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孔廟為鄭經於明永曆19年(1665)動工興建,除了本殿外並建有明倫堂,為臺灣首座孔子廟,並為全臺儒學先聲,故稱「全臺首學」。至康熙51年(1712)進行大規模修建,增建文昌祠、土地祠、禮門、義路、大成坊、朱子祠等等,至此孔廟規模大具。乾隆42年(1777)又增大成殿、東西兩廡、五王殿、泮宮坊等。日本據臺以後,孔廟被充當為日軍屯駐所及公學校等多種用途,以致遭受嚴重破壞。大正六年(1917年)日人採解體修護方式就大成殿、明倫堂、東西兩廡、崇聖祠、東西大成坊、禮門、義路、文昌閣、泮池及泮宮坊加以整建。為第一級古蹟。
明信片附有說明「孔子廟(柱仔行街) 是由鄭成功之子鄭經的參軍陳永華在康熙24年創立的,其後增築了明倫堂、朱子祠、文昌廟等,經歷了清朝治理的時代,是全臺首學,美輪美奐的恢宏大殿是百姓所尊崇的殿堂,領臺後充作公學校之用,至今仍在春秋二季舉行祭孔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