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臺灣鄉土文獻影像

>

基隆要塞司令部調查研究計畫

點閱次數:3998

基隆要塞司令部調查研究計畫
館藏查詢 管理頁面 字體大小:

3.238.113.236
國圖登錄號

002958255

題名
基隆要塞司令部調查研究計畫
Writer

計畫主持:張崑振。 協同主持:練乃齊、李魁鵬。

關鍵詞
基隆市、古蹟、保存及修復
目次
彩色照片
a1-a2
目錄
a3-a5
 第一章 前言
1-2
 第二章 歷史研究
3-82_1
  第一節 大沙灣周圍環境變遷
3-18
   2-1-1 大沙灣庄
3-7
   2-1-2 日治時代的真砂町
8-15
   2-1-3 光復以後的大沙灣
15-18
  第二節 基隆要塞的歷史發展
19-37
   2-2-1 海防論下的清代基隆軍事設施:砲臺緣起
19-21
   2-2-2 日治時代基隆要塞的軍制發展
22-27
   2-2-3 日本要塞簡史
27-31
   2-2-4 日治時代的要塞地帶
31-35
   2-2-5 光復以後的基隆要塞地帶規範
35-37
  第三節 基隆要塞司令部的歷史
38-66
   2-3-1 基隆要塞司令部的成立
38-44
   2-3-2 光復以後基隆要塞的軍事接收與處理
44-49
   2-3-3 光復初期─基隆要塞時期
49-56
   2-3-4 基隆要塞司令部的裁撤
56-62
   2-3-5 陸軍保安司令部之「基隆要塞總隊」
62-65
   2-3-6 海巡署下的北巡岸局岸巡第一總隊
65-66
  第四節 日治時代基隆要塞司令部的組織與人事
67-82_1
   2-4-1 要塞司令部的組織編制
67-69
   2-4-2 要塞司令部勤務
69-74
   2-4-3 基隆要塞司令部所屬部隊
74-75
   2-4-4 日治時代的要塞司令官
76-82_1
 第三章 建築研究
83-142
  第一節 要塞司令部廳舍建築興修沿革
83-99
   3-1-1 基地與廳舍的歷史溯源
83-88
   3-1-2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的改築
88-91
   3-1-3 日本要塞築城單位的發展簡史
91-92
   3-1-4 要塞司令部廳舍的設計單位:臺灣軍經理部
92-95
   3-1-5 設計者:淺井新一
95-97
   3-1-6 請負者(營造廠):桂商會
98-99
  第二節 建築形式與特色
100-129
   3-2-1 臺灣陸軍建築概說
100-104
   3-2-2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建築特徵
104-112
   3-2-3 廳舍建築形式概說
112-123
   3-2-4 要塞司令部營區內其他附屬歷史建築
124-129
  第三節 建築空間使用的轉變
130-135
   3-3-1 日治時代的要塞司令部
130-132
   3-3-2 使用現況:北巡局第一總隊
132-135
  第四節 基隆要塞的配置編成意涵
136-142
   3-4-1 要塞與堡壘、砲臺之意義
136
   3-4-2 要塞編成之學理概要
137-138
   3-4-3 要塞司令部「核堡」觀念下的配置意義
138-142
 第四章 建築構造與環境設備
143-208
  第一節 現況調查與修復建議
143-181
   4-1-1 地階基礎與犬走
143-146
   4-1-2 結構
146-152
   4-1-3 外牆
152-155
   4-1-4 內牆
155-158
   4-1-5 地坪
158-161
   4-1-6 天井(天花板)
161-163
   4-1-7 屋頂
163-167
   4-1-8 開口部
167-172
   4-1-9 外牆突出部
172-175
   4-1-10 雜項
175-181
  第二節 結構分析與修復建議
182-187
   4-2-1 結構系統
182-186
   4-2-2 結構修復建議
186-187
  第三節 建築物理環境與設備
188-201
   4-3-1 物理環境現況檢測
188-194
   4-3-2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微氣候模擬分析
195-201
  第四節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建築環境設備現況與分析
