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館藏光復後台灣地區官修地方志

>

池上鄉志

點閱次數:3011

池上鄉志
館藏查詢 管理頁面 字體大小:

3.231.217.107
國圖登錄號

002384375

題名
池上鄉志
藏品類型
書目資料
媒體類型
圖書
目次
大事記
頁1-8
第一篇、地理
頁9-34
 第一章、位置與面積
頁35
  第一節、位置
頁35-39
  第二節、面積
頁39-40
 第二章、地質
頁41
  第一節、地質概況
頁41-44
  第二節、地層
頁45-49
  第三節、構造
頁50-53
 第三章、地形
頁55
  第一節、池上平原
頁55-59
  第二節、西北山地
頁59
  第三節、海岸山脈
頁60-63
 第四章、水文
頁65
  第一節、概述
頁65-66
  第二節、河川
頁66-74
  第三節、大坡池
頁74-75
 第五章、土壤
頁77
 第一節、土壤的定義和分類
頁77-78
  第二節、土壤的發育
頁78-82
  第三節、土壤特性
頁82-86
 第六章、氣候
頁87
  第一節、影響氣候的因子
頁87-89
  第二節、颱風
頁90-92
  第三節、天氣的變化
頁92-95
  第四節、氣候
頁96-99
 第七章、生物
頁101
  第一節、植物
頁101-118
  第二節、野生動物
頁118-140
第二篇、開發
頁141-150
 前言
頁151-154
 第一章、史前時代
頁155
  第一節、臺東地區的史前文化
頁155-156
  第二節、池上地區的史前文化
頁156
 第二章、清代的入墾
頁157
  第一節、平埔族入墾
頁158-160
  第二節、阿美族的入墾
頁160-161
  第三節、光緒元年後的拓墾
頁161-163
  第四節、新開園、大陂、萬安聚落的形成
頁164-165
  第五節、清未初墾時期的景觀
頁165-169
 第三章、日據時期的開發
頁171
  第一節、池上的淪陷
頁171-172
  第二節、池上原野的開發
頁172-178
  第三節、山坡地的開發
頁179
  第四節、移民入墾的實例
頁180-183
  第五節、交通運輸與拓墾
頁183-184
  第六節、水利灌溉與拓墾
頁184-185
  第七節、理番事業
頁185
  第八節、阿美族聚落的發展
頁186
  第九節、同化(日化)措施
頁187-188
  第十節、日據殖民時期的景觀
頁188-192
 第四章、光復後的開發
頁193
  前言
頁193-194
  第一節、臺東農場的兵工開墾
頁194-196
  第二節、臺糖池上農場的經營
頁197-198
  第三節、山坡地的利用
頁199-200
  第四節、河川新生地的開發
頁200-202
  第五節、土地改革與墾地移轉
頁203-204
  第六節、光復後民墾兵墾時期的景觀
頁205-208
 第五章、池上地名沿革
頁209
  第一節、地名緣起
頁209
  第二節、自然環境
頁210
  第三節、地區特色
頁210
  第四節、各村地釋義
頁211-224
第三篇、原住民
頁225-240
 第一章、平埔族
頁241
  前言
頁241-242
  第一節、西拉雅族之分布
頁243-244
  第二節、西拉雅族之大遷移
頁245-246
  第三節、開基本鄉之西拉雅族
頁246-249
  第四節、西拉雅族之生活文化
頁249-254
  第五節、「阿立祖」信仰
頁254-258
 第二章、阿美族
頁259
 第一節、來到池上的阿美族人
頁259-262
  第二節、池上阿美族的社會
頁263-269
  第三節、池上阿美族的生活習俗
頁270-273
  第四節、日本時代的生活
頁273-274
  第五節、民國時代的生活
頁274-279
 第三章、原住民行政
頁281
  前言
頁281-282
  第一節、農業推廣
頁282-284
  第二節、政治社會
頁285-286
  第三節、教育文化
頁287-290
  第四節、生活環境
頁290-294
  第五節、家政推廣
頁295-296
第四篇、漢族
頁297-308
 前言
頁309
 第一章、閩客族群
頁310
  第一節、閩客族群的遷移路與聚落分布
頁310-311
  第二節、日據時期的遷移
頁311-312
  第三節、光復前的非常時期
頁313
  第四節、光復時期的移民潮
頁313-314
  第五節、閩客的社會互動
頁314-315
  第六節、閩客的婚姻狀況
頁316
  第七節、閩客的生活習俗
頁316-318
  第八節、閩客的歲時節俗
頁319-324
 第二章、外省族群
頁325
  前言
頁325-326
  第一節、榮民的遷入
頁327-337
