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416378
臺灣總督官邸位於東門內,初建於明治34年(1901),大正10年(1921)大修,屋架採鋼骨,為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建築設計出自多人之手,初期由福田東吾及野村一郎參與設計,後來由森山松之助主持改築,八板志賀助亦參與之。從兒玉源太郎總督開始使用至日治末代總督離臺為止。二戰後改為臺北賓館,屬於外交部,位於今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一號,為國定古蹟。(參考資料:臺北市文化局網站,http://www.culture.gov.tw/sel1.htm)
1908年(明治41年)10月,「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正式開館,其建築位於總督府西北側。1915年(大正4年)博物館遷入新落成之「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即位於今二二八和平公園內的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總督府由長野宇平治、森山松之助設計,於大正8年(1919)落成,主體平面呈「日」字形,為五層樓建築物,立面充滿文藝復興時期特色。昭和20年(1945)5月31日遭美軍軍機轟炸,損害部分為正面大門中央塔、左側升降機、樓梯間和辦公室二間,靠近臺灣銀行的一樓及北側辦公室亦有若干損害,二戰後由張金鎔、張祖濬、劉漢傑及李重耀等共同修復設計,建築物更名為介壽館,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國定古蹟。(參見總統府網頁,http://www.president.gov.tw/1_art/build/work.html)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前身為芝山巖學堂,於明治30年(1897)遷至現址,後又改制為師範學校、臺北市立師範學院,今為臺北市立大學。(參考資料:臺北市立大學網站,https://www.utaipei.edu.tw/files/11-1000-2692.php)
明治38年(1905)臺北都市計畫公告,擬拆除城垣改建三線道路,其構想源自維也納,設計為園林大道。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創設於大正2年(1913),為今「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屬實驗國民小學」,簡稱北市大附小,位於臺北市公園路。
景福門即臺北府城東門,為通往錫口(今松山地區)之城門,為單簷重脊歇山式建築,原附建外廓月城,和北門不同的是,東門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而且兩側門孔旁均加開方形窗洞。另外,北門的外廓是方形,東門則是圓弧形。民國54年(1965)改建,位於臺北市中山南路與凱達格蘭大道交叉口,為一級古蹟。
臺北醫院原為木造建築,大正元年(1912)拆除改建,由近藤十郎設計,本張圖像即是完工後的臺北醫院,昭和13年(1938)4月,臺北醫院改制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醫院,二戰後為臺灣大學附屬醫院,即今常德街臺大醫院西址,為市定古蹟。
本張照片所見,為當時臺北城內東南隅。正中央為南門,東門右側山形屋頂建築為總督府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右側中央城門為東門,東門內為總督官邸。照片中央道路為今公園路,公園路左側建築由遠而近依序為總督府博物館、圓錐形屋頂為臺北測候所、磚樓為師範學校。照片左側尖塔為總督府。照片中之三線道路為今愛國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