202-208
   4-4-1 電力設備
202-205
   4-4-2 其他設備
206-208
 第五章 修復計畫
209-234
  第一節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的歷史及建築價值定位
209-210
  第二節 保存觀念與修復原則
211-215
   5-2-1 保存面向
211-212
   5-2-2 修復原則
212-215
  第三節 補強原則與修復建議
216-227
   5-3-1 構造補強原則
216-220
   5-3-2 破壞修復建議
220-224
   5-3-3 設備維持計畫
224-226
   5-3-4 修復經費概估
226-227
  第四節 保存區與再利用計畫
228-234
   5-4-1 保存區範圍建議
228
   5-4-2 未來再利用計畫
228-234
 參考書目
235-238
 附錄
b1-b152
  附錄A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建築現況圖說
b1-b35
  附錄B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建築復原圖說
b36-b51
  附錄C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相關史料彙集
b52-b60
  附錄D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破壞紀錄
b61-b123
  附錄E 基隆要塞司令官戶籍資料大要
b124-b125
  附錄F 門窗表
b126-b132
  附錄G 仕上表
b133-b139
  附錄H 日治時代基隆軍事年表
b140-b144
  附錄I 風管及管路保溫規範
b145-b148
  附錄J 審查意見與回覆
b149-b152
 工作人員名錄
b153-b154
圖目錄
a6-a9
 圖2-1-1 1870年的大沙灣位置,大沙灣約略位於「砲臺」與「八尺門」間
3
 圖2-1-2 中法戰爭時法國軍隊所繪製的基隆東岸及大沙灣一帶地圖
4
 圖2-1-3 1885年中法戰爭中毀壞的二砂灣砲臺
5
 圖2-1-4 1885年法國軍人墓地及二砂灣砲臺
5
 圖2-1-5 日治初期(明治年間)大沙灣附近地圖
5
 圖2-1-6 大正年間的大沙灣附近建物分佈
5
 圖2-1-7 1935年基隆市街圖
5
 圖2-1-8 大沙灣舊聚落位置示意圖
7
 圖2-1-9 要塞司令部周圍堡壘砲臺示意圖
8
 圖2-1-10 1931年大沙灣附近地區軍事用地分佈
9
 圖2-1-11 1935年要塞司令部附近地圖
9
 圖2-1-12 1928年大沙灣附近軍事用地分佈圖
10
 圖2-1-13 1935年基隆市鳥瞰圖
11
 圖2-1-14 1930年基隆市街圖
11
 圖2-1-15 日治時代二沙灣、三沙灣一帶地圖
11
 圖2-1-16 1885年的法國軍人墓
15
 圖2-1-17 1970年代基隆市地圖
18
 圖2-1-18 民國67年空照圖
18
 圖2-1-19 民國83年空照圖
18
 圖2-2-1 1895年6月3日日軍攻臺時的基隆地區原清代砲臺分佈
20
 圖2-2-2 日本軍建立的要塞
30
 圖2-2-3 1919年勅令第四百五號御署名原本
32
 圖2-2-4~5 基隆要塞地帶區範圍一~二
33
 圖2-2-6 牛椆港第一地帶與第二地帶之細分
34
 圖2-2-7 大沙灣背山附近之第一地帶、第二地帶、第三地帶
34
 圖2-2-8 基隆要塞地帶管制之圖記與許可字號
34-35
 圖2-2-9 1962年國防部公告臺灣地區保留及解除禁、制撤銷管制要塞地區一覽表
35
 圖2-3-1 日治時期基隆要塞所屬堡壘、砲臺配備及火網構成要圖
40
 圖2-3-2 1907年沙元庄火藥庫及蚵殼火藥庫
40
 圖2-3-3 1907年基隆地區砲臺位置圖
40
 圖2-3-4 昭和17年對美軍備戰時的編組系統
43
 圖2-3-5 民國35年成立時期的基隆要塞編制系統表
50
 圖2-3-6 民國36年要塞暫停興建時期的基隆要塞編制系統表
50
 圖2-3-7 民國38年整建備戰的基隆要塞編制系統表
51
 圖2-3-8 民國39年備戰時期的基隆要塞編制系統表
51
 圖2-3-9 民國40年整編時期的基隆要塞編制系統表
52
 圖2-3-10 光復後基隆要塞司令官印
56
 圖2-3-11 基隆要塞司令部裁撤之「國防部令」
62
 圖2-4-1 1895年時的要塞司令部組織圖
67
