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

回檢索結果
點閱次數:3272

羅福星

3.145.84.208
中文題名

福星
類型
人物
描述
字東亞,號國權,原籍廣東鎮平高思鄉大地村,光緒十二年正月二十一日(1886年2月24日)生於荷印巴達維亞(今印尼首都雅加達)。十七年(1891)返國就學。五年後重返巴城,入中華學校。1903年(光緒二十九,明治三十六)隨祖父遷臺,定居苗栗一堡牛欄莊。1906年因不堪日人苛虐,舉家返廣東原籍,而在廈門加入同盟會,遂矢志革命。旋受知於丘逢甲,任為廣東視學,兼廣州府學監督。翌年被派赴南洋爪哇一帶視察僑務,任新加坡華僑中學校長。結識黃興、胡漢民、趙聲等革命志士。是年底至緬甸仰光,任同盟會書報社主任。次年冬,中山先生偕胡漢民至曼谷,往謁見,提出抗日復臺大計。1909年任巴城中華學校校長。1911年辛亥廣州之役,隨黃興攻兩廣督署,負傷脫險,復往巴城。武昌起義後,募集南洋義軍二千人,返國效命。比及福州,南北議和成,乃解散。民國元年(1912)仍回原籍鎮平,任大地中學校長,是年十一月來臺組織同盟會臺灣支部於苗栗,以劉士明、彭雲軒、邱維藩、林達榮、劉金甲、魏中興、江亮能、黃光樞、黃員敬、謝德春、傅清風等「十二同志」為骨幹,建立領導機關,以臺北大稻埕大瀛旅館為聯絡點,對外則以華氏聯絡會館之名義,聯絡東勢角之賴來,南投陳阿榮、新竹張火爐等,至1913年3月15日黨員發展至五萬人,乃招開臺灣革命同志代表大會,發表〈大革命宣言書〉,組織抗日起義隊伍,以江亮能為總司令,下設旅、團、營、隊,分別以「東王」、「西王」、「南王」、「北王」為代號,正積極籌劃,奔走南北各地,企圖大舉。不幸因九月間大湖支廳槍械失竊案之牽連,革命組織被警方破獲。日方追緝甚急,羅福星欲內渡,潛至淡水,被興化店日警偵知,於12月19日被捕,翌年三月三日以「叛亂首謀」被處絞刑,遂從容就義,年僅二十九。此案被捕者多達四五千人,其中1211人被起訴,羅福星等221人被處死刑,謝阿鼎等258人分別判處四年六個月至十五年不等之有期徒刑,量刑至為嚴峻,史稱「苗栗事件」。臺灣光復後,先總統蔣公軫念忠烈,特予明令褒揚,於今苗栗大湖鄉忠烈祠右側羅公岡山麓建「昭忠塔」,並入祀圓山忠烈祠。(張子文)
日期
1886—1914
來源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
國家圖書館
民國92年12月
頁碼:804-805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頁357,臺灣省文獻會,民87.06。

尹章義〈日治時代臺灣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第一屆臺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史研究會,民77.01。

《臺灣知識詞典》頁125,包恆新編,福建人民,1987.08。

《臺灣史小事典》頁119,遠流臺灣館編,臺北:遠流,2000.09。

《中國現代史辭典》頁612,近代中國社,民74.06。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