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碑碣拓片

回檢索結果
點閱次數:543

新遷武廟記

18.226.222.59
中文題名
新遷武廟記
類型
拓片
主題
碑碣拓片
廟宇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描述
碑碣原文:天下無有不靈之神,而獨有不靈之廟。非廟之不靈也,地有以使之也。故廟得地,則神著其靈,有斷然。 澎湖自國初隸入版圖,設官以守。凡崇入祀典之神,皆擇地建廟,以為民庇,而有司□時祭之。如觀音、天后、北極、城隍諸神,皆素著靈異,嘖嘖人口;惟於武廟,獨無所聞焉。說者皆謂「廟之建也,殆未得其地」云。廟向建於校場演武廳之右,規模宏敞,棟宇壯麗。官斯土者,曾一再修之。都人士以其凡水旱疾疫,有禱焉而莫之應也,遂香火闕然,廟貌日就剝落。 軍門吳公奇勳,守茲土者將拾稔,地方營伍,整頓一新。凡衙署、兵房、塘汛、較場、箭道,均設法修葺,使辦公、講武,各有其所。又捐廉,建籌海堂於署西;復條陳大府,請款於新城、金龜頭等處,請築礮臺。百廢俱舉,卓然為海外雄封。節年以來,鯨鯢不波、歲豐民樂,閭閻富厚、興作因時;都人士重脩文石書院及觀音亭、北極殿諸起,吳公皆厚捐清俸以為都人士倡,蓋欲振文風而錫民福也。武廟為戎行所特重,吳公不忍其頻廢傾圮,決意有以新之,商諸攝通守事唐公世永。唐公曰:「立廟以為民,宜順民志。今以斯廟之有禱焉而莫之應也,故無有建議脩葺之者。與其仍舊而徒費巨資,孰若改遷而俯順民志?此間紅木埕之舊址,素稱吉壤,民以其地屬於官,故無敢覬覦卜宅者,盍以武廟遷建於斯?末始非為民祈福之一道也。」吳公以為然,命堪輿家相之,僉曰吉。商之官□紳暨軍民商賈,罔不稱善。於是發薄勸助,皆踴躍樂輸,計集資千有餘金;其不足者,悉問吳公繼之。而命千總吳宗泮、外委張豪霖、武生高其華踵其役。鳩工庀材,經始於光緒元年乙亥七月,落成於光緒二年丙子六月,計費白金一千六百二十兩有奇。是役也,倡其議者,軍門合浦吳公;贊其成者,司馬秀水唐公、署右營都閫蘇公振升、右營都閫蘇公桂森、紳士孝廉鄭步蟾也。 抑有奇者,方定議改遷之始,吳公欲得巨木以為神像,澎湖向不產木,無可得;思購之於內地,而未得其當。海中忽湧出一株,大可數圍,長可數丈。今廟中諸神像,悉以是木成之。聞者皆同聲稱異,意者廟已得地,故特著其靈歟?他日神靈赫濯,凡水旱疾疫而有禱皆應,大為一方之庇者,抑又可預決矣。是為記。……………… 光緒二年歲次丙子七月………………………。
澎湖寺廟眾多,如觀音、天后、北極、城隍諸神,皆素有靈異,深入人心。惟武廟獨無所聞,有禱者而莫有應,故香火闕然,廟貌日漸頹傾。至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澎湖水師協標副將吳奇勳以武廟為戎行所重,不忍任令傾圮,因議重新,遷址另建。乃由原址校場演武廳之右(即今澎湖防衛司令部),遷建今址紅木埕。是役,始於光緒元年七月,成於次年六月。本件碑記係遷建紀事,並述神蹟。文末立碑者名銜因風化而不可辨讀,僅隱約可見並研判係副將吳奇動、澎湖通判唐世永、右營都司蘇振升與蘇桂森等人。碑文曾收錄於林豪「澎湖廳志」、「南碑集成」,唯題皆作「新建武廳碑」,今據上述資料校讀之。
花岡岩
出版地點:台北市
出版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輯稿/撰寫:何培夫
攝影者:晏錦文
出版時間:1999
廟埕右側空地
日期
清光緒
光緒二年七月
1876
色彩
黑白
數量
1
尺寸
縱:163公分
67公分
涵蓋範圍-地理
亞洲
澎湖縣馬公市
馬公市陽明路30號 武聖廟
語言
中文
來源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拓片底片
本批碑碣拓片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原件典藏單位(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著作權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