 圖2-4-2 1901年時的要塞司令部組織圖
67
 圖2-4-3 1903年時的要塞司令部組織圖
68
 圖2-4-4 1928年時的要塞司令部組織圖
68
 圖2-4-5 基隆要塞司令官之印
76
 圖2-4-6 間崎信夫生平簡介及照片
82
 圖3-1-1 1902年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敷地買收附近一般略圖
84
 圖3-1-2 基隆要塞司令部敷地圖
85
 圖3-1-3 1902年基隆要塞司令部敷地位置圖
85
 圖3-1-4 1933年的大沙灣庄
86
 圖3-1-5 明治末期的大沙灣庄
86
 圖3-1-6 1943年的地籍圖地目示意圖
87
 圖3-1-7 要塞司令部所在地籍範圍
88
 圖3-1-8 1928年一階平面
90
 圖3-1-9 1928年一階平面
90
 圖3-1-10 戰跡記念碑
97
 圖3-2-1 立面圖
110
 圖3-2-2 南北向剖面圖,可見屋頂出簷狀況
110
 圖3-2-3 東西向剖面圖
111
 圖3-2-4 北巡局第一總隊光復營區現況配置圖
113
 圖3-2-5 1957年基隆要塞所屬營區圖
113
 圖3-2-6 1985年之光復營區空照圖
114
 圖3-2-7 光復初期基隆要塞司令部配置圖
115
 圖3-2-8 原有天井構造示意圖
120
 圖3-2-9 御真影奉安臺示意圖
122
 圖3-2-10 1928年一階平面
123
 圖3-2-11 1902年二階平面
123
 圖3-2-12 石碑配置平面圖
125
 圖3-2-13 石碑剖、立面圖
125
 圖3-2-14 哨所立面圖
126
 圖3-2-15 軍補庫房
127
 圖3-3-1 1928年司令部廳舍一樓平面空間配置圖
130
 圖3-3-2 二樓平面圖
131
 圖3-3-3 海巡署勤指中心組織架構圖
132
 圖3-3-4 一樓現況平面圖
133
 圖3-3-5 二樓現況平面圖
135
 圖3-4-1 學理要塞之編成圖
137
 圖3-4-2 日治時期基隆要塞所屬堡壘,砲臺配備及火網構成要圖
140
 圖3-4-3 要塞防空要領圖
140
 圖4-1-1 地階平面圖
143
 圖4-1-2 一樓平面圖
143
 圖4-1-3 梁柱反射圖
148
 圖4-2-1 一樓平面圖
182
 圖4-2-2 數值模型圖
184
 圖4-2-3 第一模態振型圖
184
 圖4-2-4 第二模態振型圖
185
 圖4-2-5 第三模態振型圖
185
 圖4-2-6 第四模態振型圖
186
 圖4-2-7 斜梁配置圖
187
 圖4-3-1 屋頂下天花板空間與挑高地板之架構尺寸
189
 圖4-3-2 溫濕度監測位置示意圖
192
 圖4-3-3 瞬間即時溫度及相對濕度監測結果
193
 圖4-3-4 瞬間即時相對濕度監測結果
193
 圖4-3-5 各空間位置之3月16~3月23日溫濕度比較
194
 圖4-3-6 各空間位置之3月16~3月23日平均溫濕度比較圖
194
 圖4-3-7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建築物理環境電腦模擬計算3D模型
196
 圖4-3-8 各空間空調所需冷凍噸數建議值
196
 圖4-3-9 會議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6
 圖4-3-10 辦公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6
 圖4-3-11 心理諮詢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7
 圖4-3-12 執勤中心主任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7
 圖4-3-13 執勤寢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7
 圖4-3-14 執指中心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7
 圖4-3-15 執務指揮中心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7
 圖4-3-16 女官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8
 圖4-3-17 女官寢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8
