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紀的開頭幾年,我常思考:國家圖書館在現代台灣社會中的定位、扮演的角色,以及未來發展的走向。我們努力的成果之一,即是在今年國家圖書館四月二十日七十年館慶中,開始啟用「台灣記憶」、「台灣概覽」資料庫。 在「台灣記憶」資料庫中,展示的是各種數位化的台灣文獻資料,諸如民國五十年代以後的電視新聞影像、二十世紀的老照片、日治時期的明信片,以及清代台灣各地的碑碣拓片等等。我們希望蒐集各種與台灣歷史有關的文字、影像及語音資料,進行整理與數位化,期盼台灣各地的在學學生與社會人士都能透過網路,不限時空,閱讀這些數位化的文獻資料。 除了網路傳佈之外,我們希望將館藏重要的文獻資料,如老明信片、古文書等,如有適合發行紙本刊物者,亦將編印成冊,既方便大眾閱覽,亦可以提供學者們作為研究資料之用。 準此,目前本館典藏日治時期明信片四千餘張,除了進行掃描、數位化之外,也根據不同主題,挑選相關的明信片,編輯成書,以廣流傳。 明信片並不是現代主流的出版品,現代人接觸到明信片的機會也不多,但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卻是那個時代時髦的商品。明信片剛發行時,不過作為簡單信函的替代品,可是世界各地的人們卻很快地接納這種信件格式;發展到二十世紀初,明信片的觀賞、收藏價值似已超過了它原先的書信功能,不僅在台灣、中國或日本流行,在歐美各地也都出現了明信片的發行熱潮。 本館典藏的老明信片即是上述世界性發行熱潮中的產品,在明信片的發行史上極具意義。 對台灣而言,館藏明信片上的圖像,來源雖多,但攝製的年代卻集中於1900至1940年間。撫視一張張的圖片,反映的是當時台灣在政治、經濟、產業、文化等各個層面的發展,紀錄了台灣島及台灣人民在上一世紀初期的物質與文化變遷,雖然這些圖片大部份都是日本人拍攝、日本人印製;換言之,這些可能都是殖民者留下來的資料,但對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人而言,這些影像資料確是屬於台灣人共有的集體歷史記憶,十分珍貴。 本書的編製由本館特藏組負責承辦,圖片的揀選、編排及文字的撰寫由陳宗仁編輯負責。附誌於此,並盼各界不吝賜正。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 月 日 識於國家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