-4 檢測記錄與說明
172-191
   4-2-5 檢測結果討論
191-195
 第五章 李國鼎故居建築物理環境與設備
197-220
  第一節 物理環境現況檢測
197-205
   5-1-1 物理環境與建築外殼設計概況
197-198
   5-1-2 熱環境實測調查方法
199-200
   5-1-3 熱環境實測結果
200
   5-1-4 熱環境分析與討論
201-205
  第二節 李國鼎故居微氣候模擬分析
206-217
   5-2-1 熱環模擬分析與討論空調設備
206-209
   5-2-2 光環境模擬分析與討論
209-212
   5-2-3 基地風環境模擬分析與討論
213-217
  第三節 附件
217-219
 第六章 修復計畫
221-292
  第一節 李國鼎故居的歷史及建築價值定位
221-224
  第二節 保存觀念與修復原則
225-252
   6-2-1 保存面向:李國鼎故居建築與空間歷史性
225-229
   6-2-2 修復原則
229-231
   6-2-3 結構及構造的修復原則與補強
232-239
   6-2-4 庭院
240-252
  第三節 各項修復建議
253-272
   6-3-1 故居建築部分
253-262
   6-3-2 附屬建築物及鄰近建築部分
262
   6-3-3 設備
262-271
   6-3-4 修復經費概估
271-272
  第四節 保存區計劃
273-279
   6-4-1 古蹟範圍
273
   6-4-2 管制原則、項目與內容
273-279
  第五節 未來再利用及維護計劃
280-291
   6-5-1 臺北市古蹟再利用案例調查與檢討
280-283
   6-5-2 李國鼎基金會空間需求與未來再利用分析
283-285
   6-5-3 再利用原則與建議方案
285-289
   6-5-4 建築維護計劃
289-291
 參考書目
293-294
 圖2-1-1 1904年臺灣堡圖:大加納堡部分
4
 圖2-1-2 1933年幸町、東門町地籍圖重繪
6
 圖2-1-3 光緒十六年(1890)三板橋庄所屬地契
6
 圖2-1-4 1933年幸町、東門町地籍地目使用分析圖
6
 圖2-1-5 1914年臺北市街圖
8
 圖2-1-6 1933年幸町、東門町地籍圖中已開闢的都市計畫道路
9
 圖2-1-7 1914年臺北市地圖
11
 圖2-1-8 1927年臺北市地圖
11
 圖2-1-9 1929年臺北市地圖
11
 圖2-1-10 1935年臺北市地圖
11
 圖2-1-11 1946年省都觀光地圖
16
 圖2-1-12 1949年臺北市街道圖
16
 圖2-1-13 1949年東門以東日式宿舍群空照圖
17
 圖2-1-14 1960年城中區街道圖
19
 圖2-1-17~18 李國鼎故居所在街廓內日式宿舍建築拆除的變遷圖
23-24
 圖2-1-19 李國鼎故居所在街廓內日式宿舍建築改建年代圖
25
 圖2-2-1 臨沂街舊居附近建築配置圖
38
 圖2-2-2 臨沂街44巷3號李國鼎舊居平面示意圖
38
 圖2-3-1 光復初期的郵電機構概況
54
 圖2-3-2 1945年日治時代遞信部組織表
55
 圖2-3-3 1946年交通部臺灣郵電管理局組織表
55
 圖2-3-4 1941年及1946年的電話簿
55
 圖2-4-1 李國鼎故居附近名人居住示意圖
66
 圖3-1-1 拓本描繪圖
82
 圖3-1-2 母屋下銘刻拓本原稿
82
 圖3-1-3 母屋位置
83
 圖3-1-4 1972年李國鼎剛搬進泰安街時的平面配置圖
85
 圖3-1-5 李國鼎所定房屋修理方向大要手稿
89
 圖3-1-6 公報所附「臺北市古蹟調查」表格
91
 圖3-1-7 公報所附故居平面位置圖
91
 圖3-1-8 公報所附地籍圖
91
 圖3-2-1 1935年遞信部幸町官舍平面手稿1
92
 圖3-2-2 1935年遞信部幸町官舍重繪圖
93
 圖3-2-3 陳漢平時期空間使用推測圖
94
 圖3-2-4 1972年李國鼎剛搬進泰安街時的空間使用情形
94
 圖3-2-5 1973年改建後的李國鼎故居配置圖
95
 圖3-3-1 現況配置圖
100
 圖3-3-2 南向立面現況圖
104
 圖3-3-3 現況剖面圖
104
 圖3-3-4 出氣拔(通氣口)位置現況圖
110
 圖3-3-5 安全瓦的規範
111
 圖3-3-6~7 中村式安全瓦的廣告
112
 圖3-3-8 商標拓本,文字:「SC─雙成」
113
 圖3-3-9 天花現況平面圖
113
 圖3-3-10 釣木梁位置圖
113
 圖3-3-11 伊呂波歌原詞文與詞義
114
 圖3-3-12 伊呂波歌平假名、片假名序
114
 圖3-3-13 小屋束上墨痕編號
115
 圖3-3-14 幸町官舍原有建築編號推測圖
116
 圖3-3-15 李國鼎故居建築小屋組木構架繼手形式分佈示意圖
117
 圖3-3-16 木構造建築常用之補強金物(本文圖編有誤)
118
 圖3-4-1 2004年地形圖
124
 圖3-4-2~3 其他幸町官舍舊有平面之一~二
125
 圖3-4-4 1972年地形圖
125
 圖3-4-5 舊有地伏
126
 圖3-4-6 舊有地坪
126
 圖3-4-7 現況平面圖
127
 圖3-4-8 敷梁下現存舊有漆喰壁
127
 圖3-4-9 舊有小屋組、敷梁及屋束
128
 圖3-4-10 臺北電話局新營工事附帶官舍電燈設備工事圖─平面圖
130
 圖3-4-11 臺北電話局新營工事附帶官舍電燈設備工事圖─配置圖
130
 圖3-4-12 電話局新營工事附帶官舍上部目隱工事圖─詳細圖
