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憶舊  
臺灣記憶
 
導讀
畫類
書類
書畫類
相關連結
導讀
 

著本土意識的高漲,台灣美術史的研究從乏人問津一躍而成為顯學。近年來不但從事西畫創作的所謂「前輩畫家」 成為爭相研究的對象,連有「泥古遲滯而逐日衰微」之評的早期傳統書畫創作亦開始有翻身的跡象:1984年,文建會以《明清時代台灣書畫作品》的展示與巨冊圖錄的出版為這一段被漠視的美術史研究開了先例。九十年代起,這群甫受到正視,生卒年月仍不詳,被統稱為「台灣早期先賢」的書畫家們開始以不算低的頻率轉戰於北、中、南大小展場。今日,國家圖書館、台北市文獻委員會與本館再一次策劃性質雷同的展覽,其意義何在?
其實,本展的源起乃是近日文獻會「出土」的一批藏品。文獻會顧名思義並非收藏藝術作品的地方,這些書畫長期被以「文獻」的身分封存庫底,自然也未能享有任何文物應享有的待遇。此充分地反映出一個特殊現象:因中國傳統書畫結合文字與圖像的特性,在身分之界定上可出現二元性。這些書畫作品既不以藝術作品的身分受到重視,便隨處散佚,被冠以「台灣文獻」的稱號,以史料的身分被輾轉購藏。本展的首要任務是還其「藝術作品」之身,使廣大民眾可以認識這批臺灣早期先賢的書畫創作,賞析其淵源承傳及風格造詣。
至於其文獻的身分,曾有人認為「文獻」之名是對先賢藝術表現的誤解甚至是輕蔑。其實名為文獻,足以代表其在史學研究上的價值。先賢們未必皆是專業的書畫家,並且部分來自大陸,部分原籍台灣。本展可提供一探清朝初中期台灣的社會、文化、經濟等諸環境,及上述環境在日治時代的變革,日人對殖民地傳統書畫創作抱持的態度等等之珍貴資料,並有助於了解當時臺灣與中原文化的繫聯。歷史與社會意義的探究,也是本展嘗試呈現的重要角度。
最後,對台灣早期先賢書畫的興趣不能只是一時的風尚,短暫的展覽也不能取代深度和廣度兼具的經常性研究工作。台灣早期先賢書畫的身價雖在藝術市場上逐漸攀升,可惜在學界仍缺乏全面且有系統的研究。企望藉本展能再一次喚起學者專家們研究的熱潮,使這一段失落的藝術史一篇一章地被撰寫出來,堪為國人之幸。謹此為序。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先生簽名先生

跳回視窗上方top
本網站所提供之書畫原件由台北市文獻委員會、中華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及私人收藏家授權國家圖書館
進行數位化重製並於網路公開播送與公開傳輸, 使用者如需利用 更高解析度之數位圖形檔案, 請逕洽原收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