  第二節、大陳義胞
頁337-340
第五篇、行政
頁341-374
 第一章、建置及沿革
頁375
  第一節、荷西及清領時期
頁375-376
  第二節、日據時期
頁376-378
  第三節、池上鄉公所
頁378-386
 第二章、地方自治及選舉
頁387
  第一節、日據時期的地方制度
頁387
  第二節、光復後的地方自治
頁388-389
  第三節、鄉長選舉
頁389-392
  第四節、本鄉縣議員之產生
頁392-393
  第五節、鄉民代表會
頁394-396
  第六節、鄉民代表會的選舉
頁396-398
  第七節、村長之選舉
頁399-401
  第八節、村民大會
頁402-403
 第三章、財政
頁405-416
 第四章、戶政
頁417
  第一節、光復前的戶政
頁417-418
  第二節、光復後的戶政
頁418-420
  第三節、組織編制與業務概況
頁421-422
 第五章、保安
頁423-426
 第六章、役政
頁427
  第一節、日據時期的兵役政策
頁427
  第二節、光復後之役政
頁428-432
 第七章、衛生行政
頁433
  第一節、光復前之衛生狀況
頁433
  第二節、光復後的衛生狀況
頁434-438
  第三節、池上鄉衛生所
頁438-447
 第八章、環保
頁449-452
 第九章、地政
頁453
  第一節、臺東縣關山地政事務所
頁453-454
  第二節、地籍管理
頁454-457
  第三節、全面實施平均地權
頁458-467
 第十章、調解業務
頁469-474
第六篇、經濟
頁475-502
 第一章、農業及水利
頁503
  第一節、主要作物
頁503-505
  第二節、土地利用
頁505-508
  第三節、農業經營
頁509-512
  第四節、糧食政策與技術突破
頁512-514
  第五節、水利
頁514-542
 第二章、林漁牧業
頁543
  第一節、林業
頁543-545
  第二節、漁業
頁546-547
  第三節、畜牧
頁547-557
 第三章、工業
頁559
  第一節、光復以前的工業概況
頁559-560
  第二節、光復後的工業發展
頁561-569
  第三節、池上工業的遠景
頁569-572
 第四章、商業
頁573
  第一節、商圈的形成
頁273-274
  第二節、商業的種類
頁575-589
  第三節、金融機構
頁590-596
第七篇、建設
頁597-620
 第一章、基礎建設
頁621
 第一章、基礎建設
頁621
  第一節、國民義務勞動
頁621-622
  第二節、防洪整治
頁622-624
  第三節、排水設施
頁625-629
  第四節、路燈
頁630-631
 第二章、都市計劃
頁633
  第一節、池上都市計劃
頁633-638
  第二節、變更都市計劃通盤檢討
頁638-643
 第三章、交通建設
頁645
  第一節、鐵路
頁645-651
  第二節、公路
頁651-666
  第三節、運輸
頁667-670
 第四章、公共事業
頁671
  第一節、自來水
頁671-678
  第二節、郵局
頁678-682
  第三節、市場
頁683-685
  第四節、電力
頁686-689
  第五節、電信
頁690-691
  第六節、加油站
頁692
  第七節、公墓
頁693-696
第八篇、宗教
頁697-728
 第一章、道觀
頁729
  第一節、保安宮
頁729-732
  第二節、大坡福德宮
頁732-734
  第三節、玉清宮
頁735-739
  第四節、錦園慈善堂
頁740-742
  第五節、興北極玄天宮
頁742-744
  第六節、福原大埔福德祠
頁744-746
 第二章、基督教會
頁747
  第一節、池上長老教會
頁747-749
  第二節、池上善牧天主堂
頁749
  第三節、萬朝基督教會
頁750
  第四節、池上真耶穌教會
頁750
  第五節、萬國聖經研究會池上聚會所(耶和華見證人)
頁751-752
  第六節、富興長老教會
頁752
 第三章、佛寺
頁753
  第一節、福蓮寺
頁753-754
  第二節、佛光禪寺
頁754-755
  第三節、法林寺
頁756-757
  第四節、菩堤寺
頁757-759
 第四章、一貫道堂
頁760-762
 第五章、民間信仰
頁763
  第一節、概論
頁763
  第二節、鄉內的民間仰發展
頁764-765
  第三節、寺廟的發展與公眾祭祀圈
頁765-777
第九篇、社會
頁779-808
 第一章、人口
頁809
  第一節、清代時期人口概況
頁809
  第二節、日據時期人口概況
頁809-812
  第三節、光復以後人口概況
頁809-812
  第四節、人口變遷
頁814-821
  第五節、姓氏分布與統計
頁822-825