 圖4-3-18 總隊長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8
 圖4-3-19 總隊長寢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8
 圖4-3-20 接待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8
 圖4-3-21 接待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9
 圖4-3-22 參謀寢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9
 圖4-3-23 副總隊長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9
 圖4-3-24 副總隊長寢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9
 圖4-3-25 傳令室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199
 圖4-3-26 整棟建築空調冷卻熱負荷分析
200
 圖4-3-27 空調尖峰負載日7月22日上午八點之南向日照陰影
201
 圖4-3-28 空調尖峰負載日7月22日上午八點之北向日照陰影
201
 圖4-3-29 空調尖峰負載時間7月22日下午二點之南向日照陰影
201
 圖4-3-30 空調尖峰負載時間7月22日下午二點之北向日照陰影
201
 圖4-3-31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一樓平面空間自然採光因子分析
201
 圖4-3-32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二樓平面空間自然採光因子分析
201
 圖4-4-1 臺電供電端配線箱過載送電之紅外線影像分析
203
 圖4-4-2 臺電供電端配線箱接線不當之紅外線影像分析
204
 圖4-4-3 室內電源配電盤過載與接觸不良之紅外線影像分析
204
 圖4-4-4 室內電源配電盤接線不當之紅外線影像分析
205
 圖4-4-5 變壓器安置不當與紅外線影像分析
205
 圖4-4-6 漏水診斷之紅外線熱影像拍攝位置編號
206
 圖5-2-1 基隆要塞司令部營區歷史建築群
213
 圖5-2-2 再利用方案配置規劃圖
215
 圖5-4-1 歷史建築(古蹟)保存範圍
228
 圖5-4-2 歷史建築(古蹟)本體範圍
228
 圖5-4-3 海巡署2004「回顧頭前瞻」報告
232
 圖5-4-4 2004年海巡署所辦之親海活動海報
233
表目錄
a10
 表2-2-1 基隆地區的砲臺一覽表
21
 表2-2-2 1897年臺灣總督所屬陸軍部隊
23
 表2-2-3 1907年臺灣年總督所屬陸軍部隊
24
 表2-2-4 1925年軍司令官隸屬陸軍部隊
25
 表2-2-5 1937年司令部編制(臺灣軍)
26
 表2-2-6 要塞地帶禁止、限制行為
32-33
 表2-2-7 要塞堡壘地帶法第二章有關「禁止及限制事項」內容一覽
36-37
 表2-3-1 軍事接收組
45
 表2-3-2 基隆要塞接收委員會各級人員職掌表
47
 表2-3-3 基高兩要塞整建工事料款統計表
52
 表2-3-4 光復初期基隆要塞司令部編制表
53-54
 表2-3-5 基隆要塞總臺部編制表
54-55
 表2-3-6 1954年陸軍要塞聯合調查要塞整理建議資料表
57
 表2-3-7 1957年基隆要塞總隊職員名錄
64
 表2-3-8 第一軍團接收基隆要塞總隊第一大隊工事交接統計表
65
 表2-4-1 基隆要塞司令部官職名單
73-74
 表2-4-2 日治時代舊日本陸軍軍官階制度及期對照一覽表
77
 表2-4-3 基隆要塞司令官一覽表
78-79
 表3-1-1 基隆要塞司令部土地變遷表(光復後)
88
 表3-1-2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其經理部工事關係者名單
93
 表4-3-1 溫濕度感測器規格
190
 表4-3-2 溫濕度感測器編號與監測地點一覽表
191
 表4-4-1 給排水衛生設備
207
 表5-2-1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與營區建築修復原則表
213-214
 表5-3-1 鋼筋混凝土構材輕微損壞修補工法
219
