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記憶
 
導讀
學校
民俗產業
宗教
政治
相關連結
回首頁

民俗產業 *延伸閱讀  *觀後感想 箭頭圖示回上一頁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  日人據台以後,對於向南發展─即所謂的南進政策始終仍未忘懷。為使台灣成為南進的據點,於是積極地將台灣建設為一個重要米倉,藉以作為日人南進的基地。不過台灣原產米粒形狀細長、黏性不夠,不合日人的飲食習慣,他們稱這種米為「在來米」,意即本地米的意思。而如何在台灣培植適合日本人口味的稻米,則是日人努力追求的目標。1918年石中農事試驗場場長研究出一種革命性栽培方式,將黏性較高的日本稻種,成功地在全台栽種,收成後頗受大眾歡迎。這種米即被命名為「蓬萊米」,意即蓬萊仙島所產之米。1925年以後,台灣大量栽種稻米,成為當時僅次於糖業的第二大輸出品,主要是回銷日本。於是台灣生產景觀形成了南糖北米狀況,而昔日台北竹子湖一帶,即是重要的稻米生產地區。

學校  共有 0 篇感言    *我要留言


箭頭圖示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