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

回檢索結果

郭錫瑠

點閱次數:2966
不開放授權
216.73.216.4
中文題名

錫瑠
類型
人物
描述
名天錫,字錫瑠,以字行,福建漳州南靖縣人,康熙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706年2月8日)生。幼隨父來台,初居半線(今彰化市),乾隆初年(1736)北遷大加蚋(Tagala,亦作大家臘,凱達格蘭族語,義為平坦浸水之地,即今台北市萬華至內湖一帶),定居中崙,立「金順興」墾號,開拓興雅莊一帶荒埔,墾田種榖,家道日殷。唯其附近水田皆賴柴頭埤水灌溉,而日漸淤塞,難以支應,墾眾苦之。乾隆五年(1740)錫瑠乃謀另闢水源,由拳山(即文山,今台北市公館通往景美左側之小山)新店溪上游之小溪流青潭引水,從青潭、碧潭至台北盆地之間,開鑿大坪林合興寮石空頂圳,並在圳水與霧裡薛溪(今景美溪)之交會處構築水橋。時新店、烏來地區之泰雅族原住民,不時出草,殺害築圳工人,致因「地險番害」,費時數年而未能成功。但郭氏並不氣餒,乃盡賣彰化家產,獨籌二萬餘元,並娶原住民女子為妻,以消除雙方之隔閡衝突,於乾隆十七年再度興工。翌年,得大坪林地區「金合興」之墾首蕭妙興之助,聯合十二張、七張、十四張、寶斗厝、二十張等五莊莊民,共同出資協助,於是由青潭大溪導水,匯合既成圳路,自大坪林築坡蓄之,穿山度梘,至溪仔口,又引之挖仔內,在溪底埋設水管,過公館街,以抵內埔。其水路分為三支,其一至古亭倉頂;另一則由大灣莊至周厝崙、水尾歸小港仔溝;其三則由六張犁至中崙,入北港大溪,即到大直入基隆河。其中溝澮縱橫,長達數十里,於乾隆二十五年完工,共可灌田一千二百餘甲。既成,名「金合川圳」;而因係灌溉大坪林五莊之水渠,亦稱「五莊圳」。乾隆三十年,因暴雨洪水突發,沖毀溪底暗渠,圳道亦多毀損,錫瑠數十年之心血,盡付東流!且又乏資復興,以致憂憤成疾,於是年十一月十八日(1765年12月29日)去世,享年六十一歲。諡曰「寬和先生」。葬於錫口(今松山區)北山下塔悠。其子元汾繼承父志,力圖恢復,重修水道,並變更圳頭,終於乾隆三十三年完成。後人為感念郭錫瑠開鑿水圳以資灌溉之功,稱此水曰「瑠公圳」。民國七十四年,台北市瑠公水利會將錫瑠遷葬於新店安坑,並興建「瑠公墓園」,勒石紀念。(張子文)
日期
1706-1765
來源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
國家圖書館
民國92年12月
頁碼:480-481
《臺灣通史》卷三十一,頁772。(按《通史》誤將「錫鎦」作為「郭元汾」之字。)

遠流臺灣館編著《臺灣史小事典》,頁55,台北:遠流,2000.09。

尹章義《新店市誌》第二篇〈新店的開發〉,新店市公所,民83.02。

尹章義〈台北平原拓墾史研究〉,《台北文獻》,53/54,民70.04。

林衡道口述,洪錦福整理《臺灣一百名人傳》,頁101,台北:正中,民87.03,六版。

《台北市誌》卷九人物志,頁132,王國璠纂修,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頁393,臺灣省文獻會,民87.06。

申請清單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