 表5-3-2 鋼筋混凝土構材嚴重損壞修補工法
219-220
 表5-3-3 鋼筋混凝土構材鋼筋鏽蝕斷裂修補工法
220
 表5-3-4 修復建議整理表
220-224
 表5-3-5 修復經費估算表
226-227
 表5-4-1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再利用潛力與限制分析表
229-230
照片目錄
a11-a16
 照片2-1-1 大沙灣附近的地景照片
6
 照片2-1-2 三沙灣水產窟仔
12
 照片2-1-3 二沙灣船澳
12
 照片2-1-4 二砂灣、三砂灣附近原軍事設施今日景象照片集
12-13
 照片2-1-5~8 クールベー(久留米)濱海水浴場
13
 照片2-1-9 由岸邊碼頭望向二砂灣
14
 照片2-1-10 由清國人墓眺望原海水浴場
14
 照片2-1-11 紀念碑現況
14
 照片2-1-12 紀念碑右後方即是二砂灣砲臺所在
14
 照片2-1-13 民族英雄墓現況
15
 照片2-1-14 法國軍人墓
15
 照片2-1-15 國軍基隆醫院
16
 照片2-1-16 正濱國中校門
15
 照片2-2-1 夯土造的道光石圍
19
 照片2-2-2 白米甕砲臺
21
 照片2-2-3 二沙灣砲臺
21
 照片2-2-4 澎湖島要塞司令部廳舍
24
 照片2-2-5 1920年代基隆重砲兵大隊
25
 照片2-3-1 槓仔寮砲臺之砲臺區與彈藥庫
39
 照片2-3-2 槓仔寮砲臺之觀測所
39
 照片2-3-3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
41
 照片2-3-4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今景
41
 照片2-4-1 基隆要塞司重砲兵大隊
75
 照片2-4-2 基隆要塞司令官官邸
75
 照片2-4-3 1923基隆重砲兵大隊御成
75
 照片2-4-4 1915基隆重砲兵大隊兵營
75
 照片2-4-5 1930基隆重砲兵大隊
75
 照片2-4-6 1934基隆重砲兵大隊
75
 照片2-4-7 1922年黑河內信次
81
 照片2-4-8 1930年秋田米吉
81
 照片2-4-9 1931年林業
81
 照片3-1-1 1930年的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
91
 照片3-1-2 1934年的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
91
 照片3-1-3 1929年初建時屏東飛行第八聯隊將校集會所及宿舍
96
 照片3-1-4 1929年初建時的臺灣軍司令官邸「和館」
96
 照片3-1-5 臺灣軍司令官邸「洋館」,此部分1928年僅有軸部整修
96
 照片3-1-6 由右至左為鈴置良一、井手薰、淺井新一、栗山俊一、阪本登、吉良宗一、白倉好夫
97
 照片3-2-1 領臺初期的臺南衛戍醫院
100
 照片3-2-2 臺灣山砲兵第一中隊(臺北)
101
 照片3-2-3 澎湖島重砲兵大隊第一中隊兵舍
101
 照片3-2-4 1915基隆重砲兵大隊兵營
102
 照片3-2-5 基隆衛戍病院
102
 照片3-2-6 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兵舍
102
 照片3-2-7 臺灣軍司令部
102
 照片3-2-8 1920臺南衛戍醫院
103
 照片3-2-9 臺灣步兵第一聯隊
103
 照片3-2-10 臺灣花蓮港分屯大隊
104
 照片3-2-11 屏東飛行第八聯隊
104
 照片3-2-12 要塞司令部廳舍建築正立面
105
 照片3-2-13 平屋頂機能化(附屬家)的配置
105
 照片3-2-14 車寄柱頭上方曲折的幾何線條
106
 照片3-2-15 柱腳與地坪上方曲折的線腳裝飾
106
 照片3-2-16 柱頭頂端幾何圖案裝飾的牛腿
106
 照片3-2-17 車寄入口正中央幾何圖案裝飾
106
 照片3-2-18 題額邊框上層層退縮的山形飾
107
 照片3-2-19 壁櫃下方裝飾用的山形飾
107
 照片3-2-20 樓梯間的扶手及短柱上方的半圓形幾何裝飾
107
 照片3-2-21 東向側壁
110
 照片3-2-22 角隅處的斜撐梁
110
 照片3-2-23 二樓的扶手,下方有排水孔
112
 照片3-2-24 一樓的鐵欄杆
112
 照片3-2-25 位於踢腳位置的排水口及防蟲鐵蓋
112
 照片3-2-26 窗戶上的防蚊窗
112
