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館藏光復後台灣地區官修地方志

>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社會篇(第二冊)

點閱次數:159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社會篇(第二冊)
館藏查詢 管理頁面 字體大小:

3.231.217.107
國圖登錄號

001182900

題名
重修臺灣省通志
編次
卷七:政治志社會篇(第二冊)
藏品類型
書目資料
媒體類型
圖書
目次
 第五節 兒童福利
頁631-770
  第一項 兒童福利的基本認識
頁631-634
   第一目 兒童福利名詞
頁631-632
   第二目 兒童福利的意義
頁632-633
   第三目 兒童福利服務的範圍與項目
頁633-634
  第二項 清代兒童救濟事業
頁635-639
  第三項 日據時期之兒童保育
頁639-644
   第一目 兒童保育立法
頁639-640
   第二目 兒童保育措施
頁640-644
  第四項 我國兒童少年福利政策與立法
頁644-679
   第一目 民族保育政策
頁648-650
   第二目 全國兒童少年福利發展方案
頁651-672
   第三目 兒童福利法
頁672-678
   第四目 各級兒童福利促進委員會組織規程
頁678-679
  第五項 臺灣省兒童福利
頁679-744
   第一目 兒童福利發展規劃
頁679-686
   第二目 育幼院
頁686-729
   第三目 貧苦兒童家庭補助
頁729-744
  第六項 托兒所
頁744-752
   第一目 托兒所設置辦法
頁744-748
   第二目 托兒所發展的實況
頁748-752
  第七項 臺灣省少年福利
頁752-770
   第一目 少年福利的發展過程
頁752-754
   第二目 法令依據
頁755
   第三目 少年工作之實施─機構之簡介及工作實況
頁755-767
   第四目 回顧與展望
頁767-770
 第六節 婦女福利
頁770-819
  第一項 婦女福利概述
頁770-771
  第二項 婦女福利的發展
頁771-803
  第三項 婦女福利的政策與法規
頁803-807
  第四項 婦女結社及其工作內容
頁807-819
 第七節 殘障福利
頁819-905
  第一項 殘障福利的發展及現況
頁819-825
  第二項 殘障福利有關法令
頁825-836
   第一目 古代保護殘障者的措施
頁825
   第二目 自民國三十四年至民國四十九年所頒布的法令
頁825-830
   第三目 自民國五十年至七十年所頒布的法令
頁830-836
  第三項 清代本省對殘障者的救濟(含日據時期)
頁836-840
   第一目 養濟院
頁837
   第二目 普濟堂
頁837-838
   第三目 濟善堂
頁838-839
   第四目 棲流所與留養局
頁839-840
  第四項 民國三十四年至民國四十九年底的本省殘障福利
頁840-847
   第一目 臺灣省殘障福利辦理實況
頁840-841
   第二目 收容殘障者的機構簡介
頁841-847
  第五項 民國五十年至七十年本省殘障福利
頁847-892
   第一目 殘障福利的發展概況
頁847-848
   第二目 各類殘障福利機構簡介
頁848-892
  第六項 殘障者複查
頁892-905
   第一目 實施過程
頁893-898
   第二目 複查及鑑定結果
頁898-905
 第八節 老人福利
頁905-1046
  第一項 緒論
頁905-908
   第一目 老人福利的意義
頁906-907
   第二目 老人福利的起源
頁907-908
  第二項 我國老人福利思想與歷代敬老安養的制度
頁908-915
   第一目 我國老人福利思想
頁909
   第二目 我國歷代老人福利有關的救濟措施
頁910-915
    第一款 我國歷代官方的救濟事業
頁910-911
    第二款 我國歷代民間的救濟事業