  第六節、各村人口現況
頁826-827
 第二章、社會行政
頁831
  第一節、社會救助
頁831-838
  第二節、社會福利
頁838-842
 第三章、社區發展
頁843
  第一節、社區理事會
頁843-846
  第二節、社區發展協會
頁846-860
 第四章、老人會
頁861
  第一節、錦園老人會
頁862-863
  第二節、大埔老人會
頁863-864
  第三節、福文老人會
頁865-866
 第五章、人民團體
頁867
  第一節、慈善社團
頁867-868
  第二節、文化社團
頁869-874
  第三節、體育社團
頁874-878
  第四節、公益社團
頁878-883
 第六章、民俗藝陣
頁885
  一、聖文殿轎班
頁885
  二、建安宮轎班
頁885-886
  三、玉清宮技藝隊
頁886
  四、錦園老人會八音團
頁887
  五、「內山姑娘欲出嫁」藝陣
頁887-888
  六、慶豐跳鼓陣
頁888
  七、新興傳統鼓樂團
頁888-889
  八、玉勝醒獅團
頁889-890
  九、鳳陽花鼓隊
頁890
  十、大埔卡吧海合唱團
頁890-891
  十一、福原國樂團
頁891
  十二、慶豐神龍隊
頁891-892
  十三、大坡社區阿美族合唱團
頁892-894
第十篇、教育
頁895-906
 第一章、清代池上的教育
頁907-908
 第二章、日據時期池上的教育
頁909
  第一節、初等教育
頁909-916
  第二節、社會教育
頁917-920
  第三節、國語普及會
頁921
  第四節、部落振興會
頁921
  第五節、一般社教設施與活動
頁922-923
 第三章、光復後池上的教育
頁925
  第一節、學前教育
頁925-928
  第二節、國民小學
頁928-943
  第三節、國民中學
頁944-952
 第四章、光復後之社會教育
頁953
  第一節、概述
頁953
  第二節、政治教育
頁954
  第三節、社團活動
頁955
  第四節、補習教育
頁955-961
  第五節、健康教育
頁962-963
  第六節、電化教育
頁964
  第七節、生計教育
頁965-968
  第八節、圖書館教育
頁969-970
第十一篇、勝蹟
頁971-1010
 第一章、名勝
頁1011
  第一節、大坡池
頁1011-1012
  第二節、臺糖牧野渡假村
頁1012-1013
  第三節、臺東農場
頁1013
  第四節、大坡國小
頁1013-1015
  第五節、池上蠶桑示範場
頁1015
  第六節、杜園
頁1016
  第七節、池上農會碾米工廠
頁1016-1017
  第八節、三號運動公園
頁1017
  第九節、錦園慈善堂
頁1017-1019
  第十節、萬安磚窯廠
頁1019-1020
 第二章、古跡
頁1021
  第一節、「池上圳」遺跡
頁1021-1022
  第二節、新開園清軍營區
頁1022
  第三節、大陂庄清軍營區與砲臺
頁1022-1023
  第四節、萬安「萬善祠」
頁1023
  第五節、臺灣櫸木與大坡村福德祠
頁1024
  第六節、老雀榕與富興福德祠
頁1024
  第七節、大坡福德宮(土地公廟)
頁1024-1025
  第八節、神農大帝正身金尊與保安宮
頁1025
  第九節、玉清宮與玉皇壇
頁1025-1026
  第十節、池上農會金庫
頁1026
  第十一節、池上第一口古井
頁1026-1027
  第十二節、輕便車路線與車輪
頁1027
  第十三節、萬朝圳
頁1027-1028
  第十四節、日據測量基準點
頁1028
  第十五節、魏家莊與十德佳城
頁1029
  第十六節、日本人移民村遺址
頁1029-1030
  第十七節、蕗藤會社與古井
頁1030
  第十八節、新武呂溪舊鐵道橋柱
頁1031
  第十九節、日據池上道路
頁1031-1032
  第二十節、池上原料區
頁1032-1033
  第廿一節、慶豐萬靈公祠
頁1033-1038
 第三章、觀光發展
頁1039
  第一節、觀光資源、趨勢與特色
頁1039-1040
  第二節、米鄉油菜花之旅
頁1040-1041
  第三節、大型綜合遊憩牧野
頁1041-1043
  第四節、大坡池風景區
頁1043-1045
  第五節、太平洋棕櫚閣
頁1045-1046
  第六節、海岸山脈西側之旅
頁1046-1048
第十二篇、人物
頁1049-1077
 附錄
頁1079-1087
出版地
臺東縣池上鄉
出版者
臺東縣池上鄉公所
角色
監修、

總編纂

名稱
陳榮發、

夏黎明

出版年
2001
作品語文
中文
時期
國民政府遷臺以後(1949-)
城市
台東縣池上鄉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