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碑碣拓片

回檢索結果
點閱次數:543

縣馘慰靈碑記

3.17.150.89
中文題名
縣馘慰靈碑記
類型
拓片
主題
碑碣拓片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描述
碑碣原文:蘭邑僻在臺灣東部,背山面海;沿山一帶以上,俗有呼為「生番」者,性極慓悍獰猛。說文曰「獸足,謂之番。」意者生長深山、日與獸伍,未經王化陶鎔,「生番」命名是之取□。 其居,上巢下窟;其食,羶肉酪漿;其種,族異名分;其俗,身文□祼。其酬酢往來,既禮義廉恥之不知;其出沒隱見,魑魅魍魎之難測。殘忍成習,戕殺為勇。或持刀劍、或帶銃炮,或三五成群、或什佰聚黨;或白晝遽下出麓、或黑夜突入人家,或潛伏曲徑襲人以不及窺、或逕落平原傷人以不及料。嗟嗟!災禍之烈,何止殺身;冤慘之深,孰如喪首。 清政府嘗憫焉,亟思為民除害;又以覆載攸同,不忍加戮。乃於設隘隄防以外,屢為招安。無如其梗化不服,何興師問罪;又無如其負隅相抗,何改隸以來戎馬倥總,官斯土者類因平匪事忙,未遑及此。而生番之嗜殺如故,上下百有餘年,街庄人民、山隘士卒遭害難以數計。 及中田廳長蒞任,首講「理番」之策,以建治安之基,乃築謷寮、設隘線。明治三十六年十一月自清水溪始,迄同四十一年六月抵大南澳止,星霜六易,布置已周。犄角以制之,咸武以壓之;又興化育以啟其愚,通貿易以利其便。撫綏備至,感召最神,遂有以使之去逆□順。一自南澳平、眾社服,乃扶老攜幼,稽首於軍前,曰:「今而後,世世子孫皆感生成之德,勿復行兇肆害。」為悉致所□顱骨,且□其兵器,以謝罪焉。 於是,殘魂慰、群情洽,民番共睦、人鬼相安。我蘭自開闢至今,何曾有此盛事?爰是,神耆倡捐,閤邑響應。 因為築塚建碑,以安亡靈;且俾□熙來攘往者,得以知聖世之澤及枯骨云。 明治四十二年三月,宜蘭廳下紳士商庶總代李紹宗、江錦章、陳□元、波江野吉太郎、藍新同具。林拱辰撰,島田正幹書。
由於種族、文化與生活等不同,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在臺灣開發過程之中不絕於書,噶瑪蘭也是如此。清末採取「開山撫番」政策,恩威並施;日據時期也有「理番」政策,以建治安基石,並築警寮、設隘線,以固防衛措施。宜蘭廳長中田直溫大力推行「理番」政策,所謂「威武壓制、化育啟愚、通商利便」,而有「撫綏備至、感召最神」的效果,終令原住民「去逆效順」;並誓言「世世子孫皆感生成之德,勿復行兇肆害」,盡出昔日所獲漢人頭顱,且「獻其兵器,以謝罪」。 由互毆互□,以至互諒互解、和平共存,總是文明進展的成果。宜蘭廳下紳士商庶有感於此,乃為為築塚建碑,以妥亡靈,即成本件碑記,時在日據明治四十二年(西元一九○九年)。 今日塚塔猶存,「獻□碑」高懸;碑記文采可頌,「民番共睦、人鬼相安」的正面意義尤為歷史的見證。按,「□」音「□」,意指「獲」或「截耳」,亦即「以獲賊耳為□」;「獻□碑」意指「原住民獻出殺戳漢人的頭顱」,與「截耳」的原意不盡相同。
花崗岩
「獻馘碑」三字嵌於碑柱,高聳而無法採拓
出版地點:台北市
出版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輯稿/撰寫:何培夫
攝影者:晏錦文
出版時間:1999
「獻馘碑」基座正立面
日期
日治時期
明治四十二年三月
1909
原件與否
複製品
立體資料-拓片
色彩
黑白
數量
1
尺寸
縱:168公分
128公分
涵蓋範圍-地理
亞洲
宜蘭縣宜蘭市
宜蘭縣宜蘭市舊城南路 中山公園
語言
中文
來源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拓片底片
本批碑碣拓片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原件典藏單位(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著作權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