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碑碣拓片

回檢索結果

新竹孔廟遷建碑記

點閱次數:1558
不開放授權
3.143.203.21
中文題名
新竹孔廟遷建碑記
類型
拓片
主題
碑碣拓片
廟宇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描述
碑碣原文:新竹孔廟原築位於城東,今之國際商場皆其舊址。是廟始建於清之嘉慶二十二年,迄道光四年,如大成殿、欞星門、東西兩廡、以及崇聖祠、明倫堂、文昌宮、學廨、禮樂庫等,方次第觀成。同治五年,更備置祭器、樂器、舞衣等,至是每年之釋奠已不復讓內陸之盛矣。 洎光緒二十一年,日人侵踞臺灣,戎馬所至,即聖域賢關亦同遭蹂躪;始據為兵房、繼闢為學舍田,是為士人瞻仰之夫子宮牆,一變而為異國殖民教育場所者垂五十年,其間不僅廟貌全非,即杏壇遺教亦幾於寂然不傳矣。 本省光復以還,吾邑父老方欣然於重沐祖國文化,於尼山道統嚮慕尤殷。顧原築孔廟既已燕雀營巢、廢隳不堪崇祀,且以市集日見擴張,而廟之全部範圍亦早已漸次被置於市廛喧器雜沓之內,縱欲恢復舊觀,而勢已有所不可。邑中人士爰倡遷建之議,而以原址闢為攤販市場之用。遷建新址,僉以本市中山公園之南隅,黌宇羅佈其間,絃歌交徹、終年不輟,允宜於此重營殿宇,藉收相得益彰之效。朱前縣長盛淇迺於四十五年八月作成議案,提交本縣議會第三屆第五次大會決議,照案遷移,隨組織遷建委員會,並被推兼攝主任委員,主持其事及將構築圖案報請內政部核可實施。 滌之適於四十六年夏接長縣政,蒞任未久,前案即奉令核准。竊以斯廟之遷建與風俗文野、政教興衰所攸關,爰本原定計劃在利用拆除舊料及保存原有規制之原則下,幾經集會籌商,乃決定於同年十二月招商經始,但為經費所限,僅初建大成殿、欞星門、及東西兩書室,經九閱月即告蕆事,計共耗資壹佰萬元。由於租用原日基地之攤販捐獻者玖拾萬元,由於省縣中學及國校學生與地方人士之捐獻者壹拾伍萬元,餘數由縣政府予以補助,東西廡則尚有待以另行籌資以續成之。 斯舉也,參與遷建諸君子自慮始以迄完成,皆莫不殫精竭智、兢兢然忠於所事,其勞績亦至有足多者,常謂孔子為生民以來未有之至聖,其學術思想維繫中國社會歷二千五百餘年,迄於今仍不少衰。古之談六藝者,固不能不折衷於夫子,即今經世濟民之政教倫理與夫個人安身立命之道,亦莫不取法於夫子。然則斯廟之成,正可供後起者之瞻仰興思,俾知重道統而闡斯文。其予吾人之貢獻,豈可以尋常事物擬乎?是在後之學者之勉為師承繼述而已。 茲以工程告畢,爰簡述本縣孔廟過去之沿革及其遷建始末,勒之於石,以誌不泯云。 中華民國四十七年九月 日穀旦立。新竹縣長兼孔廟遷建委員會主任委員鄒滌之謹識。
新竹孔子廟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陳培桂「淡水廳志」卷五「學校志」詳其沿革。惜於日據時期挪為他用,並漸荒置。及民國四十六年(西元一九五七年)遷移重建,次年完工,自是禮樂復備、道統續承。本件碑記即此役遷建紀事。
大理石
出版地點:台北市
出版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輯稿/撰寫:何培夫
攝影者:晏錦文
出版時間:1999
大成殿左壁
日期
民國時期
民國四十七年九月
1958
原件與否
複製品
立體資料-拓片
色彩
黑白
數量
1
尺寸
縱:164公分
83公分
涵蓋範圍-地理
亞洲
新竹市
新竹市東區公園路152號 孔子廟
語言
中文
來源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拓片底
本批碑碣拓片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原件典藏單位(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著作權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申請清單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