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

回檢索結果

蔡牽

點閱次數:2893
不開放授權
3.143.144.95
中文題名

類型
人物
描述
亦稱蔡騫,福建同安縣西浦鄉人。少年貧苦,傭工自食,傳曾彈棉為業,並曾為人補網。嗣因犯法,亡命入海為寇盜,迅速崛起閩海,諸幫及零星土盜皆附之,呼為「大出海」。至嘉慶二年(1797)已發展至有船百餘艘,眾二萬餘人之強大海上武裝力量,為患閩浙粵三省,更謀攻略臺灣。五年(1800)首次犯臺,大掠鹿港而去。九年四月又至,並登陸擊敗官軍,大肆焚掠。是年冬又犯鳳山,知府慶保禦於東港,炮中其妻身亡。翌年四月,再犯鹿耳門。十月,入滬尾港(今淡水鎮),擁舟數百,並結陸上盜眾為援,聲勢甚張,乃圖建立政權,自稱「鎮海威武王」,建元「光明」,刊用「光明正大」王印,設官分職,各給旗印。遂陷新莊、艋舺,署都司守備陳廷梅戰歿;復分舟入東港,陷鳳山,戕知縣吳兆麟。又轉攻安平,圍郡城,沉大船於鹿耳門以阻援兵。知縣薛志亮集三郊紳商及義民萬餘人勉力防守。總兵愛新泰出巡,遇寇敗績。十一年正月,閩浙水師提督李長庚率金門總兵許松年、澎湖水師副將王得祿援臺,始大破之。牽遁。繼而又至,長庚亦追而至,乃北去噶瑪蘭。墾首吳化率眾塞港道,不得入,乃去。五月復來,再據鹿耳門,將軍賽仲阿親臨督剿,令福寧鎮總兵張見陛與澎協王得祿合擊,牽狼狽敗走。長庚追擊至黑水洋(廣東外海),牽僅剩三舟,勢將不免,不意長庚竟中炮死,遂得逸脫。一年後聲勢復振。十四年八月,新任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蹤跡得之,困之於黑水洋,乃自沈其舟死。(張子文)
日期
1761—1809
來源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
國家圖書館
民國92年12月
頁碼:700-701
魏源〈嘉慶東南靖海記〉,《聖武記》卷八。

《〈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頁637—771。

鄭兼才〈記海寇蔡牽事〉,《愈瘖集》卷一。

《廈門志》卷十六紀兵,頁675。

《臺灣通史》卷三二海寇列傳,頁797。

《臺灣史》第七章第十節,頁418。

黃典權〈蔡牽朱濆海盜之研究〉,《臺南文化》6:1,民47.08。

蘇同炳〈海盜蔡牽始末〉,《臺灣史研究集》,頁151-252。

陳亞寧〈從清朝前期的海防政策看海盜蔡牽與閩臺間的海上交通〉,《松高學報》1,民87.06,頁69-75。

陳在正〈蔡牽海上武裝集團與媽祖信仰—謝金鑾「天后宮祭文(代)」讀後感〉,《臺灣源流》15,民88.09,頁106-113。

鄭廣南《中國海盜史》第四章第三節〈嘉慶年間縱橫東南海上的福建海盜蔡牽與朱濆始末〉,頁319-348。

申請清單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