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碑的方法  
拓碑的意義拓碑的方法

拓碑的方法
  拓碑,以手椎印碑文,又稱「捶碑」。由於拓碑純屬技術層次與實務工作,相關資料多是語焉不詳,止於口授。由於時代進步,在工具、材料的選用均勝過以前,因此方法自有改良之道,唯求拓本的完美。
  筆者所談拓碑方法,純是親身體驗的心得,提供一簡單可行的方法,便利文化資產採訪。此法稱為「撲墨法」,取意恰似女子化妝,或輕妝淡抹、或徐徐加濃,悉如己意;其缺點是易遭風滲,紙張浮動。另外用白芨粉調水,增加碑、紙間的粘著力,但缺點是白芨粉濃度調製不易,影響拓本甚大;水份蒸發也較慢,所花時間幾為撲墨法一倍。因此本文採取撲墨法為主,並用白芨為輔,分別從拓碑所需材料、工具、步驟與拓本拓製的因素等四方面,詳細條舉說明,方便按圖索驥,自行研習。

壹、拓碑所需材料與用途
  一、 紙
    1.宣紙,即拓本用紙,緊貼碑陽,市售全開大幅者為佳,便利裁剪。
    2.棉紙,覆蓋濕濡宣紙之上,一作防止捶碑時損及底層宣紙,具有保護作用;二為吸去宣紙上部分水份,以利上墨,可謂一舉兩得。也以全開大幅者為佳。
    3.就實務而言,棉紙的韌性與延展性皆較佳於宣紙,故多採用棉紙。
  二、墨
    1.著色用,市售現成化學墨汁即可。研墨者又有添加松膠,以防止墨跡沁染。
    2.如作朱拓,可用市售廣告顏料,加入少許水份,以免過於膠稠。筆者嘗拓製數幅朱拓, 在眾多墨拓之下,特別顯眼、效果尤宏,值得嘗試。
  三、水
    淨水,作為洗碑、粘紙、潤紙等用途;並予宣紙濕潤,增加延展性而耐捶碑時的敲打, 以利宣紙嵌入碑文而不破裂。
  四、白芨
    增加碑面與紙張之間的粘著力,雖有濃度調製與混勻不易的缺點,但可以快速有力的攪拌(果汁機)而獲解決。至於濃度、黏度的比例,則視需要與經驗而定,甚難表達。
    以上材料均屬必要,缺一不可。

