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

回檢索結果

賴和

點閱次數:5779
不開放授權
216.73.216.110
中文題名
賴和
類型
人物
描述
原名賴河,字懶雲;筆名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臺灣彰化市人。光緒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1894年5月29日)生。是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敗績,臺灣割讓予日。賴和幼入私塾學漢文,繼入公學校就讀,旋再入「小逸堂」書齋,拜黃倬其為師,奠定漢學基礎。1909年十六歲時考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4年畢業,先在嘉義病院實習兩年,即返彰化開設賴和醫院。繼赴廈門,在鼓浪嶼租界日方開設之博愛醫院任職。目擊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新思潮怒濤澎湃之情況。1920年仍返回彰化行醫。次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入會並當選為理事,活動甚為積極。1923年十二月因「治警事件」被捕繫獄,拘留二十餘日,後判無罪開釋。他行醫之餘,勤於傳統詩作,其後並加入彰化應社為社員。1921年冬,始練習白話文寫作。1924年在張我軍和連雅堂新舊文學論戰中,是主張新文學之健將。1925年以白話文發表第一篇散文〈無題〉和第一首新詩〈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事件的戰友〉。翌年元旦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鬥鬧熱〉,為臺灣新文學「草創期」和「開展期」之代表作品,自是創作不輟。先後主編《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南音》、《臺灣新文學》諸報刊之學藝欄。1934年5月,臺灣最大之文藝團體「臺灣文藝聯盟」創立,賴和眾望所歸,被推舉為委員長。1938年曾赴日本轉往東北、北平遊歷。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之次日(按12月9日),再度被捕,繫獄五十餘日始獲釋。然已罹重病,延至1943年1月31日病逝,年僅五十歲。葬於彰化八卦山。光復後一度入祀忠烈祠。其一生長居日本統治下之臺灣,而寫作卻全用漢文。每一篇作品,先用文言文寫好,然後改成白話文,再改成接近當時臺灣口語話的文章。其作品採寫實主義手法,批判舊社會之腐朽,譴責統治者之殘暴,洋溢著民族情感與人道主義精神。且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楊逵受其影響尤深。是關心大眾生活之文學先進,被稱為「臺灣新文學之父」,誠非過譽。其遺著曾由李南衡編輯《賴和先生全集》出版。近年其後人更成立紀念館,並由林瑞明重編全集。(張子文)
日期
1894-1943
來源
葉石濤〈為什麼賴和先生是臺灣新文學之父?〉,《沒有土地,那有文學?》,臺北:遠景,民74.06。

《臺灣史小事典》頁147,臺北:遠流,2000.09。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頁460,臺灣省文獻會,民87.06。

葉榮鐘〈詩醫賴懶雲〉,臺灣人物群像》頁259,臺北:時報文化,1995.04。

《民國人物小傳》第十三冊,頁420,臺北:傳記文學社,民81.12。

張恆豪〈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三冊,頁169,臺北:自立,民76.12。

申請清單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