 照片3-2-27 營區入口
115
 照片3-2-28 石碑
115
 照片3-2-29 車寄主入口
115
 照片3-2-30 南側附屬家
115
 照片3-2-31 西側位面
115
 照片3-2-32 防空洞及停車
115
 照片3-2-33 停車場
115
 照片3-2-34 籃球場
115
 照片3-2-35 防空洞
115
 照片3-2-36 日治時代重砲兵大隊隊員於要塞司令部前留影
116
 照片3-2-37 混凝土基礎版
116
 照片3-2-38 正立面下方混凝土隔版
116
 照片3-2-39 犬走與下水(水溝)
116
 照片3-2-40 地階下構造
116
 照片3-2-41~42 地階柱梁結構
116
 照片3-2-43 三種不同形式的溝面磚
117
 照片3-2-44 正濱漁會入口正立面
117
 照片3-2-45 正濱漁會使用的溝面磚
117
 照片3-2-46 臺灣軍司令官邸使用的溝面磚
117
 照片3-2-47 車寄地坪磨石子圖樣
118
 照片3-2-48 正立面中的「屏障東南」題額
118
 照片3-2-49 車寄廊柱的貼飾、洗石子與磨石子地坪
118
 照片3-2-50 牆壁的溝面磚貼飾
118
 照片3-2-51 一樓階梯不同的裝修材
118
 照片3-2-52 二樓磨石子地坪與飾樣
118
 照片3-2-53 階下旁的裝修
119
 照片3-2-54 車寄的地坪
119
 照片3-2-55 1F勤指中心露明水泥刷天井
119
 照片3-2-56 2F女官室之礦纖天花版
119
 照片3-2-57 2F總隊長室之天井形式
119
 照片3-2-58 屋頂旗竿座
121
 照片3-2-59 屋頂防水層現狀
121
 照片3-2-60 附屬家之屋根
121
 照片3-2-61 1935李建和捐畫給基隆要塞司令部副司令和本田行
121
 照片3-2-62 圈示位置即原來的紅色磚
121
 照片3-2-63 原砲兵部辦公室中的壁櫃
122
 照片3-2-64 原司令官辦公室中的特殊臺座
122
 照片3-2-65 1F原受付室的壁櫃
123
 照片3-2-66 1F樓梯下原物置室櫉櫃
123
 照片3-2-67 紀念碑全景
125
 照片3-2-68 基座與砲彈
125
 照片3-2-69 紀念碑
125
 照片3-2-70 紀念碑碑文
125
 照片3-2-71 陳誠題字
125
 照片3-2-72 東步哨所
126
 照片3-2-73 西步哨所
126
 照片3-2-74 步哨所內部
126
 照片3-2-75 內部天井收緣
126
 照片3-2-76 簷部磚疊飾
126
 照片3-2-77 廊下木構架
127
 照片3-2-78 庫房現有
127
 照片3-2-79 洋小屋之束木與筋違
127
 照片3-2-80 筋違上的材料廠商
127
 照片3-2-81 廊下
128
 照片3-2-82 西側壁面
128
 照片3-2-83 廊下空間
128
 照片3-2-84 A型防空洞位置
128
 照片3-2-85 A型防空洞入口
128
 照片3-2-86 A型防空洞內部空間
129
 照片3-2-87 B型防空洞入口通道
129
 照片3-2-88 B型防空洞內部空間
129
 照片3-3-1 受付室之受付窗口
131
 照片3-3-2 會議室
134
 照片3-3-3 辦公室
134
 照片3-3-4 職勤中心主任室
134
 照片3-3-5 倉庫
134
 照片3-3-6 心理諮詢室
134
 照片3-3-7~8 勤指中心
134
 照片3-3-9 勤務指揮中心
134
 照片3-3-10~12 通資庫房
134
 照片3-3-13 接待室(總隊長)
135
 照片3-3-14 總隊長室
135
 照片3-3-15~16 副總隊長室
135
 照片3-3-17 傳令室
135
 照片3-3-18 參謀主任室
135
 照片3-3-19~20 女官室
135
 照片4-1-1 地階磚柱
143
 照片4-1-2 地階基礎
143
 照片4-1-3 順砌與丁砌
144
 照片4-1-4 排水溝
145
 照片4-1-5 犬走破裂情形
145
 照片4-1-6 犬走側排水孔
145
 照片4-1-7 排水涵管
145
 照片4-1-8 排水溝緣石收邊
145
 照片4-1-9 砌磚外飾水泥粉光
145
 照片4-1-10~11 混凝土柱體兩側再砌以磚體修飾
146
 照片4-1-12 混凝土產生碎裂
147
 照片4-1-13 欄杆
147
 照片4-1-14 水泥砂漿修補
147
 照片4-1-15 水平斜撐梁
148
 照片4-1-16 垂直托肩設置於梁端與柱子或牆體接合處
148
 照片4-1-17 入口細部裝飾
148
