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康熙年間有僧人樹璧奉媽祖渡臺,在諸羅海口笨港登陸,由當地漳泉移民建祠奉祀,為北港朝天宮之靭始。至乾隆年間地方士紳捐款擴建廟宇,於乾隆39年(1774)年底竣工,目前第三進觀音佛祖殿前的蟠龍石柱便是當時留下的遺物。咸豐以前,朝天宮又歷經三次重修,咸豐5年(1855)大規模改建為四進縱深式殿宇。明治39年(1906)嘉義大地震,正殿及拜殿被毀,地方人士再謀重建,由名匠陳應彬主持重建事宜,新殿於大正元年(1912)落成,即今日所見規模。至民國54年(1965)拆去正殿木構,改為水泥構造。為第二級古蹟。
Katsuyama Taipeh(臺北勝山)印製。
同組明信片現存8張,分別為藏品編號002417927明信片「轎」、藏品編號002417928明信片「祭典」、藏品編號002417929明信片「牧童」、藏品編號002417930明信片「杵歌」、藏品編號002417931明信片「媽祖廟」、藏品編號002417932明信片「飼養家鴨」、藏品編號002417933明信片「臺車」、藏品編號002417934明信片「竹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