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代 光復初期 五○年代 六○年代 七○年代 八○年代 九○年代 二十一世紀迄今 回首頁


文藝雜誌與台灣文學的發展密切相關。使用「文藝」而不用「文學」,是因為這些刊物雖以文學為主體,但大部分還包含電影、藝術、音樂等領域。將文藝雜誌學科化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當前台灣並不重視這類知識體系的建構,過去,我曾在《文訊月刊》製作過「報紙副刊特輯」,並提出「副刊學」的名稱;也曾企畫過「文學雜誌特輯」,今提出「文藝雜誌學」,希望透過和「副刊學」的對照,更能深化當代文學與傳播的關聯性研究。 ‧ ‧‧‧‧全文請由PDF檔下載


文學發展與文學媒介的關係,是不可也無法分割的。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在他的《文學社會學》一書中,起筆就說:「所有文學活動都是以作家、書籍及讀者三方面的參與為前提。」換句話說,作為一種社會學的領域,文學脫離不開作家、媒介以及讀者三方的互動。探究一個國家的文學發展,無法忽略作家、作品,以及前述兩者對於社會所起的影響與意義。從文學的視角來看,社會是由文學反映出來的;歷史是由文學書寫出來的——介於社會的橫切面和歷史的縱切面之間,文學通過媒介(手稿、書籍、雜誌、報紙副刊、網路)方才彰顯了它對當代與後代讀者的影響,從而再現(representation)了歷史與社會的形貌。 ‧ ‧‧‧‧全文請由PDF檔下載


  與文學傳梅結緣─談台灣新文學期刊的研究  ◎江寶釵 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
◎其相關資料請參考文訊雜誌 213期-台灣文學雜誌 專號  ...................................................



大地風雲起,河山變顏色。短短的一陣驚天動地的震撼之後,一個六百萬人的島嶼上,一下子就擠進了六十多萬個手執干戈的人。那是一個經濟蕭條、百廢待舉的年代,也是一個有著高度戰爭威脅的年代。因此,在這塊充滿不確定感的土地上,人們的日子都是用驚恐與苦悶撐起來的。‧ 全文請由PDF檔下載


二十世紀的時空背景下,如果要見證台灣新詩的成長過程,或許可以說:那就是「詩社的興亡史,詩刊的出沒記」。七○年代,長老詩刊《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笠》餘威猶在,戰後出生的一代所組成的詩社《龍族》、《大地》、《主流》、《草根》、《陽光小集》,有如猛虎出兕,打出新江山;八○年代,新銳的一代如《四度空間》、《曼陀羅》、《風雲際會》正在蓄勢待發,一片榮景在望。可惜,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電腦詩」出現,書寫習慣改變;「電子佈告欄系統」(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s,簡稱BBS)流行,傳播習慣改變;「數位詩」風靡,思考模式、創作技巧改變;因此,二十世紀末期,詩社詩刊已經不是詩學風潮的推湧者。八○年代我曾說:「台灣現代詩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可以說是詩社的興亡史,詩刊的出沒記。詩社與詩刊的興起與沒落,點點滴滴累積為台灣現代詩發展史。」(註)那時已經點出「詩刊」「沒落」的可能警訊,只是身在歷史的流變中,我們或許還有期待新星的美夢,還在盼望詩刊可能扭轉新詩的命運。‧ ‧‧‧‧全文請由PDF檔下載


一、校園詩刊與世代論
限於高中(含)以下校園詩刊史料較為匱乏,本文對於校園詩刊的討論著重在大學校園的層次。什麼是校園詩刊?在一般論者眼中,校園詩刊乃具學生身分的新詩愛好者所編輯出版的詩刊,其組成分子以創作人口為主,通常是先有一個校園詩社,再有校園詩刊,兩者關係是共生的。雖說此定義不免有偏狹之處,校園中的新詩愛好者不只學生,還可能包括教職員工,不過由於針對大學校園中寫詩的學者,詩壇習以「學院詩人」稱之,為避免混淆,本文也就遵循慣例,把校園詩刊定位為大學學生詩人及少數不寫詩的新詩愛好者經營的刊物。不排除不寫詩的人口理由乃在新詩愛好者本不只創作者,參加校園詩社/刊而不寫詩,就失了作為社員的合法性,這是有待導正的誤識。‧ ‧‧‧全文請由PDF檔下載


本土、現代、純文學、主體建構─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雜誌  ◎柳書琴 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
 五○年代文藝雜誌概況   ◎應鳳凰  國立成功大學台文所助理教授
從《筆匯》到《文季》   ◎呂正惠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學院之樹─《文學雜誌》、《現代文學》與《中外文學》雜談   
     ◎何雅雯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班

從鄉土到本土─《台灣文藝》、《文學界》、《文學台灣》中的台灣/本土文學論述    
     ◎陳建忠 靜宜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窺視象牙塔外的實際面貌─談《皇冠》、《小說族》與《小說創作》
     ◎郭強生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文學及創作研究所助理教授
以文學史料建構文學史─《書評書目》、《新書月刊》及《文訊》的歷史意義
      ◎孟樊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助理教授
走過風華─《幼獅文藝》半世紀   ◎楊樹清 作家
《明道文藝》的淑世角力   ◎黃秋芳  黃秋芳創作坊負責人
  經典與時尚─看《聯合文學》走向雙十年華   ◎陸堯  文學觀察者
◎其相關資料請參考文訊雜誌 213期-台灣文學雜誌 專號  .................................................


《寶島文藝》與青年作家潘壘  ◎黃仁   作家
《野風》的編輯們   ◎施君蘭   天下雜誌文稿編輯
 穆中南、朱嘯秋與《文壇》  ◎羅盤  作家
真正的文學編輯家張默  ◎須文蔚  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碧野朱橋幼獅事   ◎弦  詩人、前聯合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任
夏濟安的背影  ◎余光中  詩人、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榮譽教授
不朽的吳濁流─憶《台灣文藝》的吳濁流先生   ◎黃娟  作家
俞允平和他主編的《文藝月刊》  ◎李瑞騰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任
◎其相關資料請參考文訊雜誌 213期-台灣文學雜誌 專號  .................................................


 台灣新文學雜誌年表初編《一九二五~二○○三》
     ◎ 陳建忠(靜宜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沈芳序(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班)合編
台灣文學雜誌評論目錄《續編》 ◎吳穎萍  文訊雜誌社資料編輯

◎其相關資料請參考文訊雜誌 213期-台灣文學雜誌 專號
  .................................................



本網站文字及圖片由作家及文訊雜誌授權刊登,請尊重著作權。
國家圖書館著作權聲明 Copyright c 2002.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