 照片4-1-18 圓形鋼棒
149
 照片4-1-19 一樓梁之鋼筋外露處
149
 照片4-1-20~21 一樓梁主筋??蝕斷裂
149
 照片4-1-22 蜂窩
149
 照片4-1-23 粗骨材
149
 照片4-1-24 結構梁破壞
149
 照片4-1-25 屋頂結構??蝕
149
 照片4-1-26 模板痕跡
150
 照片4-1-27 樓板面產生嚴重青苔
150
 照片4-1-28 批土方式修補鋼筋??蝕
150
 照片4-1-29 雙向配筋
151
 照片4-1-30 水泥粉光剝落
151
 照片4-1-31 混凝土造樓梯
152
 照片4-1-32 階梯
152
 照片4-1-33 附屬家階梯
152
 照片4-1-34 樓梯扶手處修補狀況
152
 照片4-1-35 階梯跨越排水溝與犬走連接地面
152
 照片4-1-36 十三溝面磚
153
 照片4-1-37 二樓背面破壞剝落面磚
153
 照片4-1-38 白樺現象
153
 照片4-1-39 菌類和植物生長形成面磚變色
153
 照片4-1-40 土黃色洗石子牆
154
 照片4-1-41 洗石子面飾剝落後修復情形
154
 照片4-1-42 修補洗石子
154
 照片4-1-43 面飾產生龜裂
154
 照片4-1-44 修復之痕跡
154
 照片4-1-45 固定孔以及夾線釘
154
 照片4-1-46 面飾水泥粉光並塗佈油漆
155
 照片4-1-47 批土或水泥粉光抹平
155
 照片4-1-48 倉庫壁櫃
155
 照片4-1-49 木作腰版
156
 照片4-1-50 水泥粉光剝落及水漬情形
156
 照片4-1-51 倉庫
156
 照片4-1-52~54 磁磚
156
 照片4-1-55 原場沸室磁磚
157
 照片4-1-56~57 原場沸室
157
 照片4-1-58 夾板面塗油漆隔間牆
157
 照片4-1-59 玻利版及金屬壓條隔間牆
157
 照片4-1-60 鋁版隔間牆
158
 照片4-1-61 木料接縫處產生裂紋情形
158
 照片4-1-62 玻利板起翹情形
158
 照片4-1-63 車寄拼花型式
158
 照片4-1-64 走廊地坪型式
159
 照片4-1-65 傳令室地坪型式
159
 照片4-1-66 落水口
159
 照片4-1-67 磨石子材質
159
 照片4-1-68 石粒顆粒
159
 照片4-1-69 樓梯磨石子配色樣式
159
 照片4-1-70 雙色地坪樣式
159
 照片4-1-71 地坪收頭型
159
 照片4-1-72 拼花馬賽克
159
 照片4-1-73~74 小塊馬賽克
159
 照片4-1-75 釉面磁磚
159
 照片4-1-76 防震高架地板
160
 照片4-1-77 木作架高地板面貼玻利板
160
 照片4-1-78 舊有地坪
160
 照片4-1-79 長期使用形成髒污
160
 照片4-1-80~81 外力造成龜裂之破壞
160
 照片4-1-82 仿地磚重置修復
161
 照片4-1-83 沿裂縫處修補
161
 照片4-1-84 混凝土膨脹導致磁磚剝落
161
 照片4-1-85 白色油漆面飾的天井(天花板)
162
 照片4-1-86 明架系統天井(天花板)
162
 照片4-1-87 暗架天花系統
162
 照片4-1-88 採用20cm長條狀的塑膠天井(天花板)
162
 照片4-1-89 暗架鋁版天花系統
162
 照片4-1-90 明架系統天花吊筋
163
 照片4-1-91 部份吊筋未固定於原作天井之遺留木支架上
163
 照片4-1-92 原作天井破壞後之痕跡
163
 照片4-1-93 白蟻窩殘留痕跡
163
 照片4-1-94 屋面防水材料
164
 照片4-1-95 屋面破壞現況
164
 照片4-1-96 旗杆座
164
 照片4-1-97 無線電塔座
164
 照片4-1-98 屋頂天溝
164
 照片4-1-99 排水明溝
164
 照片4-1-100 水塔
164
 照片4-1-101 車寄屋頂面面飾水泥粉光
164
 照片4-1-102 PU防水塗佈
165
 照片4-1-103 泡沫混凝土龜裂
165
 照片4-1-104 泡沫混凝土粉碎
165
 照片4-1-105 底層之油毛氈防水層外露
165
 照片4-1-106 以柏油補修屋頂面
165
 照片4-1-107 膨脹破壞而剝落之柏油屋面
165
 照片4-1-108 排水天溝易阻塞
166
 照片4-1-109 電線電纜的配置
166
 照片4-1-110 廢棄起重機支架
166
 照片4-1-111 植物深入結構體中破壞防水層
166
 照片4-1-112 屋面漏水的情形
166