130
 圖3-4-13 電話局新營工事附帶官舍上部目隱工事圖─配置圖
131
 圖3-4-14 1935年官舍重繪圖
131
 圖3-4-15 基礎伏部分
131
 圖3-4-16 床伏部分
132
 圖3-4-17 平面部分
132
 圖3-4-18 天井部分
132
 圖3-4-19 小屋部分(一)敷梁及屋束
133
 圖3-4-20 小屋部分(二)母屋及棰
133
 圖3-4-21 小屋組及屋根原型推測圖
134
 圖4-1-1 地伏平面圖
141
 圖4-1-2 小屋束配置
145
 圖4-1-3 小屋梁配置
145
 圖4-2-1 傳統檢測方法示意圖
164
 圖4-2-2 四種不同狀態下的木材劈裂情形
170
 圖4-2-3 小屋組、敷梁與飛梁編號圖
171
 圖4-2-4~10 屋架1~7編號示意圖
177-178
 圖4-2-11 母屋編號圖
184
 圖4-2-12 立柱編號圖
189
 圖5-1-1 小屋空間與床下空間之架構尺寸
198
 圖5-1-2 溫濕度監測位置示意圖
202
 圖5-1-3 瞬間即時溫度及相對濕度監測結果
202
 圖5-1-4 瞬間即時相對濕度監測結果
203
 圖5-1-5 2004年4月24日之溫度變化比較
203
 圖5-1-6 2004年4月24日之相對濕度變化比較
203
 圖5-1-7 各空間位置之一至四月份溫濕度比較
204
 圖5-1-8 各空間位置之二至四月平均溫濕度比較圖
204
 圖5-1-9 各空間位置之五至八月份溫濕度比較
205
 圖5-1-10 各空間位置之五至八月平均溫濕度比較圖
205
 圖5-2-1 李國鼎故居建築物理環境電腦模擬計算3D模型
207
 圖5-2-2 各空間空調所需冷凍噸數建議值
207
 圖5-2-3 餐廳各月份空調負荷變化
207
 圖5-2-4 小書房各月份空調負荷變化
207
 圖5-2-5 儲藏室1各月份空調負荷變化
208
 圖5-2-6 浴室1各月份空調負荷變化
208
 圖5-2-7 大臥房各月份空調負荷變化
208
 圖5-2-8 客廳各月份空調負荷變化
208
 圖5-2-9 臥室各月份空調負荷變化
208
 圖5-2-10 書房各月份空調負荷變化
209
 圖5-2-11 廚房各月份空調負荷變化
209
 圖5-2-12 走道1各月份空調負荷變化
209
 圖5-2-13 整棟建築各月份空調負荷變化
209
 圖5-2-14 冬至日早上八點之日照陰影
210
 圖5-2-15 冬至日早上十點之日照陰影
210
 圖5-2-16 冬至日中午十二點之日照陰影
210
 圖5-2-17 冬至日下午二點之日照陰影
210
 圖5-2-18 冬至日下午四點之日照陰影
211
 圖5-2-19 夏至日早上十點之日照陰影
211
 圖5-2-20 夏至日下午四點之日照陰影
211
 圖5-2-21 太陽之日出日沒以7:00~8:00及16:00~17:00做為檢討日照陰影之依據
212
 圖5-2-22 早上八點三十分南向12樓層高之大樓所形成之日照陰影
212
 圖5-2-23 早上十點四十五分南向12樓層高之大樓所形成之日照陰影
212
 圖5-2-24 下午五點南向12樓層高之大樓所形成之日照陰影
212
 圖5-2-25 臺北夏季下午三點之風頻圖
215
 圖5-2-26 臺北冬季下午三點之風頻圖
215
 圖5-2-27 基地西側無高樓之西南風場
215
 圖5-2-28 基地西側有高樓之西南風場
215
 圖5-2-29 基地西側無高樓之東北風場
216
 圖5-2-30 基地西側有高樓之東北風場
216
 圖5-2-31 基地西側有高樓並且無南向圍牆之西南風場
216
 圖5-2-32 基地西側有高樓並且無南向圍牆之東北風場
217
 圖5-3-1 小屋空間之環境溫濕度監測統計圖
217
 圖5-3-2 床下空間之環境溫濕度監測統計圖
218
 圖5-3-3 大臥房之環境溫濕度監測統計圖
218
 圖5-3-4 大書房之環境溫濕度監測統計圖
218
 圖5-3-5 小臥房之環境溫濕度監測統計圖
218
 圖5-3-6 飯廳之環境溫濕度監測統計圖
218
 圖5-3-7 客廳之環境溫濕度監測統計圖
218
 圖5-3-8 小廚房之環境溫濕度監測統計圖
218
 圖5-3-9 儲藏室之環境溫濕度監測統計圖
218
 圖5-3-10~11 大臥房衣櫥之環境溫濕度監測統計圖
219
 圖6-2-1 李國鼎故居保存修復建議
231
 圖6-2-2 數值模型圖
233
 圖6-2-3 第一模態振型圖
234
 圖6-2-4 第二模態振型圖
234
 圖6-2-5 第三模態振型圖
235
 圖6-2-6 庭院空間分區圖
240
 圖6-2-7~8 李國鼎故居植栽配置圖之一~二
241
 圖6-2-9 受保護樹木位置圖
245
 圖6-3-1 電器及電力設備圖
263
 圖6-3-2 各空間電器及電力設備符號一覽表
263
 圖6-3-3~4 NFB配電箱結線圖第一~二
264
 圖6-3-5 日治時期原建築之屋內配線圖
265
 圖6-3-6 具多種情境設定之照明群集遠端無線電遙控開關
267
 圖6-3-7 2004年7月24日之溫度變化比較
269
 圖6-4-1 古蹟保存範圍
273
 圖6-4-2 古蹟本體範圍
273
 圖6-4-3 古蹟本體定著基地新增建物量體管制示意圖
274
 圖6-4-4 古蹟本體定著基地相鄰建物量體管制示意圖
275
 圖6-4-5 古蹟保存管制區都市空間管制示意圖
276
 圖6-4-6 2003年李國鼎故居鄰近區域日式官舍建議指定歷史建築圖
278
 圖6-4-7 李國鼎故居擴大古蹟保存區建議圖
279
