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圖書館 | 關於本站 | 網站導覽 | 合作夥伴 | English
首頁 >

典藏資源

>

臺灣碑碣拓片

回檢索結果

廣東義民事略碑記

點閱次數:1352
不開放授權
216.73.216.124
中文題名
廣東義民事略碑記
類型
拓片
主題
碑碣拓片
廟宇
台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描述
碑碣原文:忠義亭在鳳邑港西里西市莊,康熙六十年,總督覺羅滿保為粵庄義民建;雍正十一年,御史覺羅伯修,提督學政高山重修。 康熙六十年,總督覺羅滿保題准:「朱一貴倡亂台灣,佔居郡縣、侵犯南路。義民李植三、侯觀德、涂文□、邱永月、黃思禮、劉奎才、林英泰、鍾國□、林文彥、賴君奏謀起義,折不從賊。于四月廿四日,先遣艾鳳禮,涂□華赴府請兵。五月初一日,府治失陷。各義民于五月初十日糾集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合粵鎮平、程鄉、平遠、大埔、閩永定、武平、上杭各縣人,共一萬二千余人,于萬丹豎立大清旗號,連營固守。以八社倉廒貯粟一十六萬余,各遣劉懷道帶領鄉社番人固守倉廒。各義民糾眾拒河,嚴守一月余,不容賊一人南渡淡水。六月十八日已時,賊從西港口偷渡新園,劉庚甫、陳展裕、鍾貴和統眾與賊合戰兩次:糾入侯欲達、梁元章、古蘭伯,與賊戰于小赤山;至晚,復戰一次,各有損傷。十九白,賊犯萬丹,劉庚甫、侯欲達、陳展裕、古蘭伯、合眾拒賊,且戰且守。誘至濫濫庄,鍾德純統眾出賊後,從北殺入;劉庚甫、梁元章、古蘭伯、劉懷道統眾從南殺入;陳展裕、侯欲達、涂定恩統眾從南殺出。三面合攻,賊大敗,退至淡水河。還有侯若詹、艾鳳禮攔河截殺,賊眾無船可渡,溺死及殺者數千余。義人民為首涂文□及鄉社被賊鎩死者一百一十一人。奪得大銃四位、砂砲四位、偽劄、偽印、旂號、軍器甚多。」奉旨:「從優敘給台灣守土義民劄付一百一十五張,引兵殺賊義民劄付三十六張,擒賊義民劄付二十三張。」 乾隆五十二年,德□題准:「雍正十年,北路凶番不法,南路奸匪吳福生乘机糾眾。粵義民侯心當,先于康熙六十年朱一貴竊發案內已經立功;至雍正十年,復行率眾九百余人,渡河應援,賊勢奔潰;又經水師提督王郡調赴軍前,備充響導,出力用命:應予以優敘,均照部冊有名外委例,各加一等,授為千總,給與劄付。」 道光五年冬月吉旦立。
六堆忠義祠原稱忠義亭,創建於清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主祀廣東義民。緣以該年朱一貴反清事起,六堆粵莊組織民眾以衛鄉里,並協助官方平靖紛亂。清廷以六堆義民守土平亂功大,賜予「懷忠」里名;殉難死亡猶憐,乃建「忠義亭」以祀英靈,揚其忠勇義烈的精神。今日本祠仍為六堆客家人士的信仰中心,祭典隆重。本件碑記係清道光五年(西元一八二五年)忠義亭勒立,轉刻官員題奏,簡述廣東義民協助平定康熙六十年與雍正十年(西元一七三二年)反清事件的功績,以及清廷獎勵情形,以昭告後世,足供緬懷。碑文曾收錄於「明清碑碣選集」、「南碑集成」、「屏東古碑集」、唯碑名作「忠義亭碑」或「重修忠義亭碑記」,皆與原碑文意不符。 又,碑文錯字、簡字不少。
砂岩
原碑無題
出版地點:台北市
出版者: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輯稿/撰寫:何培夫
攝影者:晏錦文
出版時間:1999
置於東廳內,未立
日期
清道光
道光五年冬月
1825
原件與否
複製品
立體資料-拓片
色彩
黑白
數量
1
尺寸
縱:118公分
53公分
涵蓋範圍-地理
亞洲
屏東縣竹田鄉
竹田鄉西勢村龍門路95號 六堆忠義祠
語言
中文
來源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拓片底片
本批碑碣拓片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原件典藏單位(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著作權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申請清單
 聯絡我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