 照片4-1-113 PU防水層屋頂龜裂情形
166
 照片4-1-114 落水頭與底層水泥粉光交接處
166
 照片4-1-115 爬梯斷裂處
166
 照片4-1-116 設備物
167
 照片4-1-117 植物堵塞落水口導致雨水積於天溝之內
167
 照片4-1-118 尼龍紗網
168
 照片4-1-119 單開門的型式
168
 照片4-1-120 倉庫單開門的型式
168
 照片4-1-121 鋁版門片形式
168
 照片4-1-122 門扇以夾版補修後仍繼續腐壞
169
 照片4-1-123 以塑膠布遮蔽破損的門片、紗門
169
 照片4-1-124 門扇有管線穿過之人為破壞
169
 照片4-1-125 面漆剝落
169
 照片4-1-126 門片五金破壞
169
 照片4-1-127 木製窗作之高窗型式
170
 照片4-1-128 踢腳收邊
170
 照片4-1-129 橫拉氣窗
170
 照片4-1-130 窗臺嵌入牆體
170
 照片4-1-131 後棟廁所之鋁製窗作
171
 照片4-1-132 二樓陽臺浴廁之鋁製窗作
171
 照片4-1-133 高窗下檔板之豎板裝飾
171
 照片4-1-134 檔板補修以夾板封填
171
 照片4-1-135 氣窗部份之窗欞變更
171
 照片4-1-136 安裝設備之人為破壞
171
 照片4-1-137 人為破壞後產生木料之腐朽
171
 照片4-1-138 面漆剝落
172
 照片4-1-139 木料腐蝕
172
 照片4-1-140 水泥砂漿填縫
172
 照片4-1-141 增建部份採簡易臨時性工法施作
172
 照片4-1-142 單獨出挑型式
173
 照片4-1-143 後側雨庇(無落水口)之嚴重混凝土剝落情形
173
 照片4-1-144 後側雨庇(有落水口)之破壞狀況
173
 照片4-1-145 屋頂板
174
 照片4-1-146 鋼筋生鏽之屋頂板的破壞情形
174
 照片4-1-147 屋頂因上方水路造成之破壞情形
174
 照片4-1-148 人為破壞-管線穿過鋼筋凝土板面
175
 照片4-1-149 棕鏽斑及水漬痕跡
175
 照片4-1-150 屋頂落水管接頭處無破壞情形
175
 照片4-1-151 二樓欄杆
176
 照片4-1-152 欄杆的結構性破壞
176
 照片4-1-153 表面保護層與面飾洗石子的剝落
176
 照片4-1-154 鋼筋外露之破壞狀況
176
 照片4-1-155 欄杆修補以水泥砂漿填補
176
 照片4-1-156~157 增建時以水泥砂漿填實欄杆
176
 照片4-1-158 新增鋼管欄杆
176
 照片4-1-159 不??鋼爬梯
177
 照片4-1-160 屋頂不??鋼樓梯
177
 照片4-1-161 僅剩頂部的鋼筋混凝造原作爬梯
177
 照片4-1-162 原作爬梯之鋼筋鏽蝕
177
 照片4-1-163 破壞廢棄的原作爬梯造成植物滋生
177
 照片4-1-164 一樓洗手臺
178
 照片4-1-165 二楳洗手臺
178
 照片4-1-166 增設落水管
178
 照片4-1-167 金屬板封著管道間開口
179
 照片4-1-168 管線雜亂露明於建築物表面
179
 照片4-1-169 紀念石碑
179
 照片4-1-170 真實炮彈面塗紅色油漆
179
 照片4-1-171 水泥花格磚樣式
179
 照片4-1-172 水泥花格磚
179
 照片4-1-173 面飾洗石子嚴重龜裂
180
 照片4-1-174 面飾洗石子隆起及剝落的現象
180
 照片4-1-175 石碑底座的角落處線腳剝落
180
 照片4-1-176 線腳板料無級配形成剝落破壞
180
 照片4-1-177 基座部份產生的裂紋
180
 照片4-1-178 基座部份洗石子部份剝落
180
 照片4-1-179 階梯踏步間裂縫
180
 照片4-1-180 兩種花格磚型式
180
 照片4-1-181 日治時期之原作吊櫃
181
 照片4-3-1 南向長廊
188
 照片4-3-2 東向外牆局部開口設計
189
 照片4-3-3 北向入口與長廊
189
 照片4-3-4 南向二樓長廊有些部分改建為浴廁
189
 照片4-3-5 東向外牆屋簷下方之天花板通風口
189
 照片4-3-6 二樓傳令室門外上方之天花板通風口
189
 照片4-3-7 主體建築地板挑高離地約有100公分之距離
190
 照片4-3-8 後翼建築之地板挑高之水平通風口
190
出版者
基隆市文化局
出版日期
200506
裝訂
平裝
文獻編號
101680159
冊次號
001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