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碑碣拓片

回檢索結果

員林大排水工程記

點閱次數:2622
不開放授權
3.16.111.78
中文題名
員林大排水工程記
類型
拓片
主題
碑碣拓片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描述
碑碣原文:本工程區域東界八卦山,北靠八堡水利委員會之第一圳,南連第二及西溝兩圳,西迄鹿港海岸,環跨彰化、員林、北斗等一市十四鄉鎮,面積約一九二二九公頃。 八卦以西為一廣大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惟其地面坡度向西逐度傾斜,形成盆形地勢,以致境內排水困難,頗為耕者所不便。每逢豪雨,積水汎濫;為害所及不獨農田流失,廬舍被淹,且往往造成許多難以估量之災害。考其土質,原為崩壞之粘板岩及細砂沖積而成,內含已崩壤之第二紀層砂岩產物,但大部份仍為粘板質;又以地下水位甚高,夏季在地表面下一公尺,使土壤毛細管含水率過大。故於每年第二期作穫後,即須施引犂田,并將土塊積高,使土壤由光線與熱度之照射而發生有機物之化學作用;即俗謂「自然造肥」,所須消耗勞力平均每公頃約十五工,增加農民負擔,更引以為苦。 識者有鑑及此,爰計劃在此一區域內設一主要排水幹線,兼具排水、灌溉兩種功能。即其主旨在排除柴頭井上游之山洪及社頭、田中、員林一帶之浸水,并以期降低員林等十四鄉鎮之地下水,達成改善農田、增加生產之目的。總計直接、間接由幹、支線排水面積達二萬公頃之廣,又可利用其他地下之聚集水以灌溉附近農田約三千零七十五公頃。 經於民國二十一年,時尚在日據時期,即由日人負責設計,歷十年完成,於民國三十年十二月八日始由下游鹿港海岸興工。惟以日閥時正積極從事於侵略戰爭,由於人力、物力、財力之不足,故工程亦時斷時續,終至於停工。迨本省光復後,省水利局即在員林設立工程處,按照原計劃賡續進行其未完工程。以光復伊始,百政待舉,政府限於預算無法全力協助;加以部份水利用地未能順利收購,屢興屢輟。卒經當時之台中縣長于國楨、八堡水利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功垂及地方人士之多方奔走,積極推動。於民國四十年起,次第由省府編列預算辦理,并由美援對等基金及農復會之貸款,方使此一艱鉅偉大之人工排水渠道得以順完成,至堪慶辛。 上項排水渠道全長二五‧四公里,上游部份面寬五三公尺,下游部份面寬一○二公尺,土方數量達二二一二六六一公尺;主要構造物有三○處,所耗水泥材料達四八○六五五公噸;使用勞力至二二○○○○○工,排水及灌溉面積二二三○四公頃,耗用總工程費計新台幣四一八四七四三六八六六元。 綜觀是項排水工程,歷時十三載有餘,始底于成,可謂備極艱辛之至。今後自宜善加養護,使不但保持其原有之效益,歷久而不衰;并進而發揚光大,求謀其他中、小排水道之改善與利用,是所厚望焉。今值大工告竣之際,敬樂為之記。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水利局局長章錫綬敬撰,台灣省八堡水利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功垂敬立。 中華民國四十四年 月 日。
本件碑記係民國四十四年(西元一九五五年)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水利局局長章錫綬撰文,八保水利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功垂勒立,詳述員林大排水工程修建始末、渠道長度、灌溉面積以及耗用勞工、水泥材料與總工程費數字。是役,興工於日據(民國三十年),至民國四十年復工,四十四年竣工。 員林大排水又稱「柳仔溝」,為彰化縣八堡圳權溉水利系統之一。八堡圳係清康熙十九年(西元一六八○年)創設,四十八由施長齡籌資開鑿,五十八年始告竣工。其引濁水溪水源,又稱「濁水圳」;灌溉範圍包含昔日東螺東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馬芝堡、線西堡與二木上堡等八個堡,故稱「八堡圳」。 又,民國五十一年(西元一九六二年)彰化縣政府以橫跨員林大排水溝的「柳溝橋」兩岸垂柳的美景,訂名「柳橋晚眺」,列為彰化八景之一。
花崗岩
碑陽「員林大排水告成紀念碑」十字,碑陰銘記
出版地點:台北市
出版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輯稿/撰寫:何培夫
攝影者:晏錦文
出版時間:1999
義民橋畔
日期
民國時期
民國四十四年
1955
色彩
黑白
數量
1
尺寸
縱:173公分
123公分
涵蓋範圍-地理
亞洲
彰化縣埔心鄉
彰化縣埔心鄉員鹿路二段二號民宅附近
語言
中文
來源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拓片底片
本批碑碣拓片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原件典藏單位(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著作權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申請清單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