 圖6-5-1 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現址平面圖
284
 圖6-5-2 再利用方案配置規劃圖
287
 圖6-5-3 再利用空間規劃圖
288
 表2-1-1 城中區新舊地名對照表
3-4
 表2-1-2 李國鼎故居附近幸町土地所有權變遷表(摘錄)
14
 表2-1-3 李國鼎故居附近街道名稱變遷表
15
 表2-1-4 1946年省府各機關進駐150番地房舍居住者
22-23
 表2-3-1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高等官及官舍一覽表
48-51
 表2-3-2 1921年總督官房下屬局舍敕任、奏任高等官官舍配置町名統計表
52
 表2-4-1 幸町150-3番地居住者統計
56
 表2-4-2 李國鼎故居建築1950-1960年代附近居住名單
71-72
 表3-1-1 遞信部幸町官舍工程費用表
84
 表3-1-2 1973年建築執照內容一覽表
85-86
 表3-1-3 民國92年01月30日臺北市政府公報
90
 表3-3-1 臺北電話局新營伴官舍其它新築工事(官舍)仕樣說明書內容
101-103
 表3-3-2 臺北電話局新營伴官舍其它新築工事(附屬家)仕樣說明書內容
103
 表3-3-3 李國鼎故居現有建材上方商號統計表
121-123
 表3-4-1 臺北電話局新營ニ伴フ土地建物管理換ニ關スル一件書類圖說附件
130
 表4-2-1 古蹟大木構件破壞原因的分類
166
 表4-2-2 綜合評估等級
170
 表4-2-3 李國鼎故居木構件檢測記錄表(一):小屋組
172-173
 表4-2-4 李國鼎故居木構件檢測記錄表(二):小屋組(續)
174-176
 表4-2-5 李國鼎故居木構件檢測記錄表(三):敷梁、飛梁層
179-180
 表4-2-6 李國鼎故居木構件檢測記錄表(四):母屋
184-185
 表4-2-7 李國鼎故居木構件檢測記錄表(五):母屋(續)
186-187
 表4-2-8 李國鼎故居木構件檢測記錄表(六):立柱
189
 表5-1-1 溫濕度感測器規格
199
 表5-1-2 溫濕度感測器編號與監測地點一覽表
199-200
 表6-2-1 李國鼎相關文物、檔案及研究資料現況
228-229
 表6-2-2 李國鼎故居修復原則建議表
230-231
 表6-2-3 李國鼎故居樹木編號數量分類處理資料表
251-252
 表6-3-1 各項修復建議
257-262
 表6-3-2 修復經費估算表
271-272
 表6-5-1 2004年臺北市古蹟及歷史建築再利用案例調查照片
281-282
 表6-5-2 臺北市古蹟(歷史建築)再利用實例調查課題一覽表
283
 表6-5-3 李國鼎故居再利用潛力與限制分析表
285
 表6-5-4 短期維護檢修計劃表
290
 表6-5-5 李國鼎故居長期檢查維修計劃表
290-291
 照片2-1-1~2 1960年代的齊東街(正文照片編號有誤)
20
 照片2-2-1 1925年,李國鼎於鍾英中學校一年級
27
 照片2-2-2 1930年,李國鼎先生大學畢業照
27
 照片2-2-3 1935年金陵女大時期的宋競雄
27
 照片2-2-4 1935年金陵女大時期的宋競雄
27
 照片2-2-5 1939年,任職防空學校的李國鼎伉儷與侄兒攝於成都白絲街
28
 照片2-2-6 1933年,李國鼎(後排左五)與金陵女大同仁合影
28
 照片2-2-7 1940年,李國鼎伉儷和姪女攝於貴陽花溪吉麟村
28
 照片2-2-8 1941年,李國鼎參加日蝕觀測西北隊,於甘肅臨洮廟前留影
28
 照片2-2-9 1952年,臺船公司總經理李國鼎參加全國船聯會日本航業考察團
29
 照片2-2-10 1952年,李國鼎隨同全國船聯會日本航業考察團,參觀新三菱重工業神戶造船所
29
 照片2-2-11 1955年,行政院經安會工業委員會專任委員李國鼎參觀唐榮鐵工廠
29
 照片2-2-12 1960年,美援會秘書長李國鼎與副主任委員尹仲容參觀林商號合板股公司高雄廠情形
30
 照片2-2-13 1961年,美援會秘書長李國鼎參觀臺鋁公司
30
 照片2-2-14 李國鼎伉儷與美援公署助理署長Mr. James Grant合影
30
 照片2-2-15 1963年,美援會秘書長李國鼎伉儷赴美檢查身體,返國時財政部長嚴家淦伉儷赴機場接機
30
 照片2-2-16 1963年,美援會秘書長李國鼎從美國飛回臺北
31
 照片2-2-17 1962年,美援會秘書長李國鼎伉儷歡迎美國開發貸款基金總經理白蘭德伉儷
31
 照片2-2-18 1966年,經濟部長李國鼎出席高雄加工出口區落成典禮
32
 照片2-2-19 1967年,經濟部長李國鼎赴臺肥新竹氮肥工程處視察
32
 照片2-2-20 1968年,經濟部長李國鼎陪同總統蔣中正參觀機電工業展覽會
32
 照片2-2-21 1966年,經濟部長李國鼎返國,宋競雄在機場歡迎
32
 照片2-2-22 1970年,李國鼎財政部長任內與宋競雄遊歐時留影
33
 照片2-2-23 1970年,財政部長李國鼎伉儷參加在丹麥舉行的世界銀行年會
33
 照片2-2-24~25 宋競雄與金陵女中的學生聚會
33
 照片2-2-26 1976年,政務委員李國鼎蒞臨唐榮公司臺北機械廠,視覽高速公路用樣品客車
35
 照片2-2-27 1977年,政務委員李國鼎伉儷,出席菲律賓亞洲管理學院理事會年會
35
 照片2-2-28 1992年12月22日,總統府資政李國鼎伉儷攝於全家感恩聚會上
36
 照片2-2-29 1982年,李國鼎伉儷與子李永昌參觀新竹科學園區
36
 照片2-2-30~31 南京老家四合院
