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的碑文以漢字為主流,處處可得;滿、漢文字合刻,十分罕見;日文、法文、英文鐫刻,數量不多,卻是見證臺灣近代歷史的重要史料。不同的文字,呈現不同的風貌。 |
|
|
臺灣現存滿、漢文合刻的石碑有二種:一是「下馬碑」,現存滿、漢文合刻「下馬碑」有三件,即「臺南孔子廟下馬碑」、臺南市民族文物館藏「萬壽宮下馬碑」、「彰化孔子廟下馬碑」。其中二件豎於孔子廟,以示尊崇萬世宗師,也反映清朝以儒家思想作為施教的準則。另一種滿文碑係平定林爽文事件後,清高宗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所立御製滿文碑。 |
|
|
|
|
臺灣自清末開港通商以來,西方人士在臺灣或設醫院,或建教堂,因而出現以中、英文合刻的石碑,如臺北八里的「樂山園奠基碑記」、「樂山園建立會堂紀念碑記」、淡水的「馬偕墓碑」、宜蘭頭城「沈格夫紀念碑」、臺南白河「甘牧師為霖遭難紀念碑紀」等,紀錄西方人士在臺的事蹟。 |
|
|
|
|
清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起,法國海軍提督孤拔率領艦隊漸進犯臺灣,攻擊基隆、滬尾,幸賴劉銘傳艱苦奮戰,抵禦外侮。該役有不少法國海軍官兵陣亡,而孤拔也病死澎湖,因而留下以法文題刻的「孤拔墓碑」及「法國海軍陣亡官兵墓碑」。 |
|
|
|
|
日人統治臺灣期間,為使臺灣成為其「南進基地」,極力從事臺灣的現代化建設,因而豎立了許多紀念碑。日據時期的碑碣,在臺灣光復後多數遭破壞拆毀,僅少數得以留存,如臺北八里「樂山園設立紀念碑記」、北投「村上鐵道翁略傳」南投魚池「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工程殉難碑記」、草屯「龍泉圳紀念碑」
、屏東泰武「高砂義勇隊豐功偉績碑記」等日文碑,見證日本在臺的殖民事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