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碑碣拓片

回檢索結果
點閱次數:1280

瑠公史蹟

3.144.2.218
中文題名
瑠公史蹟
類型
拓片
主題
碑碣拓片
題名碑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描述
碑碣原文:台北市東有太平、金面等山為屏障,西有淡水大河為襟帶,北則七星、大屯等山為外蔽,其表裏河山形成天然大盆地。 在往昔科學尚未昌明之時,以少數私人之資奠現代灌溉之基,實屬一艱鉅不可思議之事。瑠公水利會創始人郭錫瑠先生,盡能不利變賣私人產業,鑿埤開圳,造福後世,其豐功偉績堪稱德配千秋,永垂史冊。 瑠公姓郭名錫瑠,字天錫,福建漳州府南靖縣人也;生於清康熙四十四年十以月廿五日。幼時隨父來台,初住於彰化;乾隆初遷於台北。幼承庭訓,急公好義。 是時,台北市係一不毛之大盆地,草木叢生、人煙稀少,到處沼澤,難以耕植。至明末清初漢人遷入後,始劃分耕地,從事墾荒。然因受盤踞當地山胞之排拒,械鬥不時發生。先生有見及此,一面抗拒、一面安撫,並雇山胞為護衛,復娶山女為其妾。然志在水利不為名謀,其用心之苦可想而知。 乾隆初,先生定居於台北中崙附近後,首開興雅庄一帶圳路,繼引青潭溪水而拓石空頂圳;後以水量不足,復於新店溪東岸建堰截水,將新店溪拆東匯合於青潭溪,是名「大坪林合興寮石空頂圳」,於乾隆十八年完成。數年後,先生仍感水量較少,復又引新店溪之水匯合,於已成圳路,是為「大坪林圳」。 先生為完成此一事業,曾將彰化之家產悉數變賣,獨籌資金二萬餘銀元。但於工程進行中,因資金短絀遭受挫折,幸有林安、蕭月等人之資助,方於乾隆廿五年完成。其間工程最艱鉅部份,首推跨越景美溪之渡槽,初設平底木梘;但於橋成後,渡溪者視同橋樑,不再擺渡,故未久即毀。先生乃改拓溝於溪底,並取甕去底貫穿銜接以成暗渠,方免人為之破壞。 不料於乾隆卅年,山洪暴發,暗渠破壞,廿多年慘淡之經營驟成泡影,良為可惜。先生遭此重瘡後,復又乏資重建,以致積憂成疾、齊恨以歿;是為乾隆卅年十一月十八日,享年六十有一歲,葬於松山之麓舊里,族諡為「寬和公」。後人為紀念其功勳,將水利會之名冠以「瑠公」,是為「瑠公水利會」之由來也。 暗渠破壞後,其子郭元芬克承父志,力圖復業。於乾隆卅二年改築圳頭於大宅庄,即今之瑠公圳取水口,因之稱「大坪林圳」;進水口為「頂埤」,而瑠公圳進水口為「下埤」。渡景美溪之橋則改築為尖底木梘,以防渡者涉足,藉免乃父之覆轍。郭元芬先生,生於清雍正十三年正月廿三日,卒於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十七日,享年四十八歲。 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立。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仲夏。
瑠公圳乃臺北地區重要的水利灌溉設施,來自清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郭錫瑠的建設與陸續經營,以及乾隆三十二年(西元一七六七年)其子郭元芬克紹箕裘的改築圳頭。其件碑記係民國六十四年(西元一九七五年)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勒立,詳述瑠公圳沿革,並頌郭氏父子功績,以示來者。
花崗岩
額刻「萬古流芳」四字
出版地點:台北市
出版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輯稿/撰寫:何培夫
攝影者:晏錦文
出版時間:1999
公園內
日期
民國時期
民國六十四年仲夏
1975
色彩
黑白
數量
1
尺寸
縱:303公分
190公分
涵蓋範圍-地理
亞洲
臺北縣新店市
新店市北新路一段45巷 瑠公紀念公園
語言
中文
來源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拓片底片
本批碑碣拓片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原件典藏單位(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著作權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