36
 照片2-2-32 抗戰期間李國鼎伉儷攝於貴陽花溪住家前
37
 照片2-2-33 李國鼎與四舅父劉春淦合影
37
 照片2-2-34 1940年,李國鼎伉儷和姪女李文鸞於貴陽花溪吉麟村
37
 照片2-2-35 1939年,李國鼎伉儷家人於成都
37
 照片2-2-36 李國鼎伉儷任職防空學校時於成都白絲街與姪兒合影
37
 照片2-2-37 臨沂街44巷3號舊址建築
38
 照片2-2-38 臨沂街44巷1號日式宿舍現況
38
 照片2-2-39 巷口
39
 照片2-2-40~41 大門
39
 照片2-2-42 防空洞
39
 照片2-2-43 院子
39
 照片2-2-44~45 出窗及通氣口
39
 照片2-2-46~47 大門入口
39
 照片2-2-48~49 玄關土間
40
 照片2-2-50~52 宋競雄於臨沂街寓所招待所金陵女中學生
40
 照片2-2-53~55 床之間
40-41
 照片2-2-56~58 客廳
41
 照片2-2-59 客廳、障子
41
 照片2-2-60~61 房間
41
 照片2-2-62 地板
41
 照片2-2-63 1981年宋競雄於大門前
42
 照片2-2-64 後院─小臥房及後院花棚
42
 照片2-2-65 前院主入口(大門未改前)
42
 照片2-2-66 宋競雄與韋冠群、劉壁章夫人在自家栽種的花欉前合影
42
 照片2-2-67 大門入口
43
 照片2-2-68 1997年,入口、東側前院
43
 照片2-2-69 大門入口
43
 照片2-2-70 院子
43
 照片2-2-71 東部庭院
43
 照片2-2-72 庭院
43
 照片2-2-73 後院
43
 照片2-2-74 前院花架
43
 照片2-2-75 院子
44
 照片2-2-76 前院
44
 照片2-2-77~78 前院花架
44
 照片2-2-79 後院花棚
44
 照片2-2-80~85 客廳
44-45
 照片2-2-86 前院入口
45
 照片2-2-87 客廳
45
 照片2-2-88~90 飯廳
45
 照片2-3-1 遞信部
46
 照片2-3-2 今日的交通大樓
46
 照片2-3-3 臺北郵便局
47
 照片2-3-4 嘉義民雄放送局所屬官舍
47
 照片2-3-5 澎湖郵便局
47
 照片2-3-6 臺南放送局
47
 照片2-3-7 1918年臺灣通信協會雜誌創刊號封面
53
 照片2-3-8 1923年臺灣遞信協會雜誌封面
53
 照片2-4-1 1936年鶴友彥
58
 照片2-4-2 1936年新任遞信部長戶水昇
58
 照片2-4-3 1936年新任庶務課長慶古隆夫
58
 照片2-4-4 1939年時擔任遞信部監理課長的稻田穰像
59
 照片2-4-5 1941年轉任高雄州總務部長的慶古隆夫
59
 照片2-4-6 1936年電氣課長佐佐木英一
59
 照片2-4-7 1937年時工務課長片山活三出席技術協會演講
59
 照片2-4-8 1939年戶水昇擔任臺北州知事於1939年
59
 照片2-4-9 1938年在臺北飛行場舉行遞信部勤勞奉仕的交通局局長、戶水昇部長及電氣課長佐佐木英一
61
 照片2-4-10 三輪幸助
61
 照片2-4-11 1929年遞信部CB野球選手
61
 照片2-4-12 1941年時遞信部長佐佐波外七像
61
 照片2-4-13 李國鼎與中信局局長陳漢平與美國國際開發總署駐華分署署長白慎士簽定合作事宜
64
 照片2-4-14 1970年,財政部長李國鼎應邀參加蔣緯國所設之酒會
64
 照片2-4-15 1971年,財政部長李國鼎率團赴菲律賓簽訂中菲稻米貸借協定
65
 照片2-4-16 1971年,赴菲律賓簽訂中菲稻米貸借協定的財政部長李國鼎率及陳漢平
65
 照片2-4-17 孫運璿舊宅
68
 照片2-4-18 孫運璿與李國鼎
68
 照片2-4-19 李國鼎先生與外國顧問訪問臺灣電力公司,與孫運璿先生於發電處前合影
68
 照片2-4-20 1969年,財政部長李國鼎及交通部長孫運璿先生陪同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參加臺船公司油輪下水典禮
68
 照片2-4-21 馬紀壯舊宅
69
 照片2-4-22 左二起趙既昌、李國鼎、馬紀壯等人攝於泰國
69
 照片2-4-23 1968年,經濟部長李國鼎隨副總統嚴家淦訪問泰國第五天行程
69
 照片2-4-24 1969年,財政部長李國鼎等應邀至中影公司欣賞影片
70
 照片2-4-25 王叔銘舊宅
70
 照片2-4-26 1973年3月,財政部長李國鼎訪問約旦
71
 照片2-4-27 1973年2月,財政部長李國鼎應邀擔任約旦哈珊親王之經濟顧問
71
 照片2-4-28 三菱商事株式會社臺北支店舊照
73
 照片2-4-29 1954年孫運璿與母親及家人合影
74
 照片2-4-30 孫運璿全家福,背後的房子即是長安東路舊舍
74
 照片3-1-1 1934年由遞信部庶務課負責興建的臺北新起町三等郵便局
81
 照片3-1-2 1935年由遞信部庶務課負責的臺北飛行場工事
81
 照片3-1-3 由遞信部庶務課負責的簡易保險健康相談所
81
 照片3-1-4 1937年落成的臺北電話局
81
 照片3-1-5 1938年由鈴置良一負責設計的民雄放送局招待所
82
 照片3-1-6 1935年由鈴置良一負責設計的基隆港合同廳舍
82
 照片3-1-7 母屋下銘刻全景
83
 照片3-1-8~9 母屋下銘刻
83
 照片3-1-10 建築師鄭巽棠
87
 照片3-1-11 鄭巽棠設計的基隆港務局前方的辦公廳舍
88
 照片3-1-12 鄭巽棠設計的長欣商業大樓
