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

回檢索結果

陳維英

點閱次數:4685
不開放授權
216.73.216.4
中文題名

維英
類型
人物
描述
字石芝,一作碩芝,亦作實之,號迂谷,淡水廳大龍峒港仔墘(即今台北市大同區大龍峒)人,原籍福建同安。清嘉慶十六年十月二十日(1811年12月5日)生。係港仔墘富商陳遜言之第四子。少聰穎,唯不肯努力舉業。道光五年(1825)其伯兄維藻考中舉人,家人亦為維英捐資取得監生資格。其後因分食狀元餅,為眾所辱,歸而發憤讀書,三年後為臺灣道劉重麟取進臺灣府學,始獲入泮,並為鄭用鑑之門人。十八年(1838)新任臺灣道姚瑩又為取進一等第二名補廩兼舉優等生,於是聲譽雀起,有名庠序間。二十五年前往福州,權司閩縣教諭,多所揚剔,並捐俸重建節孝祠,為人所稱。唯因家人思念,未久辭歸。咸豐元年(1851)受知於臺灣道兼提督學政徐宗幹,薦舉為孝廉方正。五年移居獅子巖(今北縣五股鄉觀音山麓),顏其別業曰「棲野巢」,因自號棲野外史。而傳說他是燕子轉世,故稱其居屋曰「巢」。九年再赴鄉試得售,其仰山書院之門人李望洋、李春波等同時中舉,一時傳為佳話。翌年進士不第,乃以舉人授內閣中書,任內廷國史館分校;尋改主事,分部學習。未幾即辭官旋歸。先後掌教明志(新竹)、仰山(噶瑪蘭,今宜蘭)、學海(艋舺)等書院,以教讀為業。其弟子遍淡蘭各地,其著者除前述之李望洋、李春波等之外,舉人張書紳、陳樹藍、陳霞林、鄭步蟾、潘永清、曹敬等皆出其門,乃以「陳老師」之稱名於當世。其舊居今延平北路四段之「陳悅記祖厝」,遂有「老師府」之號,今列為台北市古蹟。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之亂,彌漫全境,而官軍糧餉不足,乃以勸捐助餉,因此軍功,累保至四品銜,賞戴花翎。約於是年遷居劍潭前圓山仔頂其弟維藩所築之別業,名之曰「太古巢」,悠遊於山水之間。同治八年九月初五日(1869年10月9日)去世,享年五十九。維英是清代北臺灣重要文人,但並不以詩鳴,而是以善製楹聯名家。著有《鄉黨質疑》、《偷閒錄》、《太古巢聯集》等,除《聯集》有1937年台北無聊齋之刻本(田大熊一,陳鐓原編)外,如《偷閒錄》為詩集,今存五七言詩726首,僅有一些抄本流傳。(張子文)
日期
1811-1869
來源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
國家圖書館
民國92年12月
頁碼:538-539
《淡水廳志》附錄三志餘紀人,頁452。

廖一瑾《臺灣詩史》頁224,台北:文史哲,民88.03。

劉曉東〈「紫薇郎」探說一兼探述先賢陳維英生平〉,《台北文物》66,民72.06。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頁428。

《臺灣通史》卷三十四文苑列傳,頁924。

申請清單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