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碑碣拓片

回檢索結果

重建廣興庄褒忠祠記

點閱次數:2563
不開放授權
216.73.216.186
中文題名
重建廣興庄褒忠祠記
類型
拓片
主題
碑碣拓片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描述
碑碣原文:記義民事: 前清乾隆四十八年,有嚴煙者自福建漳州潛入台灣,秘密組織「天地會」煽惑愚民,企圖叛亂。乾隆五十一年,匪魁林爽文集結會匪於彰化,十一月攻陷中南部各要城,知府孫景燧死之;十一月攻陷北部淡水縣,知縣程峻死之;繼而匪勢披猖侵入竹塹,巡按張芝馨慘遭殺害,生靈塗炭、廬舍為墟。粵籍居民激於義憤,參加義民軍者有陳紫雲等壹千參百餘人,與知縣孫讓議會巡約李生椿等軍會合,奪回竹塹,進擊苗栗外五庄;至大甲時,遭匪逆襲者數十次,而義民軍英勇善戰、所向披靡,匪勢始稍遏止。 乾隆五十二年,福隆巡撫皋夔統率大軍來台,自鹿港登陸,與義民軍互應;十一月八日會剿於崙子頂,痛創之於牛欄山,卒將其主力擊潰。至乾隆五十三年,肅清殘餘,還我太平盛世。 計義民為國犧牲者,自陳紫雲以下凡二百餘人,於是地方紳耆林先坤、劉朝珍、陳資聘、陳資雲、戴元玖等,乃檢集忠骸葬之於枋寮墓前,建立祠堂永明禋祀。乾隆五十五年奉旨褒忠,遂名之曰「褒忠祠」。其後,咸豐十一年有彰化戴萬生之亂,復由義民軍平定,其死難者俱得附葬而合祀焉。 重建廣興庄褒忠祠記: 予已為文記義民事矣,而廣興庄褒忠祠之所以重建者,尤不可以不記也。 考自義民靖亂,御筆「褒忠」,士紳宋廷龍等倡建義民亭於中壢廣興庄之原;迨咸豐七年,復由宋寶雲總理重修之事,就其原址增設前、後兩堂,敝者葺之,畧者詳之,式廓鴻圖規模始具。同治年間,巡撫徐忠幹、劉銘傳先後題贈「同心報國」「赴義捐軀」兩額,正名曰「褒忠祠」。 迄今民國三十八年,已閱百載星霜,祠宇腐敝,若非重新建築,勢將傾圮。於是,十三庄現稱三十里村人士遂成立褒忠祠重建委員會,以彰其功;公推主席委員陳貴邦總理一切,常務委員梁盛添、宋維雙兼理財、庶務,常務委員邱阿平、王景賢兼理築設,常務委員廖鼎輝、鄒定北、廖習祿、王萬籠等均盡力協助;其里村長及地方賢達則為委員。名著石碑,以垂永久。 自民國三十八年舊歷八月十一日甲子時動工,至四十年舊歷七月吉日落成,費時二稔。寄附谷額計達五拾萬觔以上,現褒忠祠設前、後殿,列屋於左右,茍完茍美,遠樹楷模。是以,神靈有赫,長垂日月之光;天地無私,享春秋之祀。蓋不特浩然正氣足以振奮末俗之人心,而莊嚴綺麗之褒忠祠亦為山川增色不少也。 廣東梅縣溫香野記并書。 本祠重建贊助有功委員: 黃旺李、邱錦福、邱煥波、謝清土、宋友昌、范揚松、翁廷山、黃標銅、曾安祥、張元昌、蔡炳梁、梁建富、朱傳甲、盧梁、張添華、湯天琳、謝天送、林漢煌、王萬生、黃坤華、鄭玉火、劉家興、呂新坤、張昌祥、楊金日、郭先波、湯振俊、鄒富錦、劉成虎、陳昌榮、邱欽章、古德隆、李古堂、湯阿輝、劉興炮、孫□東、王年楫、□烈長、林阿炳、宋盛興、宋乾昌、劉家綿、黃標鑑、沈相喜、陳阿立、劉興雕、劉石富、劉興麟、羅榮開、戴俊宗、張雙興、古阿房、呂傳枝、廖慶蕉、陳德興、陳文道、廖阿廣、賴雲心、呂芳淡、葉步明、黃標和、湯鼎松、宋霖鑰、江德水、陳清標、莊坤龍、黎來枝、傅阿新、葉發鑑、李來喜、潘德保、吳進傳、王萬津、游天增、施邱連、陳盛文、曾寶全、傅進倉、游新丁、胡鴻來、謝有成、張阿錦、劉賜久、吳千載、陳金順、彭金寶、黃登基、徐賜水、劉鳳祥、謝有得、黃立順、邱創健、楊阿石、楊澄清、王年庄。
本件碑記係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廣興庄褒忠祠重建紀事,首記義民由來,次述沿革,末列有功人員名單,以垂久遠。唯文中所述「淡水縣」應係「淡水廳」之誤筆,巡撫徐忠幹應係臺灣道徐宗幹之誤筆;而所述義民史事,即新竹縣新埔鎮義民廟沿革,詳請參見本圖誌「新竹縣市篇」。
大理石
四石合刻
出版地點:台北市
出版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輯稿/撰寫:何培夫
攝影者:晏錦文
出版時間:1999
廟前圍牆壁
日期
民國時期
民國四十年七月
1951
色彩
黑白
數量
1
尺寸
縱:137公分
89公分
涵蓋範圍-地理
亞洲
桃園縣平鎮市
桃園縣平鎮市義民里復旦路二段23巷8號 褒忠祠
語言
中文
來源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拓片底片
本批碑碣拓片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原件典藏單位(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著作權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申請清單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