88
 照片3-2-1 客廳
96
 照片3-2-2 小書房
96
 照片3-2-3 小臥房
96
 照片3-2-4 廚房
96
 照片3-2-5 小書房
96
 照片3-2-6 飯廳
96
 照片3-2-7 臥房
96
 照片3-2-8 書房
96
 照片3-2-9 浴室
97
 照片3-2-10 中央走廊
97
 照片3-2-11 玄關
97
 照片3-3-1 書房外南向庭園
100
 照片3-3-2 故居俯視
100
 照片3-3-3 南向庭園(主入口)
101
 照片3-3-4 建築物東北方新建部分(臥房)
101
 照片3-3-5 北向庭院(小臥室與客廳外)
101
 照片3-3-6 西北角戶外廁所
101
 照片3-3-7 西北方戶外花房
101
 照片3-3-8 基礎混凝土版厚約20公分
105
 照片3-3-9 西側增建部分下舊有通氣口
105
 照片3-3-10 漆喰壁土塊剝落
105
 照片3-3-11 舊有下水(排水溝)與犬走
105
 照片3-3-12 客房下足元構造
105
 照片3-3-13 小書房下足元構造
105
 照片3-3-14 玄關下內部足元構造
105
 照片3-3-15 臥房下內部足元構造
105
 照片3-3-16 土臺搭接部分(金輪繼)
106
 照片3-3-17 土臺與大引搭接部分
106
 照片3-3-18 敷梁下剝落的漆喰壁
106
 照片3-3-19 浴室天井上方
106
 照片3-3-20 長廊天井現況
106
 照片3-3-21 浴室中的天井
106
 照片3-3-22 通往小臥室長廊現況照片,壁面保有真壁
107
 照片3-3-23 小廚房現況照片,壁面仍保有原有真壁
107
 照片3-3-24 小屋組(往書房方向)
107
 照片3-3-25 投掛梁榫接接頭(追掛大榫繼)
107
 照片3-3-26 飛梁(餐廳上方)
108
 照片3-3-27 玄關上方釣木受梁
108
 照片3-3-28 客房上方屋架
108
 照片3-3-29 臥室上方西式架及釣木束
108
 照片3-3-30 客廳上方軒桁繼手(追掛大栓繼)
108
 照片3-3-31 火打梁(藏衣間上方)
108
 照片3-3-32 野地板、棰、母屋及隅梁
108
 照片3-3-33 方形軒桁(小臥房上方)
108
 照片3-3-34 椽側二
109
 照片3-3-35 椽側軒桁下的漆喰壁
109
 照片3-3-36 母屋下方電線線路配置方式
109
 照片3-3-37 軒桁上方的出氣拔
109
 照片3-3-38 出氣拔
109
 照片3-3-39~40 軒桁上的出氣拔
109
 照片3-3-41 屋根全景
112
 照片3-3-42 屋瓦
112
 照片3-3-43 出家屋根形式
112
 照片3-3-44 筒巴及上方魚虎
112
 照片3-3-45 中脊瓦及須濱形鬼頭瓦
112
 照片3-3-46 谷
113
 照片3-3-47 發現位置:緣側野地上方
113
 照片3-3-48 長廊天花樣式現況
113
 照片3-3-49 浴室中的天井
113
 照片3-3-50~51 小臥房上方
113
 照片3-3-52 臥房上方
115
 照片3-3-53 大引(金輪繼)
117
 照片3-3-54 大引緒接(金輪繼)
117
 照片3-3-55 土臺(金輪繼)
117
 照片3-3-56 敷梁(腰掛鎌繼)
117
 照片3-3-57 敷梁(金輪繼)
117
 照片3-3-58~59 小屋梁(臺持繼)
117-118
 照片3-3-60 二層梁上的繼手
118
 照片3-3-61~62 母屋(腰掛鎌繼)
118
 照片3-3-63 母屋接頭(腰掛鎌繼)
118
 照片3-3-64 「釘接合」補強金物(棟木與隅木交接處)
119
 照片3-3-65 「釘接合」補強金物(屋根)
119
 照片3-3-66 「釘接合」補強金物(小屋組筋違)
119
 照片3-3-67 「手違」補強金物
119
 照片3-3-68 「手違」補強金物(小屋梁與屋束)
119
 照片3-3-69 「手違」補強金物(二梁與屋束)
119
 照片3-3-70 「手違」補強金物(母屋與屋束)
119
 照片3-3-71 「手違」補強金物(母屋、屋束與丑梁)
119
 照片3-3-72 「手違」補強金物,左側為(小屋梁與屋束)
119
 照片3-3-73 「手違」補強金物(二重梁與母屋)
120
 照片3-3-74~75 「螺栓、座金」補強金物
120
 照片3-3-76 「箱金物」補強金物(臥室上方洋小屋木構架)
120
 照片3-3-77 「短尺金物」補強金物(臥室上方洋小屋木構架)
120
 照片3-3-78 「拉力桿件」金物(臥室上方洋小屋木構架)
120
 照片3-3-79 「羽子板」補強金物(入口玄關上方軒桁)
120
 照片3-3-80 「羽子板」補強金物(緣側上方軒桁外)
120
 照片3-3-81 「羽子板」補強金物
120
 照片3-3-82 「羽子板」補強金物(緣側上方軒桁外)
120
 照片3-3-83 土臺與基礎連接補強金物(緣側下方)
120
 照片3-4-1 飯廳下部束磚部分已經全部以磚塊封閉
124
 照片3-4-2 增建臥房後因屋根母屋增加而添加許多的屋束
124
 照片3-4-3 儲衣間上部因應新建屋頂而增加的隅木
124
 照片3-4-4 2004年空照圖
124
 照片3-4-5 1B(正方形)束磚,為柱位
126
 照片3-4-6 半B束積(以大引為主軸向)
126
 照片3-4-7 大引上方根太已經脫離
126
 照片3-4-8 通廊床下部位
127
 照片3-4-9 小廚房的舊地板
127
 照片3-4-10 中央走廊的漆喰壁及木柱
127
 照片3-4-11 飯廳上方漆喰壁
