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記憶
國家圖書館
 1871年四月二日,打狗港外海停靠了一艘汽船,攝影師 John Thomson 及其隨從,頂著笨重的攝影器材離船上岸,就此展開他在台灣南部山區的有趣旅程。
 約翰.湯姆生出生於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年少時是光學儀器作坊的學徒。在工作中,學會了攝影的原理。他被譽為是最偉大的早期攝影師之一。
 1862年4月,約翰.湯姆生的足跡踏上英國在東亞重要的殖民地──新加坡,並在當地開設相館,專為商人們拍攝肖像照片,工作之暇,則喜好拍攝當地的居民與地理景象。
 1865年他造訪泰國、柬埔寨一帶遊歷,用攝影紀錄了當地的人文景觀。1866年回到英國,這年約翰.湯姆生成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成員。
 1868年約翰.湯姆生再次折返「遠東」,並將工作地點移至香港,開始他著名的中國旅程,歷時五年,足跡遍佈中國大陸各地,拍攝了非常多的精彩作品。
 1871年約翰.湯姆生前往廈門,在這裡遇見了馬雅各(James Maxwell, 1835-1921)。
 馬雅各是位醫師,同樣來自蘇格蘭。1865年時,英國蘇格蘭長老教會派遣他到台灣傳教。
  此時,兩位蘇格蘭同鄉在廈門相遇,藉由馬雅各的描述,約翰.湯姆生知道了很多關於台灣島上原住民的訊息,這深刻地吸引了他,決定隨同馬雅各來台。
  約翰.湯姆生從打狗(高雄)港登陸,在高雄、台南一帶活動,最遠曾涉足荖濃溪流域。在台其間,共拍攝了四十幾張照片,這些作品陸續在他的各種著作中呈現。
 此次展覽的圖片係出自以下兩書:   


Le Tour du Monde: Nouveau Journal des Voyages,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1875. (22.5W*30.8H*4D)
  John Thomson, The Straits of Malacca,Indo-China, and China,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875. (14.3W*23H*4D)
 在湯姆生學習攝影的時代,流行的攝影技術是所謂的「溼板」攝影(wet-collodion process) 。攝影者必須自己準備藥材,泡製底片,耗時又費工。旅行時,還得雇請八到十個人來背負器材。對當時的的旅行者而言,攝影可是件非常麻煩的差事。湯姆生從新加坡雇了個隨從,叫阿洪,亦隨他來台,年約四十歲,是個華人。
 1870年代,當時的印刷技術尚無法在書籍上印製照片,所以,約翰.湯姆生有些攝影作品係由歐洲畫工重新描繪,再使用當時流行的石印技術印刷成書。由於重繪的關係,所以石印圖片與原版照片內容略有差距,如左右相反,或多一棵樹、少一個人等。
 以下,讀者透過影像,隨著John Thomson的鏡頭,穿越時空,回到一百三十年前的南台灣。
  
洋船與打狗港 熱蘭遮城遺址 平埔人 山區景緻 山地人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 2004.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