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人物-蔣渭水

人文理念之推動

蔣渭水關懷民智啟迪及民族文化自覺,一方面主動成立或參與推動相關組織,如:文化公司、臺灣文化協會、文化講座兼讀報社、《臺灣民報》、文化書局;一方面更勤於搖動筆桿,透過發表文章鼓吹人文思想,吸引更多知識分子加入其行列。如今這些文字作品,都成為當時蔣渭水思維與熱情的具體見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臨牀講義〉。


大安醫院街景(1920年)

大正5(1916)年春,蔣渭水在大稻埕的通衢大道太平町開設大安醫院,同時從事社會改革運動。照片左側可見「大安醫院」及進口海外書刊的「文化公司」看板。蔣氏發起或支持的臺灣文化協會、協會《會報》發行所、《臺灣》、新臺灣聯盟、《臺灣民報》總批發處、文化書局、臺灣民眾黨臺北支部、臺北勞働(動)青年會等,皆於此營運。

典藏/版權所有單位: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臨牀講義

蔣渭水以醫學專長及平易近人的醫學術語,診斷出臺灣人患了「知識營養不良症」,並開出文化與教育營養療方的處方箋。這位「名為臺灣的病人」,原籍屬「中華民國福建省臺灣道」,觸犯當局忌諱,第一期會報遭受禁止處分,刪除「原籍」後才能重印。

典藏/版權所有單位: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臺北港町文化講座、讀報社

臺灣文化協會第一個講座為「港町文化講座」(今臺北市貴德街49號),是蔣渭水擔任專務理事期間向茶行租用設立。該講座傳播現代知識及宣揚自覺思想,前區為讀報社,備有臺灣各地報紙及雜誌;後區為講演場所,講座內掛有甘地圖像。臺北青年體育會、臺北青年讀書會亦設本部於此。(此照片係原址改建後之南興茶行)

典藏/版權所有單位: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文化講演後被丟泥巴

蔣渭水講演後,突遭警察唆使流氓丟擲泥巴。蔣氏將泥巴印記視為勳章,特別「寫真」存證。

典藏/版權所有單位: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大安醫院前《臺灣民報》發送實況(1925年1月6日)

《臺灣民報》編輯部及總批發處設於大安醫院,當時以人力車發送。照片中蔣渭水[後排左1]、王敏川、張我軍[後排右2、1]與車夫林寶財[前排左1]在醫院前合影。《臺灣民報》以白話漢語發行,代表語言選擇上的抗爭,此外該報一直抱持批判統治者的立場,號稱「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

典藏/版權所有單位: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臺灣民報》總批發處前同仁合影(1925年8月)

照片為臺灣雜誌社創立5週年,《臺灣民報》發行量達10,000冊,同仁合影紀念。前排左2起:車夫林寶財、張我軍、蔣渭水、王敏川;圓圈內有謝春木、連溫卿、陳逢源、林呈祿、黃呈聰、林幼春等人。「治警事件」後,《臺灣民報》銷路由3,500冊增為10,000冊,在當時僅次於總督府的御用代言媒體《臺灣日日新報》與《臺南新報》。

典藏/版權所有單位:蔣渭水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