127
 照片3-4-12 小臥房上方的漆喰壁
127
 照片3-4-13 浴室化妝天井
128
 照片3-4-14 過廊吹寄式天井
128
 照片3-4-15 書齋上方天井
128
 照片3-4-16 緣側裡版及野棰木
128
 照片3-4-17 拆除改建的屋架
128
 照片3-4-18 新舊母屋
129
 照片3-4-19 新舊圍牆
129
 照片3-4-20 增建的臥房,上方屋架接頭
129
 照片3-4-21 新舊門廊廊柱痕跡
129
 照片3-4-22 緣側
129
 照片3-4-23 原有床之間上方的釣束
129
 照片3-4-24 舊有天井,書齋部分已經剩下一半
129
 照片3-4-25 向外擴建突出的小書房,押條即是原有廁所位置
129
 照片3-4-26 小書房外增建的側腰積,下見板及下水
129
 照片3-4-27 隅木缺口
135
 照片3-4-28 切斷的隅木
135
 照片3-4-29 敷梁仕口
135
 照片3-4-30 敷梁及火打梁仕口
135
 照片3-4-31 全景
135
 照片3-4-32 原有屋束位置
136
 照片3-4-33 新舊母屋交接
136
 照片3-4-34 新增屋束置於原母屋上
136
 照片3-4-35 新舊母屋及屋束
136
 照片3-4-36 新增屋束及母屋
136
 照片3-4-37 新增母屋
136
 照片3-4-38 軒桁及飛梁
137
 照片3-4-39 新置的屋束
137
 照片3-4-40 原有棟木改置小屋束
137
 照片3-4-41 原有敷梁改置母屋位置
137
 照片4-1-1 基礎防蟻混凝土
140
 照片4-1-2 腰積外觀
140
 照片4-1-3 土臺大引連接不完整
140
 照片4-1-4 腰積白華現象
140
 照片4-1-5 床磚
141
 照片4-1-6 床磚大引連接
141
 照片4-1-7 床磚破壞狀況
141
 照片4-1-8 床磚修補現況
141
 照片4-1-9 床下換氣孔
142
 照片4-1-10 床下換氣孔(增建)
142
 照片4-1-11 換氣孔破壞現況
142
 照片4-1-12 原建物犬走
143
 照片4-1-13 犬走(增建部位)
143
 照片4-1-14 增建覆蓋犬走
143
 照片4-1-15 犬走破壞現況
143
 照片4-1-16 犬走破壞現況(床下)
143
 照片4-1-17 敷梁化??柱接頭
144
 照片4-1-18 軸組桁架系統
144
 照片4-1-19 和小屋屋架
144
 照片4-1-20 投掛梁繼手
146
 照片4-1-21 小屋束投掛梁手違
146
 照片4-1-22 屋架二重梁
146
 照片4-1-23 投掛梁軒桁連接
146
 照片4-1-24 洋小屋屋架
146
 照片4-1-25 真束陸梁連接鐵件
146
 照片4-1-26 真束合掌連接鐵件
146
 照片4-1-27 合掌陸梁連接
147
 照片4-1-28 增建與原建物屋架連接
147
 照片4-1-29 洋小屋舊料使用
147
 照片4-1-30 和小屋舊料使用
148
 照片4-1-31 連接金物生鏽現況
148
 照片4-1-32 床板與根太
148
 照片4-1-33 大引紅磚墊材
148
 照片4-1-34 紅磚角木墊材
148
 照片4-1-35 大引根太連接
149
 照片4-1-36 大引臨時支撐
149
 照片4-1-37 根太臨時支撐
149
 照片4-1-38 床結構破壞現況
149
 照片4-1-39 下見板外觀
150
 照片4-1-40 下見板雨押
150
 照片4-1-41 編竹泥牆
150
 照片4-1-42 下見板油漆剝落
150
 照片4-1-43 下見板破壞
150
 照片4-1-44 下見板施工接縫
150
 照片4-1-45 下見板清潔通風口
150
 照片4-1-46 編竹泥牆構法
151
 照片4-1-47 室內編竹泥牆
151
 照片4-1-48 編竹泥牆破壞
151
 照片4-1-49 小舞間渡外露
151
 照片4-1-50 磚構外牆外觀
152
 照片4-1-51 磚構外牆伸縮縫
152
 照片4-1-52 混凝土壓梁
152
 照片4-1-53 牆構外牆鑽孔修補
152
 照片4-1-54 外牆外掛管線
152
 照片4-1-55 寄棟造屋根
153
 照片4-1-56 熨斗瓦與雁振瓦
153
 照片4-1-57 屋脊鬼瓦
153
 照片4-1-58 屋面轉折收頭
153
 照片4-1-59 切妻造收頭
153
 照片4-1-60 屋面水路
153
 照片4-1-61 屋脊雁振瓦破壞
154
 照片4-1-62 屋脊熨斗瓦破壞
154
 照片4-1-63 水泥砂漿填縫
154
 照片4-1-64 屋根落葉問題
154
 照片4-1-65 屋根通氣孔
154
 照片4-1-66 封簷板
154
 照片4-1-67 增建處封簷處理
154
 照片4-1-68 封簷板破壞現況
154
 照片4-1-69 明架木板天花
155
 照片4-1-70 明架天花構造
155
 照片4-1-71 明架卷棚天花
155
 照片4-1-72 卷棚天花構法
155
 照片4-1-73 暗架木板天花
155
 照片4-1-74 暗架天花構造
155
 照片4-1-75 礦纖天花系統
155
 照片4-1-76 礦纖天花構造
155
 照片4-1-77 暗架天花破壞
156
 照片4-1-78 礦纖天花水漬
156
 照片4-1-79 明架天花破壞
156
 照片4-1-80 室內木地板
157
 照片4-1-81 木地板重修痕跡
157
 照片4-1-82 塑膠地磚
157
 照片4-1-83 羊毛地毯
157
 照片4-1-84 磨石子地坪