頁911-912
    第三款 我國固有的敬老安養制度
頁912-915
  第三項 清代的老人福利措施
頁915-953
   第一目 老人福利政策與法規
頁915-916
   第二目 老人在法律上的地位(保護)
頁916-917
   第三目 老人在生活上(經濟)的保障
頁917-918
   第四目 貧困老人救濟
頁918-935
    第一款 養濟院
頁918-922
    第二款 普濟堂
頁923-927
    第三款 棲流所與留養局
頁927-933
    第四款 丐院(乞丐寮)
頁933-935
   第五目 老人災荒救濟
頁935-941
   第六目 老人行旅疾患之服務(救濟)
頁941
   第七目 老人醫療服務(救濟)
頁942
   第八目 助葬服務事業
頁943-951
    第一款 義塚
頁943-944
    第二款 寄棺機關(地方)
頁944-950
    第三款 枯骨埋葬機構
頁950-951
   第九目 孝子會
頁951-953
  第四項 日據時期之老人福利措施
頁953-972
   第一目 老人福利政策與法規
頁954-955
   第二目 貧困老人救濟
頁955-961
   第三目 老人醫療服務
頁961-971
    第一款 一般醫療救助事業
頁961-966
    第二款 特殊醫療救助(護)事業
頁966-971
   第四目 敬老活動
頁971
   第五目 老人教育
頁971-972
  第五項 光復後的老人福利
頁972-1046
   第一目 老人福利的沿革
頁972-973
   第二目 老人福利之政策、法規與計劃
頁973-980
   第三目 老人收容機構
頁980-1025
    第一款 公費仁愛之家(老弱救濟)
頁980-1003
    第二款 自費老人安養
頁1004
    第三款 殘障老人收容
頁1004
    第四款 榮譽國民之家
頁1005-1025
   第四目 免費健康檢查及保健醫療服務
頁1026
   第五目 家庭補助
頁1026-1027
   第六目 老人經濟安全保險
頁1027
   第七目 仁愛工作服務
頁1028
   第八目 社區安養設施
頁1028-1029
   第九目 休閒康樂活動
頁1029-1033
   第十目 辦理搭乘水、陸、空公共交通工具半價優待
頁1033-1034
   第十一目 辦理老人遊覽觀光地區及觀賞影劇門票優待
頁1034
   第十二目 老人節
頁1034
   第十三目 老人教育
頁1035
   第十四目 組設兒童福利、老人福利、殘障福利促進委員會
頁1035-1036
   第十五目 喪葬服務
頁1036-1045
   第十六目 其他
頁1045-1046
第六章 社會運動
頁1047-1149
 第一節 緒論
頁1047-1050
 第二節 有關法規、政策
頁1050-1052
  第一項 清代
頁1050-1051
  第二項 日據時期
頁1051
  第三項 光復後
頁1051-1052
 第三節 清代的社會運動
頁1052-1070
  第一項 貧民收容救助機構捐建運動
頁1052-1053
  第二項 羈窮救護運動(機關)
頁1053-1054
   第一目 彰化善養所
頁1053
   第二目 新竹回生洞
頁1054
   第三目 新竹回春院
頁1054
  第三項 改善改葬(洗骨)的習慣風俗
頁1054-1055
  第四項 推行異姓的養子與棄嬰收養制度
頁1055-1057
  第五項 □媒□(奴婢)婚配強制計畫運動
頁1057-1059
  第六項 改善社會風俗習慣或風俗
頁1059-1070
   第一目 提倡寡婦保護及節婦烈女旌表(表揚)習慣風俗運動
頁1060-1061
   第二目 禁止殉死之習慣風俗
頁1061
   第三目 改善停柩(殯殮)及埋葬之習慣風俗
頁1061-1062
   第四目 禁止溺女之習慣風俗
頁1063
   第五目 禁止纏足之習慣風俗
頁1063-1064
   第六目 提倡敬字紙之習慣風俗運動
頁1064-1065
   第七目 戒除賭博之社會運動
頁1065-1067
