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碑碣拓片

回檢索結果
點閱次數:582

重建義民廟碑記(甲)

3.144.17.45
中文題名
重建義民廟碑記(甲)
類型
拓片
主題
碑碣拓片
廟宇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描述
碑碣原文:從來人生總有一死,死得其死,死後猶光。自昔諸匪叛逆有朱一貴、林爽文、戴萬生,渠魁者匪勢強橫,城池陷落;臺島孤懸海外,幾幾乎勢有難守者。我粵民義起扶官,不顧身家、不惜性命,血戰沙場,賊勢而蕩平之。捐軀報國,其身雖死,其名卓著,此可謂死得其死矣! 雖耕鑿小民而為國勤王,尚知舍生取義,史冊中永垂不朽矣!先朝體恤,鳳詔頻頒,始財封以「懷忠」,繼則封以「褒忠」。血食千秋,亦足報汗馬之勞。 自乾隆己酉歲,林先坤公倡其首,劉朝珍公繼其後,及王君有志諸公等,創廟宇、施租粟,香祀以焉蒸蒸日盛也。自光緒乙未夏五月,滄桑變更,廟遭兵燹,一掃皆空,閤屬等惻然悼之。經理人邀集十四大庄,協議各庄鳩集緣金及廟內嘗租貯積。 明治三十二年己亥冬十月廿有一日,大興土木,乙已秋八月告竣。廟既落成,各庄喜捐緣金芳名列左。 明治三十八年乙己秋八月初三日,重建廟宇,經理人傅萬福、徐景雲、張裕光仝紀。 副經理陳朝綱、陳鴻熙、楊意春、吳廖連。副經理潘朝棟、張德古、陳石生、簡和勝。副經理彭殿華、鄭利源、羅碧玉、陳祥生。副經理姜義豐、范姜喜、何口榮、周明添。副經理鄭玉寶、李國柱、林七和、魏承富。副經理何騰鳳、徐敬維、陳琳生、范洪灶。
清廷每逢臺灣民變,常招收地方力量,協助平亂。事畢,則賜「褒忠」、「懷忠」、「旌義」的里名,用以獎勵義民鄉里;或頒「褒忠」御匾以示欽龍,或建「義民廟」、「忠義亭」以祀罹難義民,可謂生享褒揚、歿猶殊榮。 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反清,波及竹塹地區。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地區)林先坤率粵籍人士響應清廷號召,協助官方平定亂事,卻死難者眾多。地方人士就枋寮立家收埋遺骸,傳係運屍牛車至此不前,遂擇所謂「雄牛睏地」的吉穴為塚地。 乾隆五十四年(西元一七八九年)復於塚前建廟,用以彰顯義民捨生赴義、捐軀報國的忠烈事蹟;由於御賜「褒忠」二字,本廟又稱「褒忠亭」,並成為粵籍居民的信仰中心。自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開始,每年中元祭典由新埔街、九芎林、大湖口、石岡子等四庄輪值主辦,繼而十三庄、十四庄,以致成今日十五大庄;得見地方開發與粵(客)籍信仰的關係密切,其範圍涵蓋桃園、新竹地區。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日本據臺,義民廟以兵燹而遭毀壞;及明治三十二年(西元一八九九年)興工重修,至三十八年八月告竣,廟貌為之一新。本件碑記即係此役紀事,敘其建廟沿革,明其重修經過,並勒石銘記經理人與副經理
砂岩
額刻「重建廟碑」四字
出版地點:台北市
出版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輯稿/撰寫:何培夫
攝影者:晏錦文
出版時間:1999
觀光花園居庸關左壁
日期
日治時期
明治三十八年八月
1905
原件與否
複製品
立體資料-拓片
色彩
黑白
數量
1
尺寸
縱:114公分
74公分
涵蓋範圍-地理
亞洲
新竹縣新埔鎮
新竹縣新埔鎮下寮里43號 義民廟
語言
中文
來源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拓片底
本批碑碣拓片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原件典藏單位(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著作權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