157
 照片4-1-85 固定傢俱外觀
157
 照片4-1-86 傢俱面漆龜裂
157
 照片4-1-87 小書房壁櫃
157
 照片4-1-88 浴室置物層板
158
 照片4-1-89 壁櫃門片軌道
158
 照片4-1-90 單面突出書院窗
158
 照片4-1-91 角窗型書院窗
158
 照片4-1-92 突窗三角支撐鐵件
158
 照片4-1-93 書院窗雨庇
158
 照片4-1-94 新建書院窗收頭
159
 照片4-1-95 雨庇破壞現況
159
 照片4-1-96 磚造建物開窗
159
 照片4-1-97 鋁玻璃大門
159
 照片4-1-98 現有木造大門
159
 照片4-1-99 木造大門破壞
159
 照片4-2-1 第一架1-5小屋束
173
 照片4-2-2 第一架1-1短柱向外傾斜1cm,構材狀況尚可
173
 照片4-2-3 第一架1-6二重梁與小屋束接合處
173
 照片4-2-4 第一架1-10小屋束全根劈裂但無明顯其他劣化現象
173
 照片4-2-5 第一架1-13小屋束位置偏移
173
 照片4-2-6 第一架1-15下投掛梁並無明顯劣化現象
173
 照片4-2-7 第二架2-4小屋束
173
 照片4-2-8 第二架2-12上緣母屋脫榫
173
 照片4-2-9 第二架2-14與軒桁接合處輕微腐杇
173
 照片4-2-10 第二架2-15投掛梁全根劈裂
174
 照片4-2-11 第二架2-15投掛梁蛀蝕損壞
174
 照片4-2-12~13 第三架3-5小屋束全根劈裂,柱頭脫榫
176
 照片4-2-14 第三架3-8投掛梁表面輕微腐杇
176
 照片4-2-15 第四架4-1筋違表面輕微腐杇
176
 照片4-2-16 第四架4-5投掛梁劈裂表面腐杇
176
 照片4-2-17 第五架5-3全根劈裂
176
 照片4-2-18 第五架5-12小屋束全根劈裂,並與5-2間脫開
176
 照片4-2-19 第五架5-14劈裂
176
 照片4-2-20 第六架6-3小屋束全根劈裂
176
 照片4-2-21 第七架7-3小屋束與二重梁間脫榫
177
 照片4-2-22 第七架與i12飛梁接合處
177
 照片4-2-23 第八架全貌
177
 照片4-2-24 第八架中柱8-1與鐵件
177
 照片4-2-25 第八架中柱8-1與8-2接合部位
177
 照片4-2-26 g1敷梁與g2接合部位
181
 照片4-2-27 g2敷梁
181
 照片4-2-28 g3敷梁全根劈裂
181
 照片4-2-29 g3敷梁上小屋束F2
181
 照片4-2-30 g3敷梁上小屋束F3
181
 照片4-2-31 g4敷梁與g5接合部位榫頭起翹
181
 照片4-2-32 g5敷梁
181
 照片4-2-33 g6敷梁
181
 照片4-2-34 g6敷梁上小屋束E2
181
 照片4-2-35 h1上之小屋束
181
 照片4-2-36 h1上之J16’小屋束
181
 照片4-2-37 h1上之J17小屋束
181
 照片4-2-38 h1上之J8小屋束
181
 照片4-2-39 h1-1與h1-2間構材大小不同且榫接脫榫
181
 照片4-2-40 h5飛梁
181
 照片4-2-41 h6飛梁及G16小屋束
182
 照片4-2-42 h6上之G16小屋束與母屋接合處
182
 照片4-2-43 h7不規則之飛梁,無明顯劣化
182
 照片4-2-44 h7上之F17小屋束兩端無螞蝗釘
182
 照片4-2-45 h8飛梁與小屋束D16
182
 照片4-2-46 h8上之D18小屋束
182
 照片4-2-47 h9飛梁與小屋束
182
 照片4-2-48 h13敷梁全根劈裂
182
 照片4-2-49 h14敷梁全根多處劈裂
182
 照片4-2-50 h15飛梁
182
 照片4-2-51 h16敷梁全根多處劈裂
182
 照片4-2-52 h17之G5小屋束全根劈裂輕微傾斜
182
 照片4-2-53 h18飛梁無明顯劣化
182
 照片4-2-54 h18上小屋束D4全根劈裂
182
 照片4-2-55 i2飛梁與P2小屋束
182
 照片4-2-56 i4上之O3小屋束全根劈裂
183
 照片4-2-57 i6小屋梁與M3小屋束接合處
183
 照片4-2-58 i7及L4小屋梁
183
 照片4-2-59 i8小屋梁全根劈裂
183
 照片4-2-60 i8小屋梁與K3小屋束接合處
183
 照片4-2-61 i9飛梁與立柱接合處
183
 照片4-2-62 i11小屋梁全根劈裂
183
 照片4-2-63 i12飛梁與C3小屋束
183
 照片4-2-64 i13飛梁與B3小屋束
183
 照片4-2-65 i12飛梁上之B3小屋束局部腐朽
183
 照片4-2-66 A0-1表面有水漬,無明顯劣化
186
 照片4-2-67 A0-2表面有水漬,全根劈裂
186
 照片4-2-68 A2-4全根劈裂,無明顯劣化
186
 照片4-2-69 A3-4下緣表面腐朽
186
 照片4-2-70 B0-2全根下緣劈裂,無明顯劣化
186
 照片4-2-71 B4-4全根表面腐朽
186
 照片4-2-72 D5-2全根劈裂,表面有輕微蛀蝕
186
 照片4-2-73 D5-3表面有輕微腐朽
186
 照片4-2-74 D4-4與D5-1間望板起翹
186
 照片4-2-75 C3-3無明顯劣化現象
187
 照片4-2-76 C3-1無明顯劣化現象
187
 照片4-2-77 E1-3與E1-2接合部位表面局部腐朽
187
 照片4-2-78 E1-2全根劈裂寬1cm
188
 照片4-2-79 E1-2 與E1-1接合部位
188
