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

回檢索結果

余青芳

點閱次數:4946
不開放授權
3.15.28.86
中文題名

青芳
類型
人物
描述
亦作清芳,又名清風,字滄浪,清光緒五年十一月六日(1879年12月18日)生於恆春縣阿猴林(今屏東縣屏東市),居台南廳長治二里後鄉莊(今高雄縣路竹鄉)。少曾入私塾就讀,以失怙,家貧輟學。至左營為傭工。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人據有臺灣,旋役於雜貨商林經潛家為伙記,夜則至舊城公學校學習日語。1899年6月任台南廳警察補,在阿公店(今岡山)支廳服勤。越年去職。至1902年又任鳳山縣警員。見日人凌虐同胞,憤而去職。往來於台南五里林、舊城齋堂之間,日與齋教信徒為伍,鼓吹抗日。旋又任五里林莊隆平會執事。後又入鹽水港二十八宿會。此會為帶有宗教色彩之秘密結社,1908年為日警偵破,翌年一月,余青芳遂被日警逮捕,送台東加路蘭浮浪人收容所管訓。至1911年10月始獲釋返家。曾任保險業務員、開過賣酒類小店,後至台南開「福春號」碾米廠,藉經商以隱其志,而仍出入齋堂,宣說抗日不輟。時民國肇建,臺民思漢之民族思想甚熾,故從者眾。而他因經營米廠,常往來同市街之西來庵,因而結識庵董事蘇有志,蘇為大目降(新化)人,時為台南廳參事,系出名門,為一鄉之望,對日人之暴虐,時懷憤憊。又有庵董事鄭利記,亦抱同仇,三人時相過從,每言及日帝暴政,無不扼腕痛恨。並意識到其為殖民體制下之犧牲者,謀藉宗教力量以為救贖,並進而推翻日人統治。遂與齋教之羅俊相結合,並結交台南縣南化鄉之土豪江定,台南市舉人王藍石等。他更進一步神道設教,到各地寺廟吸收信眾,遠至新竹散發善書,宣傳臺灣出現神主,將助台人驅逐日本犬虜,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酣,日方且有事於青島,無暇顧此,驅逐日人,此正其時!而迨「大明慈悲國」建立後,人民將減免稅負,並將論功行賞。一時信者頗眾,募得軍費四千餘元,唯青芳等之行動。日警已有所風聞,1915年5月,當即廣貼青芳照片,通緝日亟。青芳與江定率眾匿於嘉義、台南、阿猴三廳界上之堀仔山中,溪深林密,日軍警搜尋不得。七月六日,青芳以「大明慈悲國奉旨平臺征伐天下大元帥余」之告示起兵與江定合攻噍吧哖(今台南縣玉井鄉),襲擊甲仙埔、大丘園、六張犁、阿里關各地(在今台南縣玉井及高雄縣甲仙一帶)之日本軍警,並佔領虎頭山。總督安東貞美與民政長官內田嘉吉大力鎮壓,以步兵四中隊,炮兵一小隊,分由蕃薯寮、大目降、六甲三路進犯圍堵。雙方相持近月,八月六日,雙方大戰於噍吧哖,死傷慘烈,有近千村民被日軍屠殺(據日官方之《警察沿革志》第二編上所載,日方損失41人,而義軍死309人)。義軍以無外援,漸不支,敗退內山,見情勢不可為,遂解散部眾。八月十餘日青芳僅率十餘人突圍,行至台南、阿猴廳界之新寮溪,為保甲所覺,由是日警追綜益急。二十一日行至王來莊之埤尿渡,為保正陳某、邱某所賣,於二十二日午夜二時被捕。二十五日訊於台南日人臨時法庭,被處絞刑,遂遇難,時年三十七。此役史稱「噍吧哖事件」或「西來庵事件」,除被日軍屠殺戰死者外,繫獄者凡1700餘人,同時被判處死刑者866人,以及後來被陸續判死刑者合計共903人。一時震驚國際,雖後來大部分減為無期徒刑,仍為世界慘獄之一。(張子文)
日期
1879-1915
來源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治時期
國家圖書館
民國92年12月
頁碼:121-123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頁361。

翁佳音〈最後武力抗日三豪傑-余清芳、羅俊、江定〉,《臺灣近代名人誌》第二冊,頁37-50,台北:自立晚報,民76.01。

申請清單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