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的服飾有著各自的族群特色,也有一些共同點。原住民的服飾大致可分為日常與儀式穿著兩類。平常在家、農耕、打獵就穿著日常服裝,有節慶時則盛裝打扮。服飾又可分為衣服與飾品兩類。 原住民衣服的種類,主要有長衣、短衣、裙、後敞褲、帽、胸兜、套袖、護腿布、方布披肩等。 原住民的男子有時赤裸上身,下半身用布條圍繞腰部,打結垂於下部,或者用一片布遮蔽下部,有些則穿漢人式樣的褲子,一般是赤腳活動。頭頂可以戴帽子,如泰雅族男子戴藤編的帽子,或鄒族人戴皮製的帽子,或者用長條棉布裹頭,纏裹頭巾的習慣應是受漢人影響。 原住民上半身亦穿方布做成的衣服,這種上衣有長、有短、有袖或無袖,台灣北部的原住民的上衣一般無領、無扣,在胸前敞開,他們習慣在胸前戴一胸兜,用一塊方形布,斜折,繫於頸間,斜折處垂在胸前,可以用來放雜細物品,在上衣之外,另有方布披肩。 鄒族、布農族男子擅長鞣皮技術,利用皮革製成各種式樣的衣物,如皮帽、皮衣、皮褲、皮鞋、套袖等。 至於原住民女子的衣著亦與男子相仿,部份地區的女子有赤裸上身的習慣,下半部則用方布圍成裙。除赤裸上身外,亦用方布製成長短不等的上衣;另外,在二十世紀初期日本人拍攝的照片中,很多原住民女子也已穿上漢人式樣的衣服,如泰雅族婦女,在漢人樣式的衣服之外,披上傳統的方布披肩。至於頭部多半仍用深色棉布包裹,雙臂或穿上套袖,腿布則綁上護腿布。 除衣服外,台灣各地原住民,不分男女,身上均習慣佩帶裝飾物,如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臂飾、手飾、腿飾等,這些飾品多以貝片、貝珠、獸牙、獸骨、玻璃珠、琉璃珠、金屬(如金、銀、銅)、各類絲線、竹材等製成。 台灣原住民各族的服飾會受相鄰族群的影響,如北部泰雅族與賽夏族的服飾頗為接近;布農族分布的範圍較廣,在高雄一帶,其服飾受排灣族的影響;而南部台灣的排灣、魯凱及卑南等族的服飾文化也相當類似。 本類圖片有二十六張,依族別排列,先後有泰雅、賽夏、邵、鄒、布農、排灣、阿美及達悟等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