 照片4-2-80 E2-3全根劈裂
188
 照片4-2-81 E2-2與E2-1接合部位
188
 照片4-2-82 E3-2與E3-1接合部位脫榫
188
 照片4-2-83 C4-4使用材質較差的構件
188
 照片4-2-84 C4-4與C4-3接合部位
188
 照片4-2-85 C4-3與C4-2接合處
188
 照片4-2-86 C6-3
188
 照片4-2-87 C6-1接合部位脫榫
188
 照片4-2-88 F1-2全根劈裂寬0.6m,表面輕微腐朽
188
 照片4-2-89 P1浴室內八角形立柱
190
 照片4-2-90 P1八角形立柱柱腳
190
 照片4-2-91 P1八角形立柱柱頭
190
 照片4-2-92 P2、P3與P4的走道空間
190
 照片4-2-93 P2立柱
190
 照片4-2-94 P2立柱柱頭與軒桁接合部位
190
 照片4-2-95 P2立柱柱頭與軒桁、敷梁接合部位以鐵件補強
190
 照片4-2-96 P3
190
 照片4-2-97 P4立柱
190
 照片4-2-98 P4立柱柱頭
190
 照片4-2-99 P5柱頭
190
 照片4-2-100 P6柱頭與其上之敷梁
190
 照片4-2-101 P7柱頭
191
 照片4-2-102 P8柱頭與敷梁
191
 照片4-2-103 P8柱頭
191
 照片4-2-104 P9柱頭
191
 照片4-2-105 P10柱頭腐朽曾補修過
191
 照片4-2-106 P11柱頭與其上之敷梁
191
 照片4-2-107 構材大小不一
193
 照片4-2-108 構材搭接方式較自由
193
 照片4-2-109 構材為未經刨鑿之原木
193
 照片4-2-110 構材搭接方式較自由,非均有榫接或鐵件搭接
193
 照片4-2-111 構材為未經刨鑿之原木置放其上
193
 照片4-2-112 構材搭接較自由僅以鐵件補強
193
 照片4-2-113 以螞蝗釘搭接
194
 照片4-2-114 以鐵件與螞蝗釘搭接
194
 照片4-2-115 榫接處公榫翹起
194
 照片4-2-116 榫接處未依原設計搭接
194
 照片4-2-117~118 未以鐵件搭接補強
194
 照片4-2-119 立柱與敷梁間未以鐵件補強
194
 照片4-2-120 立柱與敷梁間有榫接但鬆脫且未以鐵件補強
194
 照片4-2-121 缺榫接僅以螞蝗釘搭接
194
 照片4-2-122 h8飛梁構材含髓心者自然劈裂
194
 照片4-2-123 i8小屋梁全根自然劈裂
194
 照片4-2-124 構材依螞蝗釘釘入處劈裂
194
 照片4-2-125 h1(舊材)上方之J17小屋(新材)接合部位
194
 照片4-2-126 增建之西式屋架採用未經刨除樹皮處理之木料且其材質較差、材徑小
194
 照片4-2-127 東側增建部位磚牆與母屋直接搭接
194
 照片4-2-128 東側增建之牆體與小屋梁接合部位草率處理
195
 照片4-2-129 新舊屋架接合處之木屋架處理草率
195
 照片4-2-130 西側增建之小屋束處理過於簡易
195
 照片5-1-1 東向外牆緊鄰圍牆及有茂密之植栽遮蔽
198
 照片5-1-2 西向外牆沒有無遮陽之開口
198
 照片5-1-3 北向為大面積落地窗設計之客廳
198
 照片5-1-4 南向外牆有水平遮陽之開口
198
 照片5-1-5 天花板與屋頂之間具有一極佳氣候緩衝區之閣樓空間
198
 照片5-1-6 閣樓空間之通風口
198
 照片5-1-7 床下空間離地58公分之距離
198
 照片5-1-8 床下空間之水通風口
198
 照片6-1-1 A區
243
 照片6-1-2 A區及B區交界
243
 照片6-1-3 A區
243
 照片6-1-4 A區生活照
243
 照片6-1-5 從巷道望A區
243
 照片6-1-6 B區之南側沿圍牆
244
 照片6-1-7 B區之阿薩姆茶牆
244
 照片6-1-8 B區背景的F區
244
 照片6-1-9 B區花架
244
 照片6-1-10 B區亞歷山大椰子
244
 照片6-1-11 C區
244
 照片6-1-12 C區望D區,屋角為桂花
244
 照片6-1-13 D1區圍籬與杜鵑綠籬
246
 照片6-1-14 D區東北角
246
 照片6-1-15~16 D1區
246
 照片6-1-17 D1與D2交界
246
 照片6-1-18 D1向E區石砌通道
246
 照片6-1-19 D2區
246
 照片6-1-20 D2望F區
246
 照片6-1-21 D3區主建築物北面內院
247
 照片6-1-22 D2區向東望
247
 照片6-1-23 E區
247
 照片6-1-24 從F區望次要入口
248
 照片6-1-25 次要入口處楊桃
248
 照片6-1-26 F區
248
 照片6-1-27 F區
248
 照片6-1-28 F區向次入口之楊桃樹棚
248
 照片6-1-29~30 小葉南洋杉根部造成建築基腳破壞
251
 照片6-3-1 小屋空間內棰木上仍採用礙子屋內配線
265
 照片6-3-2 屋根雨水藉由軒通、豎通(落水管)集中收集排入水溝
265
 照片6-3-3 提供大臥房熱水之電加熱器
265
 照片6-5-1 李國鼎基金會辦公室
284
 照片6-5-2 李國鼎基金會董事長辦公室
284
出版者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出版日期
200412
裝訂
平裝
文獻編號
101639568
冊次號
001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