貳、拓碑所需工具與用途
  一、容器
    1.水桶,盛水用,視水源情況與攜帶方便,來決定水桶數量與大小。
    2.噴霧器,盛水或噴水於高大石碑上端,或加強宣紙濕潤情況。
  二、刷子
    1.清潔刷一、二把,用以去除碑面塵埃污垢,也可以用洗衣刷或油漆刷,毛質硬度務求不傷害碑面為要。
    2.捶碑刷數把,敲打覆於碑陽與宣紙上的棉紙,敲出碑文痕跡,並吸去宣紙水份。可用豬鬃刷、鞋刷或洗衣刷等,毛質必求軟硬適中,以免勁力不足或損及宣紙。而其形式,則依掌握施力方便為宜,有柄亦可,市售植塑膠毛洗衣刷最佳。也可依需要自行設計製造,例如以人髮紮成或毛筆剪齊,皆可為刷。
    3.另備小刷子一把,用於邊緣、細部或前述刷子不易敲打的碑文。
  三、海綿
    1.一作沾水濕潤宣紙所用,二為排除碑面與宣紙間的氣泡。
    2.近年改以油漆滾筒取代海綿的原有功能,更具平整、勻稱的效果,並以此為紙張吸乾或加濕的利器。
  四、墨盤
    1.盛墨用,平底廣面的碟、盤均行,大小不拘,只要方便端拿即可。
    2.盛墨易乾,亦可以墨瓶直接倒墨於拓包,省墨而不用墨盤。
  五、拓包
    1.蘸墨、上墨用,必備大、中、小的拓包數個,以因應各種大、小不同的碑面與其細部處理。
    2.良好的拓包才能拓出均勻的墨色,其製作必求嚴格,方法如下:取織紋纖細而柔韌的布
料,裁成所需拓包底面大小三倍的布塊,再填入所需拓包大小的棉花團;然後合攏布塊、捏緊紮實,上端餘布結成手把、下端形成扁圓狀,即成拓包;其質應略硬,且富彈性者為上品。
    3.今為控制吸墨程度,更在布與棉花團之間增加一層塑膠材質(如塑膠袋),以為隔絕棉花吸墨而令布面吸墨,以達良好控制墨色。
    4.至於拓包大小,全視便於掌握用勁為原則,沒有標準尺度。使用多次以後,布面玷污或穿洞,即需清潔或廢棄重製;否則拓本遺瑕,墨點斑斑。
  六、膠帶
    以封箱大片膠帶為佳,膠著面既大且牢,方便撕取。有用漿糊者,既不牢固又污染文物,不足取也。
  七、其他
   小刀、剪刀、大頭針(刺氣泡)、梯子、大傘等等。
  以上工具亦屬必要,但工具是活的,只要能夠達到拓本完美,工具可以因應變更,無庸囿於上述,誠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參、拓碑步驟與注意事項
  一、洗碑
    將碑上苔痕土垢洗刷乾淨,以免玷污拓本。如逢油污泥封,尚需使用小刀或清潔劑,但必須注意不可損壞文物。
  二、刷白芨
    將調好的白芨均勻刷於碑面。
  三、上紙
    1.裁剪略大於碑陽的紙,平貼,以不產生皺紋為佳。貼時最忌直接貼上,而要由同一方向推行,或由中往兩側舒展,拓本乃得以勻稱、平整。
    2.大碑應分數段,重疊拓製,較易成功。
    3.超出碑陽的宣紙,沿碑側往後摺,環以膠帶牢固,避免風滲入;但最好留下一、二側未膠,以待上水後、視宣紙平貼情形,來拉平或刷去皺紋。
  四、上水
    以滾筒沾淨水,浸濕滾平碑面的宣紙;亦如上紙一般,採同一方向仔細移動,免於觸破宣紙,增加皺紋與氣泡。然後再以乾海綿(或滾筒、油漆刷)輕輕排擠碑、紙間的氣泡,或以針刺使其氣洩。於是整張宣紙已與石碑完全密合,空氣無法流入,這是拓本成功的開始。
  五、捶碑與吸乾
    1.用一或兩張棉紙覆於濕宣紙上,然後以刷子輕敲細打,使有字部分的宣紙凹陷於碑文之中。敲打時必先注意碑文、藻飾圖案所在,亦由同一方向平均直行,或上下或左右,並加強鏤刻部分,才不致於忽略部分碑文而功虧一簣。
    2.水往下流,豎碑下方含水份必多,故要費時敲打吸乾,甚至再添一張棉紙,增加吸水功能。
    3.敲畢,去棉紙,留下宣紙。此際如水份太少,宣紙可能與棉紙同時掀動,可以微濕海綿輕輕地將宣紙按於原處。
  六、上墨
    1.在上墨之前,需要檢視宣紙的乾濕程度;必須乾濕適中,略呈泛白,方能上墨。過於乾燥,碑、紙間容易滲入空氣,造成鬆浮現象,字跡易位;水份仍多,墨漬易泌入碑文之中,形成拓本字跡模糊不清,均失去傳真的效果。
    2.一切妥當後,始能上墨。先將墨汁注於墨盤中,再以拓包蘸墨少許,並用拓包相互塗抹,務求墨汁均勻分布於拓包面上;然後就乾紙先行試拍,檢視墨色是否一致與擴散情形。如可行,則快拍紙上,黑底白字立即顯像,拓本即是製成。
    3.拓本的好壞全視清晰度而定,拓本的清晰度則繫於撲墨功夫。墨色的控制特別重要,撲墨時手指緊握拓包布柄,同一方向正面拍紙,觸紙即揚,淡墨輕拍、徐徐加深,以勻稱清晰為理想。墨色的濃淡,來自一至數遍撲墨,悉如所需。
    4.拓包重新蘸墨,亦必塗抹均勻。碑文藻飾亦可部分刻意強調,增進效果。而拓包靈活使用,常有意外之功;例如以小拓包勾劃碑額輪廓(通常是龍紋藻飾或較大字體),既免墨跡不小心玷污空白紙面,又能表現凸出鮮明的美感。
  七、完成
    1.撲墨完畢,檢視是否需修潤;如無,應立即而小心地取下拓本,避免碑石所含水份滲沁,而令心血功敗垂成。
    2.拓本取下必須曬乾,或以吹風機吹乾,以免水份沁染。
    3.拓碑的善後處理特別重要,務必清潔碑面,不可污損文物,方是維護古物之道。
    4.拓本送裱,大功告成。
  以上拓碑方法,可一人或數人施行,端視石碑大小與難易程度;最好兩人以上合作,相互支援照應為佳。而方法也可隨時突破改良,不必限於上述。

肆、影響拓本製作的因素
  一、熟練的技術、豐富的經驗與齊全的工具,關係拓本的完美頗大。這是客觀因素,可以經驗累積、事先準備而漸臻功夫。
  二、石碑質地、碑文的凹凸深淺與碑陽的光滑完整,則是主觀因素,影響最鉅。自然風化、人為損壞,均可導致拓本墨色斑駁不勻,字跡模糊難辨。不過,精湛的拓碑技術多少能夠補救,譬如小拓包細部施用、勾劃字跡輪廓,既加強拓本效果,也可顯出文物受損情況,頗為傳神。
  三、氣候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風常令服貼的宣紙浮動,脫離碑面;雨天空氣中的相對溼度大,即使以傘遮護而拓碑,亦難以吸水除濕;陽光曝曬卻又令宣紙速乾,不易均勻上墨。故拓碑以室內為佳,室外次之;而臨機應變,彈性運用,時有濟窮奏效的功效。

伍、結語
   總之,拓碑功夫貴在經驗的累積,沒有實際練習,徒然紙上談兵而已。

撰文╱何培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