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記憶
 
導讀
學校
民俗產業
宗教
政治
相關連結
回首頁

民俗產業 *延伸閱讀  *觀後感想 箭頭圖示回上一頁

民國20年代舊式糖部外部
民國20年代舊式糖?外部  台灣的砂糖製作始於十七世紀荷蘭佔領時期,荷蘭人將在台生產的糖運往荷蘭、波斯和日本地區銷售,每年約七至八萬擔;鄭成功收復台灣後獎勵植糖,經過鄭氏二十年的統治,台灣糖年產量已增至三十萬擔。清初的台灣糖業還不太發達,但自1833年以後西方勢力東進,促使台灣糖業再度發展。日本據台後,為能從台灣獲得高額利益,以充實日本財政,對製糖工業的推動更是積極,於是引進先進的製糖機器,加快糖的製作速度,藉以提高生產量。雖是如此,在農村地區,一般的農民仍是使用獸力─通常為牛隻,作為製造的動力,牛隻拉動石臼,讓石臼擠壓甘蔗,甘蔗的糖汁順流入桶內。而其外部則是以簡陋的稻草和竹子搭起棚架,一般通稱此種製糖建築物為糖部。不過其生產速度或產量明顯地不如機器,但因工具簡單,符合一般農家需求,是以農民多採用此生產方式。

學校  共有 0 篇感言    *我要留言


箭頭圖示TOP