   第八目 戒除吸食鴉片(阿片)的社會運動
頁1067-1070
 第四節 日據時期的社會運動
頁1070-1118
  第一項 急速發展的民族運動
頁1071-1084
   第一目 社會運動團體
頁1071-1077
   第二目 主要的民族運動實況
頁1077-1081
   第三目 主要的民族運動成果
頁1081-1084
  第二項 政治結社的臺灣民眾黨
頁1084-1086
   第一目 建議
頁1084-1085
   第二目 運動
頁1085-1086
  第三項 臺灣文化協會
頁1086-1088
  第四項 臺政革新會
頁1088-1089
  第五項 臺灣農民組織與農村運動
頁1089-1094
  第六項 佃農爭議
頁1094-1095
  第七項 勞工運動
頁1095-1103
   第一目 臺灣鐵工所(廠)全島性同情罷工
頁1095-1097
   第二目 淺野水泥工場(工廠)的爭議
頁1097-1098
   第三目 臺灣製鹽與三井勞力糾紛等
頁1098-1100
   第四目 臺灣工友總聯盟代表大會
頁1100-1103
  第八項 學生運動
頁1103-1108
   第一目 南京及廣東外籍學生獨立運動
頁1103-1104
   第二目 廈門外籍學生與支鮮臺人(中國、韓國、臺灣本省人)之結社
頁1105
   第三目 東京留學生與臺灣青年會
頁1105-1107
   第四目 臺中第一中學校暴動
頁1107-1108
  第九項 禁酒運動
頁1109-1110
  第十項 高山族(山胞)政策的反抗運動
頁1110-1118
   第一目 高山族的日本化問題
頁1110-1114
   第二目 高山族產業政策
頁1114-1118
 第五節 光復後的社會運動
頁1119-1149
  第一項 風俗改善運動
頁1119-1127
  第二項 戰時生活節約運動
頁1128-1130
  第三項 敦親睦族運動
頁1130
  第四項 表揚好人好事運動
頁1130-1132
   第一目 目的
頁1131
   第二目 基本條件
頁1131
   第三目 獎勵辦法
頁1131-1132
  第五項 統一捐募運動
頁1132-1133
  第六項 家庭計畫運動
頁1133-1134
  第七項 人民團體動員月會
頁1134-1135
  第八項 婦女運動
頁1135-1138
   第一目 本省婦女運動的基礎
頁1135-1138
   第二目 光復以後本省婦女運動的動向
頁1138
  第九項 保護消費者運動
頁1138-1149
   第一目 我國消費者運動的演進
頁1138-1139
   第二目 消費者運動方向的轉變
頁1139-1141
   第三目 有關消費者保護之法規
頁1141-1149
第七章 社區發展
頁1151-1215
 第一節 本省社區發展之創始經過
頁1151-1152
 第二節 本省社區發展之推行概況
頁1152-1175
 第三節 社區發展競賽
頁1175-1207
  第一項 競賽要點內容
頁1175-1191
  第二項 社區發展競賽成績優良之縣市及社區
頁1191-1207
 第四節 社區發展計畫推行績效與成果
頁1208-1215
第八章 合作事業
頁1217-1316
 第一節 合作事業概說
頁1217-1218
 第二節 合作行政
頁1218-1226
 第三節 合作組織
頁1227-1240
 第四節 合作法規
頁1241-1242
 第五節 合作業務
頁1242-1298
 第六節 合作教育
頁1298-1303
 第七節 行政管理
頁1303-1316
出版地
臺北市
出版者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角色
主修、

總纂、

編纂

名稱
高育仁‧邵恩新‧劉裕猷‧陳孟鈴‧陳正雄‧張麗堂‧林豐正‧凃德錡‧林衡道‧江慶林‧簡榮聰、

劉寧顏、

江亮演‧林顯宗‧簡俊耀‧丁碧雲‧沙依仁

出版年
1992
作品語文
中文
時期
國民政府遷臺以後(1949-)
城市
臺灣省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