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家禽的飼養,自來是農家的重要副業,先民渡海來台墾殖,其生活樣態仍傳承著昔日良好習慣,農家飼養豬、雞、鴨,更是當時國民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作為中國人的食用肉源,豬類佔有極重要地位,但清代時期作為台灣食用肉源所消費之豬肉,無法滿足台灣島內人民的供需,是以多從中國大陸的浙江溫州、寧波等地,用戎克船載運豬隻輸入台灣,提供肉類市場上民生肉源基本供需量。豬隻的輸入到了日治初期仍未停止,直至民國六十年代以後,台灣地區的農家除有能力耕種主要農作物外,也從事豬隻飼養的副業來增加經濟收入,於是才漸漸地不再仰賴輸入。此圖是當時在中壢的農民,以簡單的竹簍裝載豬隻,準備乘坐火車運送的情景。(張震鐘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